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内审课题申报】望楼|志强实验室是如何接受1 1 13——采访的朱世强研究室主任。

时间:2023-03-06 08:03:4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强研究室主任朱世强

“单打独斗”和“包天下”前系谱创新的科研模式已经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征服“卡颈”技术需要大兵团单打科研攻关

志强研究所的目标是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这要求我们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排除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驻韩

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其中,新型R & amp建设D机构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种探索。

志强实验室是全国第一家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混合所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4年来,已经聚集了2300多名科研人员,涌现出了高水平的成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采访的研究室主任朱世强说:“不像大学,不像科研机构,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新的研发机构如何解决科研和市场上的“两张皮肤”顽疾,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

志刚实验室的四个新

《瞭望》:成立的河流实验室的初衷是什么?

朱士强: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研究员流动困难、科研项目再立项景观管理、“奥伟”(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金)指挥棒的有效方法不多、科研效率不高。我们希望将河流实验室建设成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先导地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志强研究所的目标是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这要求我们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放弃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建设主要科研基础设施,聚集世界顶尖科研人才,努力取得主要共同技术成果,支撑国家战略科技需要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我们鼓励自由探险。例如,可以为青年研究人员制定开放课题,但不鼓励没有价值负荷的神马进行缰绳式研究,即使进行最尖端的基础研究,也要考虑重大应用方案的牵引。

《瞭望》:志强研究室新在哪里?

朱世强:志强实验室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知名企业共同创办。其特点是吸收政府、高中、企业的优点,达到1113的效果。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体系中,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支持,可以有效切断企业的技术创新公益性,确保志强研究所的科研方向始终紧贴国家目标,不放松。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可以充分立足于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使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我们在运营管理和奖励激励等方面大胆吸收企业实践,实行全员聘任制与科研任务相衔接、全职、流动性相结合的灵活就业机制,建立了层次合理、创新、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了智能、科技领域的人才集聚效应。

志强实验室的新东西主要在四个方面出现在:上。

第一,科研组织模式新。“单打独斗”和“包天下”前系谱创新的科研模式已经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征服“卡木”技术需要大兵团单打科研攻关。因此,我们试行了科研团队的矩阵管理模式,强调了大兵团的配合,并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了人员组合。目前,实验室规模超过100人的创新团队达15个。例如,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设置了整个组、结构组、电气控制组等,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配置,有效分配人力资源。

第二,科研管理模式新。我们以提高科研质量效率为导向,探索了一系列项目服务管理机制。研究室创新了以批准预算限额、全程财务指导、转载经费审计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使研究人员不必担心经费,不必担心预算,不必担心合规。我们还在各研究中心部署了行政秘书,帮助研究人员摆脱繁琐的行政事务。

第三,成果转化机制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超越“死亡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全过程干预和专业化分工的成果转化机制。以PET-CT智能医疗成像系统项目为例,项目从成立之初就引入了社会资本投资。从算法研究到硬件落地再到临床应用,研究小组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与此同时,志强实验室成立了发展合作部、浙江省志强发展基金会、志强基地技术控股有限公司,实现了前沿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到目前为止,社会资本吸引了9.6亿韩元。

第四,科学研究和标准并行,是新的。标准是战略创新资源,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实验室成立了智能科技标准化研究中心,推动了科技研发与技术标准开发的紧密结合。目前正在推进一系列工作。江实验室批准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计算)等,共同主导了国际电信联盟首次公布的隐私计算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等。

科技创新与制度机制创新“两轮驱动”

《瞭望》:实践中的河流实验室发挥了什么活力?

朱世强:志强实验室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轮驱动”,通过四年探索实践,有效激活了创新发展动力。

首先,形成了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实验室通过全职、兼用等方式引进了17名国内外院士、200多名高级研究员、130多名站博士后,组成了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第二,科研创新质量的提高效应。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高原乔峰为基本方法,策划了重大科研项目,谋求了一批的出现.()

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实验室研制出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国内首套基于拟态防御技术的内生安全工控系统;在《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项目登上《自然》封面;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三是创新资源汇聚效应。实验室通过打造开放性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外顶尖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顶尖人才、良好科研基础等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效应。特别是聚焦智能计算领域,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优势科研力量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构建智能计算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力争实现智能计算的中国定义。

四是创新成果溢出效应。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室还积极参与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对外分享了一批人工智能算法库和大数据软件工具,为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瞭望》:之江实验室如何做到高水平人才快速汇聚?

朱世强:之江实验室用4年时间集聚了230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全职人员1300余人,双聘、兼聘等形式参与科研的员工1000余人。高水平人才快速汇聚的背后是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理念,以及以项目需求为核心的多元化引才聚才机制,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内涵的育才用才机制。一旦瞄准了研究方向,确立了科研项目,我们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这个方向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同时赋予团队“组阁权”。信任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并在团队组建上充分放权,取得积极引才成效。

例如2020年3月,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有过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施钧辉加入之江实验室,牵头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项目研究。在实验室全方位支持下,施钧辉在很短时间就建立了一支12人的科研团队,并帮助实验室引进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施钧辉入职一年半,已带领团队建成指标领先的声学实验室,申请了16项专利,在《自然》子刊参与发表论文2篇。这样的科研效率超出科研人员预期,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信心。

我们还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包括建设一批科研装置,这既是形成一流科研成果的基础,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启动建设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多维超级感知、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人工智能开源平台、自主智能系统云脑平台、声学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支撑平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验验证提供高精尖的条件支撑。

《瞭望》:之江实验室如何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朱世强:截至目前,之江实验室共承担来自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单位的重要科研任务80项,很多年轻人一进入实验室就参与到这些大项目中,在实战中收获成长。

实验室还特别注重科研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当前,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常态,大多数的重大科研项目需大兵团作战。为此,实验室实施“领航计划”科研人才成长工程,遴选50位学术基础扎实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作为领军人才培育对象,其中已有4人成长为实验室下设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既做科研又抓管理。

此外,在人才考评激励制度方面,之江实验室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不同项目实行分类考核。在我们的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制度中,不强调论文指标,更看重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

之江实验室类人感知研究团队开展实验研究

仍在摸石头过河

《瞭望》:之江实验室作为一个开创性的全新机构,在发展中是否遇到困惑?

朱世强:之江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难免遇到一些困惑,因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鲜有经验借鉴。

实验室已制定各类制度160余项。我们的制度设计思路是用严格的规范管人,用清晰的流程管事,用探索的精神推动改革创新。这些政策制度涉及引才聚才、科研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内审监督和投入保障等。每项制度的制定我们都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体制机制优势,打破传统科研模式的桎梏。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一些新的制度出台后,也需要时间验证实际效果如何,看是否需要迭代修正相关制度。

此外,随着实验室产出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也面临机制创新问题。不同科研模式产出的成果需要个性化的转化方案设计,在知识产权确权、成果权属奖励等方面都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之江实验室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瞭望》:为实现之江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希望获得哪些政策支持?

朱世强:我们希望到2025年,全职人才达到5000人的规模,同时快速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相应突破。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具体规划,四个大科学装置、一批科研支撑平台要全部开工并取得显著建设成效。

一个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方面,建议充分发挥省级人大立法职能,为新型研发机构划定法律许可范围,列出“负面清单”,用法律法规对职务行为提供保障,进一步解放“四不像”机构的生产力。在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服务上,也希望能有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为高层次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选择。■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