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龙娃书】陕西省第二个省级保护项目民间舞蹈勉县五一节龙。

时间:2023-03-09 10:24:1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米安县第五节项目简介

《勉县五节龙》是民间舞蹈类四化节目,起源于陕西省美颜县新浦镇新浦湾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吴节龙以水龙头、龙神、龙美枪五节命名,各节之间用漆布覆盖着。除了水龙头,一人主持演出外,其余两人各有两节。演出时,单龙可以表现出精致、灵动的美丽,也可以表现出多个龙组合跋山涉水的气势。通常与一厅、一黄、两只龙合作,配合打击乐器伴奏演出。

吴节龙的表演分为平地和古代两段。平地演出有龙、李龙秀、翻滚游泳、闭着腰嬉戏等。古代演出包括躺着的桌子翻滚、彩虹飞飞、古代吸收等。

吴节龙的价值在于小巧玲珑,短小精悍,演技敏捷,潇洒自如。演出形式灵活,可以单龙独舞,还可以进行群龙组合演出,所以受到场地的限制较少。充分利用平地和古代,体现空间感,提高舞台立体感。它的表演技术独特,三人一组配合默契。特别是双手单排是独特的技巧。它是中华龙舞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五一龙田审批和龙舞骨干艺人依靠生计无法做好“前田、帮助、属相”工作,现队平均年龄为50岁。在现代娱乐工具的冲击下,很多人认为民间文艺“土俗”不愿意学习继承。经费不足,不能更新、添加道具维护活动,不能组织团队外出交流演出。

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对“五节龙”的调查、汇总和申报工作,市人民政府批准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县将“吴节龙”演出项目列入保护名录,进行登记保管,完善各种保护制度,建立县乡三级保护工作机构,制定近期和长期保护工作计划,出台有效的培养和拓展工作措施,积极培养新一代人才,继承和发扬“吴节龙”演出艺术。由于党和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第五节龙最终将走向更好的明天。

李勉县五角龙地区及地理环境

米安县位于陕西西南部、汉中盆地西缘、北邻秦岭、南平、巴山。东经106 21’-106 57’,北纬32 53’-33 30’,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

勉县南、西、北三面环山,中东低,地形复杂多变。十多条源流从西部群山峻岭流出,流入汉江,穿过县城,直奔东部。新浦湾位于西部山区,是《五节龙》的发源地。这里有浅山和五陵相间,山峰起伏不定。玉大江由南向北,蓄水由北向南,相继进入汉江,把西部山区分成了四个大块。蜘蛛网般的溪水,叮咚作响的泉水,山林的歌声,农夫的灵弹,山峦层层叠叠的锦绣,镶嵌在墙报两岸,真是鬼斧神工的杰作。

新浦湾地区地形不同,形态多样,其中海拔800米以下的五陵面积占54.5%。800 ~ 1200米的浅山占41.6%。超过1200米占3.9%。山势南北交错,是扬子准地带的岩石结构,植被状况复杂,光照时间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降雨量受到限制。百姓说:“把梁上衣翻过来换衬衫,挂沟整齐。”“南山喝水走10里,北岭用完山川水。”大自然每年都伴随着大老百姓,劳动群众也在不断地与之对应,但总是在相互矛盾中寻求和谐和大同。

西部山区,山峰,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汉水。很多山顶伸长脖子,凝视着蜀门以北的祖马岭,留下了很多关于九龙喜洲的传说。东汉美年张璐在中韩传播五斗美桥的时候,在驻马岭建了城堡,每当干旱的时候,念咒的人都会专程去苗台、张璐城向黄泉祈祷,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本能地与自然对抗,希望风雨顺利。先民们不断研究山势,观察天象,寻找方法。盆地的山民望着头上的烈日、西山,渴望龙王施恩。老百姓还编纂了“北山下雨,恶也险,南飞不推翻正君山”的民言。西边山顶上升起祥云,天地人和欢乐。" "

米安县第五节龙的历史渊源

广西三年(1877)天空没有下雨,第二年又遭受了大旱,第三年夏至仍然没有下雨。人们到苗台作法,驱邪祈雨,宫府也命令各地寻找比苏沃多的粮食。年,新浦曼陈某(回府)带着多名女性新韩家的人去李家龙洞妖怪,下雨。陈绑着绑在木棒一端的草柄,剩下的两只手(申汉的助手)光着脚,巫婆背着两把大刀(或杀猪的刀),双手拎着水桶,舀着名日‘罐’走在地道的优步上。参观者争先恐后地用各种器具泼水。到了洞里,申汉双手各拿一把钢刀,经常乱砍额头。据说有些人开膛破肚,两会拿木棍挡刀,鲜血满面,人们用鲜血感动龙王。同时,另一个神汉似乎拿着水罐摆出姿势,进入龙洞,强迫龙王下雨。草

把越耍越欢实,泼水者争相不息,在洞前窄小的场地上确够热闹刺激。据传说,一只叫不上名的“神雀”自洞里昂然飞出洞外,一群青蛙,蜂拥出了洞口。神汉念念有词:“三分丝雨,三分丝雨!”本是晴朗的天空,一眨眼祥云密布,锣鼓伴着喊声:“雨来了,雨来了”!人们称谓:“水把龙”。

这种形式,各地耍法不一,新铺湾把龙头扎成五色的,五节串在一起,这就是初始的“五节龙”。初始的五节龙(当时叫水把龙)在西部山区活跃了几十年,每遇干旱,勉县各地,都有耍水龙的习惯,仅是单纯地驱妖除邪,在特定环境中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泼水的器具、声响、姿态,观众与耍龙人与龙之间嘻戏趣逗等等,提供了自玩自娱的环境。这种以水与龙为基础的活动形式,突破了祈佑性动机之后,用于民间,因时因地、因季节群众自愿组织。盛夏时在沙滩上、河沟里、场院中,展示内心的欣慰。

宣统末年,新铺湾陈维贞、刘定明不满足这种泼水戏玩的形式,干脆把水龙改为旱龙,把水罐改为竹篾编制的彩球,白天耍起了布料五节龙。夜间,龙体内燃灯火,一人持彩球在前逗趣,其余观者用火戏之,为五节火龙。据王大贵说,1936年为庆祝川陕公路通车,赴县城(勉县老城)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又操起《五节龙》庆贺。

五节龙从单纯地祈天赐雨开始,发展为庄稼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从局限于道观寺庙的祭礼,舞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勉县五节龙的基本内容

1、五节龙种类与动作。五节龙分三种:草把五节龙、灯火五节龙、彩色五节龙。

草把五节龙,又名水把龙。一人一节,三、五人表演,半裸体,用水泼,或蘸水耍草把,不追求动作和调度,竭力追求泼水气氛,仅在夏天活动。

灯火五节龙,又名火龙。龙体内燃灯火,观者掷火于龙身。三人耍五节,多在平地表演。举龙、翻滚是主要动作,常在晚上表演。

彩色五节龙,现代统称五节龙,四人或七人表演,即3×X(条)+1的组合。基本动作是举龙、翻滚、端龙。组合动作有“黄龙缠腰”(端龙,面朝观众,弯腰,园场);“卧台翻滚”(三人仰卧在长凳上翻滚);“彩虹飞驾”(龙体举起,呈半圆形、静场造型);“高台吸水”(一龙居高台,在大方桌上的方凳上翻滚,一龙在平地,围着高台,做“黄龙缠腰”)。

2、调度、结构:五节龙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二龙出水进场,举龙、翻滚游江,缠腰戏耍,嬉戏相亲。然后在长凳上表演,逐步登上高台,再上顶峰。珠宝与龙,龙与龙,龙与观众,觅趣寻乐。相继完成出海、游江、爬山、走岭、扒崖的动作。

3、伴奏乐器:鼓、钹、马锣、大锣等。

4、鼓谱

(1) ╳ ╳▕ ╳ ╳▕▕ : ╳ ╳ ╳ ╳▕ ╳ ╳ ╳:▕▕ ╳ ╳ ╳▕ ╳ ╳ ╳ :▕▕ D.C

(2) ╳ ╳ ╳ ╳▕ ╳ ╳ ╳ ╳▕ ╳ ╳ ╳ ╳▕ ╳ ╳ ╳ ╳▕ (轻声)

勉县五节龙的基本特征

1、小巧的设计:五节龙道具小、队伍小、演出时不受地点、时间及方位限制。民曰:“龙不择地”。人员采用3×X+1的组合(即三个耍龙人为一组可以有若干组加一个引龙人)。

2、灵活便捷地组合,五节水把龙生发的地点是在山区极为窄小的场地上,故而三五人为一条龙表演。到了村宅的晒坝,地方稍大一点增为两条龙出场。近代进入广场,可有多条龙演出。

3、生动形象地模拟表演:五节龙以段龙的灵巧躯体,模拟动物和自然,如:“卧台翻滚”、“彩虹飞驾”,再现大自然彩霞之绚丽,满足人们祈祥之企盼。“高台吸水”,描写动物之间的嬉戏,又好像儿童们在捉迷藏,妙趣横生,颇具观赏性。静场造型是五节龙独具的特点,反映动物内心的情趣,拟人摹物,把龙舞的表演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盛夏季节的演出:初始的五节龙——水把龙,除祈天祷地的神秘活动外,旧时,每年夏天各地都组织这样的娱乐活动,走东串西。所到之处,老少泼水,此为最高待遇。一些大户人家,还专门请上人,备好不同器具,盛满水,在院门口迎接。

勉县五节龙的相关器具与制品

1、道具:龙长6—7米,五节,每节用一根长1.2米的木棍,撑起一个排球大小的竹筐,再用丝绸连成一体。耍火龙时,只在每个竹筐内装上灯,龙头增制五色彩灯,尾部喷烟雾。彩球(耍宝人手拿的道具用竹篾编制)。圆形,直径约20公分。

2、服饰:白色蓝条纹彩衣,红腰带,红包头,黑布鞋。耍宝人红色彩衣,黄腰带。

3、制品:《勉县县志》刊用“五节龙”;省《社会文化》刊“勉县五节龙”:汉报刊“小金龙磅礡于世”;《勉县文史》刊“新铺湾五节龙”。因多次参加全省会演、调演,外埠人称勉县为“龙县”,也给演员起了个大号叫“龙娃”。

勉县五节龙的主要价值

1、独特的龙舞品种,具有唯一性。在中华民族的龙舞家族中,品种多样,百花齐放,且常以彩龙著称。彩龙龙体大,龙身长,场面大,人数多。表演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使人振奋,令人景仰。五节龙既不同于彩龙,又不同于空中的飞龙,也不同于三人爬地披兽皮的地龙,龙体小,龙身短,人数少,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巧,热烈奔放,人龙合一,潇洒自如。拟人摹物,形象逼真。传情表意,动作细腻,耐人寻味。使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美、灵动的美,而生发出对龙的崇敬,堪称龙的精灵。是龙舞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表演形式的灵活性。可大可小地机动组合,行空游地的表演,突破了彩龙的表演程式,增加了舞台的立体感,丰富了龙舞的表演空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彩龙以多人大气势取胜,而五节龙可运用小队伍、大组合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飞龙腾空而起,而五节龙可通过群龙组合,亦能表现一种雷雨之后的彩虹驾天。

3、表演技术的独创性。五节龙的表演除三个人之间相互关照外,双手单举是五节龙的独特技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双手摆动的谐调。艺人曾这样总结:“志高气扬举龙头,看风施舵耍中腰,吊儿浪当龙摆尾。”有人还用三个字概括,即“拉”(头)、“推”(中腰)、“顺”(尾)。比彩龙,飞龙、地龙在用力技巧上是一个大的创新。

4、全场互动地群众性。水把龙、火龙的演出,所到之处观者蜂拥而至。群众文化、群众参与。这种参与是那么即兴,又是那么信手,场子里兴致一片。五四年春节,听说新铺要耍火龙,远近的老幼不等天黑就赶来,举上火把,拿上火器,无论是水器,无论是灯火,都是表演必备的器物,无水不成龙,无火不激扬。离了他们,龙就成了僵尸。

5、舞蹈渊源的研究价值:舞蹈是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艺术,贾平凹《火纸》中说:“十六人抬上灵柩,像醉汉一样行进……一步三徘徊,一步一回头,围观的人全都伤感地哭了。”这就是后来的送葬舞。五十年代的戴爱莲,在体验生活时看到了“地游子彩船”,创作了享誉世界舞坛的“荷花舞”。勉县西部山区的先民,他们并非舞蹈专家,但他们从生活中提炼的五节龙,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提供了依据。巫觋是中国民间单人舞、裸体舞开元始者。木本泽源,没有丰富的生活,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五节龙》成长的全过程,证实了这一点。

6、艺术观赏的审美价值:盛唐的舞蹈,突出了人体线条美,而后的社火——广场舞,重在调度美。五节龙在这方面大大迈了一步。(1)上下呼应美。五节龙由平地发展为高台表演,高低关照,上呼下应,错落有致,呼应协调。(2)左右对称美。在调度设计上,善用对称画面,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公道,不偏不倚的人文思想,表现出中正的和谐美。(3)动静结合美。如“黄龙缠腰”,静态的造型,却显露出跃跃欲试、喷薄欲出之动态。另如“高台吸水”“彩虹飞架”等表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十分完美。动的圆场,衬托着静态造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共同目的。(4)力的合成美。龙舞的用力是共同的技巧。五节龙只有三个人,且每人舞两节,对于舞者,既有力度的要求,也有技巧的要求,颇具难度。他们两手间的配合及相互间的协调,默契自然,同心合力,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一、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五节龙”祈天求雨的功能丧失,全民文化水平提升,也不再对龙迷信崇敬。只剩单纯娱乐功能,又受影视、现代歌舞、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

二、大量农村人口出外务工,致使难以组织排练和演出,缺失了农村广大的交流平台。

三、传承人和龙舞骨干艺人苦于生计,无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队伍老化,现平均50岁左右。很多适龄青年认为传统民间文艺“土、俗”,不愿参与和学习,后继乏人。

四、经费匮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维持活动。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