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隐形冠军申报】山东“隐形冠军之城”潍坊:企业背后是“技术控制”。

时间:2023-03-14 07:01:0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记者王林伍晓贤

最近,潍坊市公布了2022年前第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项数据令人鼓舞。第三季度,潍坊神州制造业单项冠军41处,共有123处,新增人数、总数均居省第一位。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4家位居全省第一。

以风筝和蔬菜闻名的城市如何成为“冠军”企业云集的“重镇”?最近,齐鲁晚报齐鲁接受一些企业采访时发现,这些冠军企业背后有“技术控制”企业家。他们本身就是精通业务的专家。聚集大批人才,不断创新研究,突破卡脖子难题,打破外国垄断,逐步成为行业领头羊,将企业引向新的轨道

技术领导人兼董事长

1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市卫城区的吉迈德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了一个看不见的巨大车间,眼前巨大的设备犹如码头上的龙门起重机,令人震惊。几名工人围绕着齐迈德自主开发的“拳头”产品——预制建筑钢梁智能组焊接矫直机——预制建筑智能设备安装调试套。只要把钢梁放入智能设备中,一会儿就能组装、焊接、校准一次,大大节省人力成本、车间使用面积。

什么是预制建筑?简单来说,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提前在车间内设计和制作,运到工地组装即可,盖房子就像积木一样简单。许多形状和结构各异的建筑装配部件需要用大型设备制造,Jimaid不直接生产装配部件,而是设计和开发能够生产装配部件的大型设备,也称为预制建筑行业的“工业蚊子”。

开发预制建筑智能设备的隐形冠军企业吉迈德拥有多种技术,打破了外国垄断。

“我们开发的预制建筑钢梁是全自动一次成型生产线。可以一次性完成腹板和翼板的组装、焊接、翻转、矫正4个工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3项,在预制建筑智能工业母系控制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了钢结构加工自动化控制、智能焊接、应力变形。整个生产线通过自主开发智能软件控制系统连接,操作简便,已成为国内预制建筑产业钢铁零部件加工领域的创造性产品。”吉迈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晨骄傲地介绍。

记者发现,JIMAD在2013年成立不到10年后,一家不起眼的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级专业特定的“巨人”企业和业界的隐形冠军。背后有什么秘诀?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各地的R & ampD队成为隐藏在Jimaid身后的“最强大脑”的这些地区间实验室共同创新,Jimaid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业界的尖端技术。

科学研究组的领导就是齐迈德的会长张兆睿。

机械电气高级工程师张兆瑞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完成嵌入式电路、电气自动化、PCB设计、QT、tekla等软件设计。作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控制”,他的发明和研发ampd的新设备克服了一系列世界性重大技术难题,成为本行内外的第一套。

张兆瑞带领公司坚持科研立企、科研兴企的创新发展道路,不断增加科研投资,分别在潍坊、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积极对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庆良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建立了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R & ampd生产的预制建筑用钢梁是全自动成型生产线、厚板钢梁自动化矫直机等10多种产品,在国内市长/市场占有率达到75%。

2017年,潍坊市成为全国首批30个预制建筑示范城市之一。产业发展,装备先行。预制建筑智能装备作为预制建筑行业的工业蚊子,在打破行业瓶颈、提高产业生产率、加快预制建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预制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实现预制建筑智能装备工业蚊子的突破性发展。

rge/tos-cn-i-tjoges91tu/TNnU5eRBevpcPS?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56199&x-signature=wsUoePB3Ya%2F2AuGTraCk0A%2BaEtg%3D&index=3" width="640" height="427"/>

智迈德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工业母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0余项。已研制成功涵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和装配式墙体生产智能工业母机30余种,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行业领军企业。智迈德的技术与产品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应用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桥梁、高铁、海洋钻井平台等20多个领域,有效解决了钢梁的焊接反应力变形,生产安全和加工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效率提高了30%以上,节能近50%,并且具备远程监控功能,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兆瑞表示,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母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质量。智迈德将继续以装配式建筑高端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突破为抓手,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技术员干成“一把手”

在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展厅里,一个没有任何支撑、悬浮在空中的地球仪引人注目。

“这个地球仪通过磁力克服物体重力,处于一个平衡位置。与地球仪采用的电磁力技术相比,公司应用在鼓风机等动力设备的磁悬浮技术要复杂得多。”天瑞重工工程师李全科介绍,近年来,通过持续研发,公司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磁悬浮技术产业化,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真空泵、冷媒压缩机等磁悬浮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造纸、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只有抓好创新,才有好技术、好产业、好未来。我们将不断创新,向着打造国内一流的磁悬浮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大步前进。”天瑞重工董事长李永胜说。

1983年,李永胜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甘肃天水风动厂,从事凿岩机械行业的技术工作,从技术员、班组长到总工程师,一干就是25年。2008年,李永胜率领团队回家乡潍坊,创办了天瑞重工。

开辟新赛道

天瑞重工成立之初,并非从事磁悬浮领域。

“2008年,公司成立,专注于凿岩机研发与制造。具体来讲,是通过研发新材料和新技术,解决零部件断裂和磨损问题,从而提升凿岩设备性能。”李永胜说,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公司很快发展成为凿岩机械行业领军企业,凿岩机设备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企业虽然进入快速发展期,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立足长远提前谋划。“凿岩机的市场就那么大,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能依靠单一的产品,必须开辟新领域。”李永胜说。

在“试水”一些领域之后,2012年,李永胜最终选择了磁悬浮产业。“国家的发展方向指向哪里,产业的风口就在哪里,企业发展的方向就在哪里。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相关产业大有可为。”李永胜认定,磁悬浮技术的特点是无接触摩擦、大幅降低能耗,应用这一技术的动力装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标明确,说干就干。李永胜带领技术团队开始潜心攻关磁悬浮动力设备。当时,国内的磁悬浮技术还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经验可供参考,技术攻关面临诸多困难。“公司成立以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给了我们迈出这一步的底气。我们把公司的利润全部投入磁悬浮技术研发中,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李永胜说,“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不拼肯定不行。”

2016年,天瑞重工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成功下线。该产品采用无接触、无机械摩擦的磁悬浮轴承和高速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高效流体叶轮,有效解决了传统鼓风机耗能高、噪声大、效率低等问题,很快受到市场青睐。

此后,天瑞重工研发团队又相继研发出磁悬浮真空泵、空压机、制冷机、低温余热发电机等磁悬浮动力设备。

在天瑞重工的实验室,摆放着5组鼓风机、真空泵、冷媒压缩机等动力设备,每组设备一边是应用磁悬浮技术的高效节能产品,一边是传统动力装备。

“实验证明,传统的涡轮动力机械需要轴承支撑,存在耗能较大、机械损坏较重等问题。利用磁悬浮技术代替传统轴承,用电磁场旋转带动轴承旋转,不存在机械接触,具有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油污染以及高精度等特点。”李全科说,“磁悬浮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科学技术。在技术攻关中,我们下大力气解决了电磁学、流体力学、制造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研发磁悬浮动力设备需要解决的众多技术难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的突破让李全科记忆深刻。“磁悬浮动力设备需要通过磁悬浮控制技术使设备稳定运转,并且转速要达到每分钟3万转,这个技术研发难度非常大。轴承旋转一旦失控,就会损伤机器,造成安全隐患。”李全科说,天瑞重工用了6年时间攻关,自主研发了磁悬浮主动控制系统,实现设备安全稳定运转。

一台传统罗茨鼓风机的价格是两三万元,一台磁悬浮鼓风机的价格是20多万元,企业会怎么选?以前,大部分企业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但现在,选择后者的企业越来越多。

“一台100千瓦的磁悬浮鼓风机,每年能节电30多万千瓦时,降噪由原来100多分贝降到80分贝。如果用磁悬浮鼓风机替换传统鼓风机,仅靠节电,不到1年就能省出购机成本。”李永胜说,由于悬浮状态下无接触、无机械摩擦,天瑞重工研发的磁悬浮动力装备比传统罗茨鼓风机节能三成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公司的磁悬浮鼓风机在山东已安装400余台,年节电约1亿千瓦时。

创新已经成为天瑞重工的发展基因。天瑞重工有一面专利墙颇为壮观:300多张专利证书挂满墙面,展示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深入调研市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究前沿技术,搭建起山东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9个省级创新平台,建立海外离岸研发中心,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今年,天瑞重工的磁悬浮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筹建的“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揭牌。

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天瑞重工注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今年,公司担任山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链主”,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已初步形成了水泥链、造纸链、热能制冷链、海洋装备链、化工链等产业链条。

“三句话不离技术”的企业家们

在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晓东看来,潍坊“冠军”企业多,与本地制造业的深厚底蕴有关。早在20世纪初,随着修筑胶济铁路和开辟本地商埠,潍坊地区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有名的“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

在工信部及山东省工信部门相继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相关培育方案中,不同级别“冠军”企业,都有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硬指标”。

“‘冠军’企业多,实质是‘冠军’产品多,这得依托于本地工业门类齐全。”孙晓东说。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包含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其中,共有工业产品108类,5000多个品种,仅动力装备产业拥有规上企业近800家,产品涵盖汽车、农业装备、工程装备三大领域。

“产品品类单一的城市,很难像潍坊孕育出这么多‘冠军’企业。”孙晓东说。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潍坊“冠军”企业的企业家们总是“三句话不离技术”。刚刚入选第六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两间茅草房中成立,从最简单的除铁器做起,30年来坚持在磁力应用上做文章,打破国外企业对低温超导磁力应用设备的垄断。公司董事长王兆连称,自己从没想过别的生意。

目前,潍坊市山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经营年限为20.89年,是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的8倍,从事专业时间平均为19年。

据统计,潍坊市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4.96%,是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5倍。细心的人会发现,潍坊鲜有家喻户晓的大牌消费品,本地工业产品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不过,拥有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潍坊很多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这也造就了潍坊制造的低调气质。

“我们的企业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到关键时刻,重要性和韧性就凸显出来了。前两年,潍坊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还在省内三五名徘徊。”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晓东回忆说,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不少外地企业赶到潍坊市工信局,呼吁产业链上游的潍坊工厂尽快复工。

数据显示,2021年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7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过万亿元”,均居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副省级城市青岛。

据介绍,目前,潍坊市工信部门每年会选择30家左右企业纳入培育的目标群体,实施跟踪指导,提高申报精准度,基本形成了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潍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家,总数达到123家,新增数、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家,省级“瞪羚”企业46家。

在一大批“技术控”企业家们的带领下,潍坊制造的脊梁正愈发坚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