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1945年申报】来中国的犹太难民研究现在成为话题,但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人关注

时间:2023-03-12 03:28:5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7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上海在世界各地几乎不理睬犹太难民的时候,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

从1933年到1941年,逃离希特勒屠刀的欧洲犹太难民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从其他城市进入中国的人也很少,总人数达3万人左右。其中,数千人经由上海等城市前往第三国,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以中国、特别是上海为“诺亚方舟”的2.5万名犹太难民已超过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5个国家,接受了当时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对来中国的犹太难民的研究现在是玄学,但当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界历史学会会长潘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项研究时,这个领域仍然是盲点,国内几乎没有人知道。欧洲人在上海接纳犹太难民的事实也有很多误解。甚至有学者认为日本人在上海保护了中国犹太难民。

因此,潘光感受到了这项研究的紧迫性,目前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宣传,“这项研究从一开始的盲点逐渐成为热点,现在已经被推向社会。”

12月12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最终成果发布会及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选拔活动。深切哀悼被德国纳粹政权屠杀的600万犹太人,沉痛哀悼被日本法西斯杀害的30万南京市民,同时梳理了中犹太两个民族共同对抗法西斯的历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潘光(右)向上海图书馆馆长赠送天草证书

现在是话题。20世纪80年代没有人研究

二战期间,中国是亚洲的主战场,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人道救援方面,中国也做出了贡献。

“上海拯救了近3万犹太难民的问题以前很少研究。建国以来,由于各种政治运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参与这方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潘光开始研究中国犹太难民,发现这一领域几乎是盲点。没有人研究,资料不足,甚至虹口访问当时亲身经历此事的上海市民时,这些人知道当时犹太人来了这里,但不知道这些外国人逃到中国做什么。

199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潘光应邀到奥地利举行了“纪念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避难50周年的会议”,这是欧洲纪念活动中唯一与中国有关的活动。

会上,潘光会见了当时在上海停留的五六名犹太难民,他们在潘光这个会议上,唯一一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人也很有感情。“潘教授,我们出生在上海,现在50 ~ 60岁了。我父母那一代人马上就要离开了。你们再不研究,以后就没有资料了。”

潘光为此感动,回国后开始将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转向上海犹太难民这一课题。在他们的推动下,与虹口合作,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色列总统、总理、各国犹太名人、德国总统、总理、奥地利总统等来到上海,都参观过该馆。从上海来到中国的犹太难民这一课题从盲区走向玄学,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

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正在吃饭

潘光的研究历史和过程

“到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这个课题已经广为人知,但实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基础薄弱,语气也不在中国学者手里。”潘光坦承认,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犹太难民进行研究,取得了成果,但正如在奥地利看到的中国犹太难民后裔所说,他没有采访过当时事件的经验者,缺乏第一手资料。

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发言权是让潘光觉得责任重大。有一次去德国柏林犹太纪念馆看《全世界犹太难民救济地图》,上海突然表示救助了25000名犹太难民,但插上了日本国旗。外国学者认为,1937年以后上海是日本占领地区,所以这些犹太难民在日本获救。

潘光立即提出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详细说明这个问题后,纪念馆接受了他的观点,移除了日本国旗。“这个问题如果你不研究,人们正在研究。我们在说中国故事,外国人也在说,但发言权必须在中国人手中。”

针对这两个原因,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将“中国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申报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于2010年底获得正式批准,潘光成为首席专家。他带领团队开始超分钟地采访还健在的犹太难民及其后裔,寻求口述和文字记忆,收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和文件资料。

.com/large/543c000d0320dcb68c20?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51451&x-signature=eoIiCh6Y0uEN5xhZBVetZz46vUY%3D&index=2" width="500" height="728"/>

上海的犹太人在国际饭店前留影

项目抢救了一批资料

“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就是抢救了一批资料。”潘光说。

2015年,《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出版,其中使用了30位来华犹太难民的第一手口述和文字史料,书中还收录了目前掌握的1.37万个来沪犹太难民的姓名。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将已收集到的大量与来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报刊、记忆、人物、评析等各方面资料汇集、整理,于2016年完成了《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四卷。

第二卷是亲历记忆资料,也是潘光认为较有价值的一部分。潘光提到了“梅辛格计划”,这是1942年德国企图联合日本彻底消灭生活在上海的数万名犹太人的一项计划。

战争结束后,德日销毁了“梅辛格计划”的所有资料,因而现在有些人认为“梅辛格计划”并不存在。

“是啊,现在书面档案找不到了,但是我们有采访。” 潘光说。《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中收录了美国学者采访当时日本驻上海副领事柴田的内容,柴田正是当时德军盖世太保代表梅辛格到上海后联系的日方代表。

“柴田亲口说了这件事,还有其他一些人的采访也可以佐证。这一采访的口述史学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梅辛格计划是存在的,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潘光表示。

2017年4月完成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是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

这本书在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将来华犹太难民的历史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考察。从理论视阈对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来华犹太难民与犹太人避难世界其它地方的经历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的概念。

专为犹太难民建立的华德路犹太医院

未来研究任重道远

尽管这本书是“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但潘光认为这不意味着这段历史的研究就此结束,也不意味着这是“出版工程”的最后一本书。

他提到,来华犹太难民准备申报联合国记忆遗产,但采访内容和实物资料都远远不够,“很多东西都需要鉴定,比如要说这是一个犹太难民用过的杯子,如何证明?”

如今虹口对近400件实物开了鉴定会,但潘光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课题将这部分资料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但是和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档案馆、纪念馆相比还差得远。”

大数据库的建立更是一件紧迫的事情。进行历史研究,数据库必不可少。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起初商议要到世界各地搜集来华犹太难民资料,但却发现“上海自己的资料都没有搞好”。

“上海档案馆就有几屋子旧的资料,都是各种外文的,有公共租界的英文资料,法租界的法文资料,还有希伯来文等等资料,还有俄文的等等,这些资料堆在那里没人整理。”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项目抢救了一批口述资料,扫描整理了一批上图的报纸史料,但上海档案馆的外文史料仍未得到系统整理,“这些档案是放在一起的,你不知道哪些是跟犹太人有关,哪些跟犹太人无关。”

潘光觉得,虽然项目已经结项,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这个课题只是迈出了一步,“还有很多史资料怎么整理,如何形成一个数据库,或者用大数据进一步推进这件事……今后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的任务要做。”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