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项目申报优化流程】国家核心R & ampd读取方案项目声明工作流

时间:2023-03-15 17:42:1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最近“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研发ampD计划重点专业领域和2021年重点专业领域相继进入视频审查阶段。根据东原军队的初步统计,“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经启动了52个重点专业领域。

其中,出现了《数学及应用研究》等51个重点专业发表指南。此外,已经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ampd方案侧重于2021年的24个项目指南。其中,共公布了场地土壤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技术等9个重点专业领域,共55个项目。

此前,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校[2021] 178号),东原军结合相关政策文件修订了申报过程中的新要求,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一、事先申报项目

项目申报者提交了3000字左右的事先申报单。

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途径和研究基础,并提出项目申报机构所需的专项资金预算总额。

提前申报时间在30天以上。根据国科发字[2015] 423号规定,从导游发布之日到项目接收截止日期,原则上应在30天以上,以便人员有足够的时间申报项目。一般来说,导游会明确,从导游发布之日起,项目(词典)报关单的接收截止日期不到50天。

注意事项:

1.谁不能申报,申报什么?

项目指南是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的“宝典”,无论从事哪种科研的人,都可以在指南中找到支持方向。每个重点专业领域都是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设计的,从基础前沿、主要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都在进行整个创新链布局,研发ampd的上下游各阶段相互连接。

根据科技部等13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科发刊[2021] 172号),国家重点研发ampd计划鼓励有能力的女研究员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任务。

导游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公务员(包括行使科学技术方案管理职能的其他人)不能申报项目(课题)。特邀咨询评审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业实施方案或今年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这个重点专业项目(课题)。

在同一指南中,各支援方向的设定是相互关联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举报时,举报人不仅要注意最适合自己的任务方向,还要注意与下游任务的联系。特种中基础尖端技术的最新成果,后端任务设置要真正能胜任。

2.怎么样才能更有效?

专家建议:一定要认真研究指南,根据要支持的研究(支持)方向,填写预申报单、组建团队,特别注意该指南的评价指标。例如,项目指南中有10个评价指标,但描述时只提到两三个,这种情况在形式审查中很难通过。另一种情况是,在不正确理解导游或规则不明确的情况下,也有团队产生偏向,这需要与接待导游的部门积极沟通。

3.项目主导申报单位应当与所有参与单位签订联合申报合同,明确合同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应当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应当履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资料的审计把关,杜绝夸大,编造谎言。

4.进行网上申报。此次申报试行无纸化申请,项目管理专门机构使用网上填写的申报单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审查的依据。申报资料所需的附件资料全部通过电子扫描上传。暂时不能提供。上传委托部门发布的说明材料扫描文件。项目管理专门机构将根据情况提交补充通知书。

各推荐机关加强对推荐项目的申报资料审查,及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提交推荐项目。

二、提前受理申报。

申报期结束后,专门机关将受理预申报项目。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项目通常会收到。

2021年,引力波探测等54个重点专业项目进入视频回答阶段,中医现代化研究等15个重点专业进入正式申报阶段。进入答辩审查的申报项目由申报机关根据要求提交正式申报单,通过国家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并对具体时间和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三、审查和审查事先申报的形式

事前申报书的格式审查和事前审查通常需要50天左右,有些项目的周期会稍微长一些。

(a)审查预先申报表格

1.审查什么?

主要审查申报资料的格式要求。公告发布时,一般以附件形式发布格式审查条件要求。审查内容包括推荐单位是否反复申报、推荐信、申报单填写形式是否完整、申报人资格是否符合、申报单位资格是否符合等。

2021年,部分“第十四个五年计划”重点专业形式审查条件明确。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设置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数量不超过3个,根据相应指南方向的明确研究重点,确定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申报。“公布帅”项目(课题)负责人没有年龄、学历、职称要求,项目主导申报和参与单位没有注册时间要求。

2.谁审查?

专门机构组织相关人员的审查一般在指南发表时明确审查负责人。

3.什么东西不能满足要求?

各申报机构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之前,可以利用国家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向相关科研人员提交国家科学技术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计划重点专项、科学技术创新2030-重大项目到研究项目(包括任务或课题),避免重复申报。

“五自查”是指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否超额项目,项目组织方式是否符合指导方针,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项目经费是否符合指导方针,是否按期提交项目。

预申报书。

4.形式审查后的工作?

按照国科发资〔2015〕423号文及国科办资〔2016〕6号文的规定,在形式审查完成后,专业机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在信息系统填写形式审查意见表,按统一安排通过信息系统向项目申报者反馈形式审查的结果。

(二)预申报评审

1.通过预申报形审的项目进入评审阶段。

2.怎么评:预评审实行“盲审”,可采取网络评审、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方式,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

3.谁来评:专业机构在形式审查后开展首轮评审,评审专家通过统一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数量原则上不少于5个,每个专家评审的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5项。

4.评什么:内容方面主要针对3000字摘要,侧重在思路和方向层面,以及与指南发布的方向是否一致等。

5.首轮评审将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下一轮正式申报。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关键节点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港澳台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的条件以及科研诚信方面的要求。比如,指南要求,受聘于内地单位或有关港澳高校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要求,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同时对于项目下课题数以及参加单位也进行了相应的限制。

6.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合并项目评审和预算评审,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评审时同步开展预算评审。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时不填申报书,只需填写拟申请国拨经费总额;评审时取消预算评估;成功揭榜并签署任务书时,仅对预算进行合规性审核。

四、项目正式申报

需提交详细的正式申报书。指南明确,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国科发资〔2019〕45号明确,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在申报期间按规定自主组建科研团队;结合项目进展情况,在实施期间按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并在遵守科研人员限项规定及符合诚信要求的前提下自主调整项目骨干、一般参与人员,由项目牵头单位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备案。

1.正式申报与预申报衔接。

正式申报中不允许修改的内容包括: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推荐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所属专项和申报的指南方向;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

正式申报中允许小幅变更内容:考核指标不能降低,需要细化;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需要细化;承诺配套条件不能降低;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可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参加单位,但不能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补充联合申报协议。

补充人员要求:应在已有项目(课题/任务)负责人基础上补充其他参加人员,补充的人员须满足申报限项要求。

2.正式申报书内容包括八部分,包括“国内外现状及趋势分析”、“研究目标及内容”、“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研究基础”、“进度安排”、“项目组织实施、保障措施及风险分析”、“研究团队”、“经费预算”和“指南所要求的附件”。根据成功申报经验,“研究目标及内容”及“经费预算”两部分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3.经费预算:正式申报项目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正式申报环节时,专业机构综合考虑重点专项概算、项目任务设置、预申报情况以及专家建议等,提出经费指导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进一步精简合并预算编制科目,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提供明细。

五、正式申报形式审查

正式申报形式审查由专业机构组织,主要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审查。

正式申报形审主要审查申报人、申报单位的资格条件、申报材料是否齐全等。

各个专项的审查条件不尽相同,除了对课题负责人的年龄、职称有规定外,主要是限项。

1.对项目下设的课题数和项目参研单位限制不尽一致,有的规定了项目执行期,有的对课题数量进行了限制。

2.有的专项明确要求申报单位为企业。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要对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以及其他参加人员进行查重。目前查重的范围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预期将来会NSFC项目进行互斥。目前人才项目已实现互斥。

4.预申报书中填写的人员要与最后的任务书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六、视频答辩评审

从申报者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日到正式申报书受理截止日,应不少于20日。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专业机构会及时将意见反馈项目申报者。

专业机构通过网络视频方式,组织会议答辩评审,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建议立项。视频评审更加细致,侧重在方案层面,涉及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及进度安排、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及风险分析等内容。

1.专家产生:评审专家选取遵循“随机抽取、利益回避、专业吻合”的原则,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原则上不少于15人,并可邀请不超过3名特邀专家参与,包括海外专家、首轮评审专家和根据专项评审需要选取的其他高水平专家,采取背靠背独立打分形式,专家组组长由专家组成员自主民主推荐产生。

回避:研究院所和企业集团回避到法人,大学回避到所在的学院(系)。具体包括:参与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和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申报单位或参加单位的专家、与被评审项目申请负责人或参加人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重大利益关系的专家等。

2.评审方式:采取“投票+打分”的方式进行,在评审过程中,专家根据项目汇报和专家质询情况,对同一项目指南方向的申请,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个人意见表的评价指标内容对申报项目进行投票和打分。每组专家评审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并全程参加评审。

3.分数产生:一般要求专家对于是否建议支持和打分保持相对一致,即原则上支持立项的项目评审分数要在75分以上。最后的视频答辩得分是系统自动计算得出的,一般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分数高并不代表最终能立项,还有一个专家投票环节,即只有专家评分和专家投票综合得分较高的才可能杀出“重围”。综合排序时,按照票数第一、分数第二排序。

4.答辩时间:视频答辩的时间大约是45分钟,其中项目汇报15分钟,质询30分钟,视频系统会显示倒计时时间。青年科学家项目答辩限时20分钟,其中汇报10分钟,专家质询10分钟。部省联动项目答辩限时45分钟,其中汇报15分钟,专家质疑30分钟。

5.问题准备:专业机构会组织评审专家提前审阅项目申报书,对每个评审项目提出问题,并将专家所提问题汇总整理后,匿名反馈给项目申报者。

6.PPT准备:评审专家将结合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答辩PPT等材料以及申报单位的答辩情况,就项目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及技术路线、任务分解及进度安排、研发团队及工作基础、预期成果与风险分析、项目经费预算安排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审。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答辩PPT一般应提前报送。

7.答辩人数:按照规定,每个项目参加答辩人员不能超过3人,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需要亲自参加答辩。

8.在每轮评审工作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专业机构在信息系统中录入评审结果。

七、项目评审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规定,合并项目评审和预算评审,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评审时同步开展预算评审。预算评审工作重点是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不得将预算编制细致程度作为评审预算的因素,不得简单按比例核减预算。

实行经费包干制的项目,无需编制项目预算。

八、确定项目立项(公示)

1.从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2.专业机构根据评审结果,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年度项目安排方案,并将拟立项项目清单进行公示。按照科技部相关规定,只公示立项的主要信息,不再公示项目负责人和经费数。

3.项目公示一般为5天。对公示有异议者,需实名提出,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九、签订任务书(合同)

1.审核环节:公示结束后,网站提示拟进入“审核环节”,审核环节主要是由科技部负责,具体指专业机构将评审工作报告和年度项目安排方案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相关司局对立项程序规范性、立项情况与任务目标和指南相符性等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反馈专业机构。

2.专业机构根据通过合规性审核的项目安排发布立项通知。

3.立项通知下达后,专业机构与项目牵头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组织开展任务书网上填报、审核及纸质任务书签订等工作。

十、拨付项目经费

1.资金拨付:专业机构将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后,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任务(课题)研究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任务(课题)承担单位拨付资金。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进度,及时向任务(课题)合作单位拨付资金。课题合作单位不得向外进行任务分包并层层转拨资金。

2.拨款依据: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是项目及各任务(课题)拨款、预算执行、财务验收的依据,项目承担单位应收到与专业机构签订的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后,方可根据任务书(预算书)中明确的各任务(课题)预算进行拨款。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规定:

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专业机构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研究进度、资金需求等,合理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在项目任务书签订后30日内,向项目牵头单位拨付首笔项目资金。首笔资金拨付比例充分尊重项目负责人意见,结合重点专项年度预算情况确定。

3.经费调整:

1.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规定: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其预算调增。项目承担单位要统筹考虑现有设备配置情况、科研项目实际需求等,及时办理调剂手续。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由项目承担单位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安排。

2.项目预算总额调剂,项目预算总额不变、课题间预算调剂,变更课题承担单位、课题参与单位,由项目牵头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逐级向专业机构提出申请,专业机构审核评估后,按有关规定批准。

3.课题预算总额不变、课题参与单位之间预算调剂的,由项目牵头单位审批,报专业机构备案;课题预算总额不变,设备费预算调剂的,由课题负责人或参与单位的研究任务负责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统筹考虑现有设备配置情况和科研项目实际需求,及时办理审批手续。

4.课题间接费用预算总额不得调增,经课题承担单位与课题负责人协商一致后,可调减用于直接费用;课题间接费用总额不变、课题参与单位之间调剂的,由课题承担单位与参与单位协商确定。

对于项目其他来源资金总额不变、不同单位之间调剂的,由项目牵头单位自行审批实施,报专业机构备案。

5.项目牵头单位应当按规定于每年11月底前将汇总审核后的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含财务执行情况)报送专业机构。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账表一致。项目执行不足3个月的,可在下年度一并上报。

6.实行包干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制定内部管理规定,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有效使用。项目负责人在承诺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资金全部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支出的基础上,自主决定经费使用。项目执行期满后,项目负责人应当编制项目资金决算,经承担单位审核后报专业机构。

十一、项目过程管理

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明确,针对关键节点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和实施周期三年以下的项目以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

科技部、财政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统筹,制定统一的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在相对集中时间开展联合检查,避免在同一年度对同一项目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探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实行监督检查结果信息共享和互认,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

明确设定科研项目绩效目标,项目指南要按照分类评价要求提出项目绩效目标。目标导向类项目申报书和任务书要有科学、合理、具体的项目绩效目标和适用于考核的结果指标,并按照关键节点设定明确、细化的阶段性目标,用于判断实质性进展;立项评审应审核绩效目标、结果指标与指南要求的相符性,以及创新性、可行性、可考核性,实现项目绩效目标的能力和条件等;要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考核,项目实施进度严重滞后或难以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的,及时予以调整或取消后续支持。

“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相关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的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其他技术开发类项目鼓励积极开展探索。

十二、中期检查

依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措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期检查工作规范(试行)》(国科资函〔2018〕3号)等文件要求。

中期检查主要采取现场检查和会议检查等形式展开。目前,仅对三年及以上执行期的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只实施一次中期检查,鼓励对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指标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评测。

中期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任务进展情况、项目财务执行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主要问题下步工作等方面。最终形成中期检查意见。

十三、综合绩效评价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国科办资〔2018〕107号)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验收评价机制进行了规范。明确,不再单独组织技术验收、财务验收,合并有关验收程序,实施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项目实施期满,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的约定,考核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综合绩效评价,重视相关项目间的协同和项目对重点专项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结余经费的认定、留用与收回等按照综合绩效评价相关要求执行。

新规要求,分课题和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其中,课题绩效评价由项目牵头单位组织实施,课题结题审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应严格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题审计指引》要求,如实、准确、全面的开展结题审计,并向课题承担单位出具审计报告。结题审计后,课题承担单位应将审计报告和相关补充说明材料等统一交至项目牵头单位。对于项目下不设课题或仅设置一个课题的情况,直接出具项目审计报告。完成上述工作后,项目牵头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并提交项目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由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材料准备工作,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向专业机构提交如下材料。

(1)项目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

(2)项目所有下设课题相关绩效评价材料及绩效评价意见。

(3)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使用、管理、保护等情况,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研制完成情况。

(4)与项目任务相关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

(5)成果管理和保密情况,说明研究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和宣传报道、对外合作交流、接受外方资助等情况;保密项目和拟对成果定密的非保密项目还需说明成果定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研究过程中保密规定执行情况等。

(6)任务书中约定应呈交的科技报告。

(7)科技资源汇交方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和指南规定需要汇交的数据,应提交由有关方面认可的科学数据中心出具的汇交凭证;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具有宣传与保存价值的影视资料、照片图表、购置使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生物等各类科技资源,应提出明确的处置、归属、保存、开放共享等方案。

(8)审计报告和相关补充说明材料等。

专业机构应在收到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材料后6个月内完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然后进行评前审查、专家评议等评价工作,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分为通过、未通过和结题三类。对于通过综合绩效评价的项目,绩效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两档。

关于评前检查,请关注推文工具|做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前审查这些事项必须知道有详细的阐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明确:

课题实施期满后,课题承担单位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课题结题财务审计。结题财务审计报告是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创新能力和潜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承担单位按程序认定后,可不再开展结题财务审计,其出具的项目资金决算报表,作为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依据。承担单位对决算报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专业机构适时组织抽查。

项目牵头单位组织课题承担单位完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材料的准备工作后,向专业机构提出申请。

专业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核定各课题的中央财政资金结余,形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其中,资金使用出现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给予取消项目评优资格、收回项目或课题资金、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不通过等处理。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完成后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课题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结余资金留归承担单位使用,统筹用于科研活动直接支出。承担单位应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健全结余资金盘活机制,加快资金使用进度。

课题未完成任务目标,或项目未通过综合绩效评价的,结余资金由专业机构收回,统筹用于重点研发计划后续支出。

来源:锐动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