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小康村】云南“现代边疆小康村”建设的四个样本

时间:2023-03-09 11:04: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基础扎实,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防稳定,党的建设强

云南“现代边疆小康村”建设的四个样本

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太郎镇万洪村的大舞台。(孟海县宣传部地图)

云南是多民族边疆省,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25个边境县(市)、110个边陲乡镇、374个边陲行政村(社区),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2021年11月,云南全面开始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计划三年内建设374个边缘行政村(社区)作为基础监狱、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定、党建设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记者最近访问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县、满昌、曼宁、龙里四个边境村庄,参观了现代边境小康村的建设,了解了边境富民、边境官美、边境稳定、边境固定的情况。

曼儿村:唱一首歌,幸福的河。

“布朗山飘散着云彩,建筑物里洋溢着浓浓的茶香,欢快的三弦已经弹了起来,我们的日子像蜂蜜一样甜。”进入曼阿村后,传来了响亮的歌声。

曼阿马乙是布朗族聚居的村庄,共有131户576人。是云南省著名的“布朗族歌舞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在这里流传了很久。近年来,曼阿马乙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发展优势,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边境小江村。

村民岩波罗是“布朗族弹唱”的代表性传承者。多年来,他参加了各种文艺演出,并将“布朗族弹唱”传播到全国各地。他说,布朗弹唱是布朗族人民为了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吐露心声的主要方式,重大庆典、新房、婚丧、诗集都要唱歌。姆巴洛的记忆中缺少小时候的衣服。为了生活,他曾以布朗弹唱为职业,去各村唱歌,换大米吃。

曼阿村党支部书记岩坚国近年来,曼阿马乙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在村里专门设立了布朗弹唱战所和布朗族民族文化展览馆。安波罗带领村民革新了唱功方式,将布朗唱的传统乐器三弦改良为四弦,并布置了吉他和鼓,融合了传统乐曲和现代乐曲。因此,传统的布朗族民歌更加流行,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目前,姆巴洛已培养了900多名学生,州级布朗族弹唱非战斗批准人数增至8人,姆巴洛的女儿和女婿也带着布朗弹唱登上了“星光大道”舞台。

记者了解到,万阿村充分利用布朗弹唱,将基层党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禁毒防艾等编成弹唱曲,以村民们高兴的歌唱方式传达党的声音。教村民们恩从哪里来,惠从哪里来。

安见国介绍说,以前的万阿村“交通走,照明靠油,水喝靠背,通信吼叫”。近年来,曼阿马乙采用“唐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橡胶为主、水果为主的产业格局,橡胶种植面积达5464亩,菠萝蜂蜜、柚子、香蕉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500多亩,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扩大。村庄还探索了“布朗弹唱旅行”模式,发展了餐饮、民宿客栈等产业。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883万韩元。

村庄也变得更美丽了。现代化边境小江村建设开始以来,万马乙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或提高改造风格统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房屋、舞台、篮球场、文化墙,利用余墙进行布朗族浮雕、壁画、传统住宅屋顶改造,拆除彩江旗和残墙,铺设村内青砖路。

进入村子后,记者看到村民们的住宅建筑风格统一而踏实。据村民说,过去布朗族村庄通常聚集着三四到几十个有相同血缘的家庭居住,房屋建筑是干兰式竹建筑,楼上居民,楼下饲养牲畜。今天,富有的布朗人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都建了双层楼。

满厂村:一对大连映出美丽的远景

满厂村是云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到达万厂村门口时,看到舞台两侧的柱子上刻着大连的宽阔舞台。刻有一派竹林绿色栅栏小屋,半草莲花香,黛娜大彩。这个大连就是美丽的宜居湾工厂村的真实写照。

万工厂的意思是“竹林深处的采子”,这里以前是金色的竹林,据说是泰族祖先迁徙后建了村寨。现在全村共有47户221人。

“平时,村里的女性和文艺组在大舞台上排练演出节目,这里经常流出泰族张下颌骨歌曲、布朗族民歌等,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要介绍的是,万厂村党支部书记玉儿以前村里没有活动场所,村民们下班后无处可去,娱乐生活不尽如人意。现在有了大舞台,村民们饭后可以唱歌跳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沿着主要道路百花路进入村子,只见到处都是绿色的植物,家家都种着花。应该说,玉儿自从开展现代化边境小江村建设以来,万厂村实施了村环境“绿化、美化、照明、净化、文化”工程。目前,满厂村绿化率高达90%,家家都建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村民们实现了“出去看花、伸手采摘果实、弯腰采摘蔬菜、花园创收”的美好愿景。

村里的美来自村民发财。近年来,万工厂村以“党建产业”融合模式吸引投资、合理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引进香木堂木业公司、建设香水莲花生产加工基地等,进一步提高了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入409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万元。

曼厂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和谐平安村。在村里,一幅巨大的警钟墙绘十分醒目。玉儿应介绍,曼厂村紧邻缅甸,边境线长2.5公里,村里在墙上绘制了警钟,写下“无走私、无偷渡、无违纪、无违法”等标语,时刻警醒村民坚决不能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严格遵纪守法。值得一提的是,曼厂村早在2016年11月就建成西双版纳州第一家村级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将廉洁文化融入村庄建设,目前已有450批次2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守护国土安全是曼厂村的“生命线”。曼厂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主心骨”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边界巡查、村内巡逻、治安维护等工作。

玉儿应介绍,曼厂村按照“居住相邻、关系相近、方便服务”的原则,将47户村民划分成4个片区,党员、妇女、民兵等担任网格员,扎实开展网格化排查。同时,组织女党员、妇女组长、卫生整洁家庭妇女代表深入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提升等行动,为老人、儿童、残疾人解难题、送温暖,形成了“男人守边境、妇女守家门”的模式。

曼蚌村:一张照片,刻下守边初心

走进曼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景象。

“边疆人民心向党,家家户户国旗飘。”曼蚌村党支部书记岩应扁说,曼蚌距离缅甸不足五百米,家家户户悬挂国旗起到了亮身份、树形象、保阵地的作用,增强了党员群众的家国意识,激发了爱国热情。

曼蚌全村共有163户865人,主要产业是水稻、火龙果,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93元。小市场是曼蚌村的一大特色。去年以来,曼蚌村依托村寨主干道区位优势,在村口开设集市,村民出售蔬菜、水果、手工艺品、傣家美食等,做到晨时有早点、午后有晚市、夜间有烧烤、天天有收入。小市场的兴起,让曼蚌村成为当地人周末游、饭后走、闲时逛的首选地。

走进村里,记者看到干净的道路、整洁的庭院、美丽的鲜花、成熟的瓜果。但曾经的曼蚌村,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村民私搭乱建,路两边建起围墙、大棚房,道路拥挤,通行不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后,经过村干部、党员的示范带动,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治工作。村里的巾帼志愿队还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共同打造公共区域,今天种植花草、明天粉刷墙体,使村庄一天天美了起来。

“围墙拆除了,心墙打开了,庭院干净了,心情更舒畅了。”看到现在的成果,村民岩龙不禁连连赞叹,“现在的曼蚌村既有人间仙境,又有人间烟火”。

从篱笆房到小洋房,从三轮车到小汽车,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在村史亭里,一张张照片串起了曼蚌村的旧貌新颜。其中,一张“过去的守边人”老照片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初艰苦的守边状况。照片中,守边人员身着旧衣、脚蹬草鞋。当年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名叫岩坎吨,现已70岁。他告诉记者:“自己脚下的国土,一寸也不能少。”

一如既往地守护神圣国土,这是曼蚌村的神圣使命和优良传统。岩应扁说,现在村内组建了更为专业的巡边护村队,村民分成16组,党员、村干部任组长,联动每家每户轮流进行守边巡防,6名民兵24小时驻守边境卡点,界务员每天对界碑进行检查维护。

曼蚌村的巨变,也迎来了年轻人的回归。玉应相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党员。她和妹妹一同经营香娇小院,主要售卖甜品、蛋糕、小吃等,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在玉应相的影响下,已有十位年轻人回到村里创业,现在村里有了小吃店、早点店、烧烤店、小卖铺。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玉应相当选为会计。她说:“边境村的发展需要年轻人带动,自己一定会努力奋斗。”

龙利村:一座石桥,见证富民兴边

进入龙利村,需要经过一座坚固崭新的白石桥,当地群众称之为“感恩桥”。原来,龙利村与外界隔着一条河,以前没有大桥,村民出行需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便。现在,村里建起了可供两车并行的石桥,村民出行效率大大提高。

不仅是建了一座桥,如今的龙利村“水电路网”实现全通,村民活动场所、篮球场、公厕等设施齐全。

龙利村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1.7公里,全村共有59户265人。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利村与相邻缅甸曼回村有着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贸易相通的历史渊源,双方超过一半的村民有亲缘关系。龙利村坚持把维护双边和睦和谐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化与曼回村的人文交往、工作交流,在边境管理、产业互助等方面建立了联合行动、联通治理、联动发展等机制,延续了世代友好的情谊,中缅胞波情在国界线上绽放出绚丽花朵。

富民兴边,产业是基础。龙利村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景观带。目前,全村种植橡胶700余亩、火龙果100余亩、菠萝蜜20余亩、小瓜等农作物60余亩,户均种植经济作物超过15亩,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是写在龙利村墙上的标语,也是植根于村民内心的信念。龙利村始终不忘保护自然生态,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不准破坏森林、污染水源等规则,使保护生态资源成为全村刚性约束,化作村民自觉行动。全村每家每户都签订《保护森林资源承诺书》,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全村林地面积达到380余亩。现在,龙利村打造了田园观光综合体,“推窗即美景,入户即花园,庭院花草香,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景象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览。(记者字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