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被青年研究员打了一针强心针。”看到科研“减负”新政,天津大学副研究员穆恩秀说。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青年研究院减负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行动内容主要是“顶梁柱”,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在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中的比重提高到20%。“增加机会”,中央级公益性科学研究院和中央部门直属高中基本科学工作费用支持青年研究院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减少评价”,减少科研机构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价频率,进行聘期评价、项目周期评价等中长期评价评价。“保证时间”保证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平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五。“强身心”,定期组织青年研究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整理、关注、广大青年研究员的心理焦虑等。
穆恩秀表示,看到这种新政的第一反应是“兴奋和兴奋”。他这样说。“长期以来,青年教师普遍自嘲为‘青椒’,甚至是‘青草’。青年教师项目申报经常面临“胜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高质量的产出,如果在第一次聘请期间没有产出,很容易被淘汰。”因此,他认为,提高青年教师支援比率、延长审查周期等政策可以解决青年研究员的实际问题。
科技部政策法规及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介绍、减负措施3.0各项措施是针对广大青年研究人员反映的不合理负担问题提出的。他说,根据一线调查,青年研究人员很难崭露头角。特别是3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往往很难获得资金。成长通道狭窄,花很多时间“抢”的项目不一定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评价评价压力大,青年研究人员普遍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短期内对“达标”的负担很大。不必要的业务负担很重。“白天忙于杂事,晚上进行科学研究”成为了很多青年研究人员的工作常态。
据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比重为78.39%。汤富江表示,当前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求更好地发挥青年科技生力军的作用。因此,在减负行动1.0和2.0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青年研究人员,针对一线反映的突出问题,继续使用“确保青年研究人员致力于科学研究,充分激发青年创新的潜力和活力”的有效手段。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晓明说:“在这些具体措施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研究员的关怀和支持。”
徐晓明是国家重点研发amp我认为,提高d项目负责人与骨干青年人才的比例,将对培养青年人才克服困难、承担重任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建设年龄结构合理、战斗力丰富的科研梯队”。此外,提高非竞争资助比例,实行中长期审查和科研时间保障,将有效减轻青年研究人员申报科研项目、职称评定、经费执行等方面的负担,并将“有力地保障从事科研工作的集中度”。
据悉,减负行动3.0是继减负行动1.0和2.0之后,持续减轻研究人员负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下发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7项具体措施:减负措施1.0。2020年,科技部与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一起印发了《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出台了减负措施2.0,在不断巩固事前7项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了部署成果转化责任、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4项新措施。前两次行动已在相关问题领域取得实效,以正常化机制推进。
穆恩秀告诉记者,近年来,相关机构实际上实行了“减轻负担”政策,因此自己可以“不担心生计,踏踏实实地进行科学研究”。他希望有关机构都能贯彻新政策,让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展示实力,为祖国的人才队伍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