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茶叶基地建设申报】浙江省苍南县茶叶产业发展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3-03-16 05:33:1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夏成鹏陈显贤选择陈德委员会。

摘要:苍南县山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茶文化深厚,种质资源丰富,生产基础良好,适合茶产业发展。茶叶产业的发展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文章结合苍南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茶叶发展建议,供参考。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的最南端,由于土地位于玉仓山的南面,故县名叫苍南,平时叫浙江南大门。苍南是温州市产茶大县之一,县现有茶园面积1733公顷,其中1267公顷,主要分布在桥墩、铝土矿、烟浦等乡镇,年产汽车9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综合产值达2亿多元,茶业已创南2008年,“苍南青龙茶”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了全市最早的农产品之一。2012年,苍南获得“中国茶文化之乡”,苍南青龙茶获得“中国文化名茶”。2017年,苍南青龙汽车品牌价值达到3.69亿元人民币。吴峰茶园和鹤顶山老土茶园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获得“全国30个最美茶园”称号。

1苍南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1.1自然条件优越

苍南县东林东海,西南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接太顺县,北与平壤,文城两县交界,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1]。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670.1毫米。资源丰富,特产多,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优越。

第1.2次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经》7:“永嘉图京、永嘉县东300里白车山。”[2]这座白车山现在在哪里,还没有定论。很有可能在苍南鹤顶山。据《宋史》数据显示,宋忠宁元年以优种蔡敬言生产茶州郡,清代温州黄汤生产于浙南,质量最好以玉昌山脉新界生产。清朝时期已有温州黄汤,从现在开始,200多年来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民国时期,苍南新界设有四个大茶馆,布丁、泰顺、遂宁等县茶叶都集中在新界交易上,上海茶商和温州镇茶馆等都在新界站购买了高档茶。近年来,苍南有美国、欧洲、非洲市场的玉昌山牌“真美”精炼出口车、多次荣获金奖的苍南青龙车和新昌五峰香车。

1.3种质资源丰富

苍南桥墩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我国华南茶区和江南茶区茶树种质资源,是“南车北人”的中转站。20世纪50年代,云南引进云南大叶茶,成功地进行了桥墩多场试种,通过无性切割繁育,为各省多区提供了数百万株多亩。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桥墩次长驯化的种质资源繁育霜冻、浙农117、碧云等国家级良种,桥墩次长也被称为“中国良种茶树的沿岸”。

1.4生产基础条件良好

近年来,苍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了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迅速繁育了特调生养茶。调整茶类结构,推广良种法大力开发名优茶,名优茶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从生产温和清转向生产名优茶,构建了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多茶类产品结构。

1.5次文化浓厚

苍南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地名,如王力镇的南车拉奥、北车拉奥、南宋镇的大辽村、盘山镇的间车村、桥镇的龙井等。苍南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内容丰富,发掘潜力巨大。2012年,苍南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文化名茶”称号。在茶文化推广方面,苍南县从2006年3月5日开始,多年来在五峰茶乡举行温州(苍南)茶节,发展了以看车、采茶、泡茶、购车等为核心的农家乐休闲旅游[4]。

苍南具有茶叶历史文化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质资源丰富、生产基础优越等优势条件,非常适合茶产业发展。

2苍南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场老化,管理粗糙

苍南县茶园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地集体物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管理粗陋、间歇期较多。茶叶树冠绿叶层薄,换行严重,茶叶产量和质量都不高,效果低。桥墩南山头村约33公顷(500英亩),8亩后村约66公顷(1000英亩)的老茶园急需改造。

2.2种子比率低,效率不高

全县茶叶栽培品种以当地集体品种为主引进的品种有牛雨草、福井大白毫、平阳转向、龙井43、荣霜、百叶1号等,但种植面积不大。近年来,受到福井白茶的辐射,茶农改造福井大白毫品种逐渐增加。

2.3技术落后,设备落后

全县茶叶加工基本上是小规模的,家庭防方式生产,设备老化,加工技术落后,操作不规则,茶叶质量不稳定。全县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存在厂房陈旧、设备落伍等问题,急需更换。

2.4品牌不亮,知名度低

苍南青龙茶、吴凤香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在温州市乃至苍南县内的知名度远不如周边县的太顺三杯香、平壤黄汤等。品牌包装、品牌文化、品牌宣传等依赖政府的投资较少,企业自主进行,难以继承。

2.5主体不强,动力弱

苍南现有的车企综合实力不强,除了两三家企业,对外都有收购茶青的情况,其他生产主体都以资产姐妹为主,周边的车农队动力弱,辐射影响力小。

2.6支持不足,开发有限

苍南县政府对茶业栽培管理、加工、销售、投入的支持不足。没有设立茶叶开发专项资金,或切断产业化资金中用于茶叶开发的资金,由于苍南县的土地性质,使得茶业建设用地困难,影响了茶业的融资和发展,限制了企业的强强、对台、优、精。

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

3.1改善生产

基地,建设现代化茶园

一是更新改建高质量绿色茶园。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连片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撂荒山园、开垦“四荒地”,集中连片发展标准化茶园。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按照“绿色、规模、集约、标准”的原则,把握“整地、栽植、管护”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无性系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采剪等一系列技术集成,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茶园。二是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茶园建设。加快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作规程。强化茶园管理,推广生态优质有机茶园、标准茶园管理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推广和普及茶园机修、机采工作,减少生产用工和生产成本,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茶园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全县茶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稳定提供保障。三是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为打造区域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高质量现代化茶产业。

3.2 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茶树品种结构优化,维持目前温州早茶种(如嘉茗一号)为主导茶树品种,适当引进适合加工红茶和白茶的品种,做到特早生、早生、中生良种搭配,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品种结构。二是茶叶品类优化,在季节上,春季重点发展名优茶,夏秋季重点生产大宗茶和原料茶;实施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单产,提升高档茶品质,扩大中档茶比重。三是要重点打造苍南红茶、苍南白茶,加强科技投入,在质、量上需要有重大突破,加强宣传营销,努力将之打造成国内红茶、省内白茶的顶级产品,并通过苍南红茶、苍南白茶提高整个苍南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发展苍南翠龙茶,要突出“香高、味醇、形美”特点,努力将之打造成浙江名优绿茶的名牌早茶。

3.3 强化品牌营销,建设苍南品牌

苍南县需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创建、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服务能力建设,做大做强“苍南红茶”“苍南翠龙茶”“苍南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一是生产源头控制。在种植和基地管理方面实现规模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支持建设标准茶园。二是加工过程控制。在采购方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储备,实现流程化、电子化,达到采购储备全程监管可追溯;在加工生产方面实施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支持创建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在仓储及物流方面,实施自有仓储核心城市布局,核心城市配送+第三方物流模式。三是产品营销推广。在保证传统渠道的基础上,产品营销走“互联网+”新思维,实施区域O2O、B2C、B2B等,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完成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打通从种植、采购、加工、生产、包装、仓储及物流、品牌推广、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同时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反哺产业各环节,有效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四是品牌宣传推介。树立大品牌的视野和高度,从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方向,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内涵,借助专业机构对茶叶品牌的策划、建设、传播和发展进行全程、全面的整合和提升。品牌推广实施线上自有平台及广告+线下传统媒体立体化传播。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茶叶年会、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活动;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茶博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种平台开展品牌宣传和推介活动;到国内茶叶销区城市召开专题推介会或者冠名重要的茶事活动,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4 深挖茶文化,加大苍南地产茶叶宣传

一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以五凤茶园和鹤顶山茶园为重点,推出茶休闲、茶体验、茶养生等茶元素旅游产品,让旅客在游茶海、观茶景、学茶艺、听茶歌、品茗茶中,丰富旅游体验内涵。同时,还应强化茶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融合,加快苍南本地茶产品进茶楼、进酒店、进超市、进景区景点、进游客中心的步伐,使苍南茶产业基也得到长足融合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开展茶事活动。开展具有浙江南大门印象的“评茶”“斗茶”“全民饮茶日”“茶叶论坛”等活动,挖掘、整理苍南茶文化,讲好苍南茶故事;创作具有苍南特色的茶歌曲、茶宣传片、茶丛书专辑等培育苍南茶文化精品;修制定苍南黄汤茶地方标准;鼓励行业协会以“苍南翠龙茶”品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集合政府、茶商、茶农和导游力量合力促进茶产品营销,促进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共荣融合全市茶业资源,助推茶产业发展[5]。三是加大茶文化挖掘深度。以县茶文化研究会为基础,保障为全县茶文化和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挖掘苍南茶文化和茶叶生产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苍南实际,探究黄汤茶历史和茶经中“白茶山”考证课题,调查境内古老茶园(树)情况,摸清苍南境内古老茶树分布状况,保护现有古老茶树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库,为研发本地优良茶树品种,指导茶产业结构调整,传承苍南县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提供基础支撑。

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主体发展瓶颈

制定出台《苍南县茶产业扶持办法》,着重在品牌建设、新发展茶园、茶园低改、茶企建造优化、茶机购进、新产品开发、市场网络建设、人才引进等环节予以支持。优先支持茶叶加工企业设施农用地需要;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分散的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茶企茶农集中,规模化集约化扩大茶园面积;整合各级强农惠农资金,积极扶强扶优,重点在品牌打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金融抵押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集中精力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3.6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支撑茶叶科技发展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苍南县茶业发展献计献策和提供咨询服务,如可以建立“苍南县茶产业发展专家组”,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担任苍南县茶产业发展的顾问和专家。二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对企业引进人才实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三是加强苍南县茶叶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基层科技人员、茶厂工人、茶农、茶商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参考文献:略

作者:夏成鹏 陈先选 陈德委 苍南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简介:夏成鹏(1968-),男,浙江苍南人,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期刊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