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余姚版权申报】余姚新闻网重视古籍资源,促进文化传承——点文保所古籍保护工作纪录片。

时间:2023-03-04 21:40:3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黄陶庵老师全集四卷》清洁克隆碎片

度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来到诗文报站考察“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建设情况。

度为我市古籍调查人员在古籍中设置夹板。

余姚新闻网申(记者卢晓玲)上个月下旬,文化观光部将公布第6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迹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其中,古籍保护单位23处,全省仅选定3个单位,为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以下简称“市文保所”)

市文保所于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存古籍主要由裴州文献馆和吴溪楼藏书组成,总收藏量为3.4万多册(包括9千多册选本),由《鲍氏国策十卷》 010-300033333333330组成。尚未出版)《余姚县志四十卷》 《新吾老师呻吟语七卷附录明职一卷》 《黄梨洲宋元学案玄孙稚圭校补稿》 《黄陶庵老师全集四卷》 《倪文正公遗稿三卷》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黄氏攟残集不分卷附黄氏家录不分卷》 :010

此外,市文保所收藏的当地名人手稿本、复印件,如青铜琦7年主演书《黄氏续录五卷首一卷》原稿本、青干隆黄章《姚江诗存十二卷》原稿本、青黄兵野《书瘾楼文稿不分卷》等59份相册,大部分都是余姚。

珍贵的古籍传承余姚文脉

权浩繁的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证据,也是保持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书上产生了很多光辉的文化名人,其语境的传承也离不开古籍。这些古籍作为岁月流逝的见证人,具有无法再创造的特征。

解放初期,大量散落的古籍被沈心人收集,堆放在当时县人大党委办公室,逐渐堆积到“像山丘一样堆积”的程度。杜川、姜至善等有识之士当时建议对县内藏书进行分类整理,并以先贤黄宗熙的别号——《裴州》命名“裴州文献馆”。经省文华局指示,裴州文献馆于1954年2月正式成立,选定了龙山书院旧址。当时,裴州文献馆不仅收集古籍,还担负着收集出土文物的使命。1998年11月,裴州文献馆的藏书被转移到市文保所的古籍仓库。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2010年,市文报投入了新的古籍库,保存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该古籍库仓库总面积为140平方米,仓库内藏书柜均由杉木、樟木制成(每本古籍均配有专用樟木夹板),还设有恒温恒湿系统、自动灭火系统、仓库监控系统等专业配套设备,专门记录仓库每天的温度、湿度及其他情况,并及时处理。与此同时,市文保所制定了《惜阴书屋诗草不分卷》 《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 《二百八十峰诗屋近体未定稿不分卷》 《周易象述不分卷》等配套的管理制度,完善了保护工作。

杨农镇的吴溪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帝生黄清亮的张书楼,以“江西的富甲月中”闻名东南,以“浙江东第二张书楼”闻名。由于时间循环、岁月更迭、保存条件限制,吴继楼基本完成了藏书使命,近万册藏书也于2010年全部转移到市文保所恒温恒湿的标准化古籍仓库。因此,市文保所现存古籍的结构基本形成。

专门“治愈”古籍

古籍经过沧桑,包含着沉重的历史。然而,长期以来,衰老、虫蛀、真菌侵蚀等问题威胁着古籍的“健康”,古籍修复师像古籍医生一样应运而生,整天与时间赛跑,忙于治疗流传下来的“伤痕累累”古籍,与远古对话和历史作斗争。

在市文保所的古籍维修院,古籍维修似乎并不神秘,但耐心很受考验,要忍受孤独,静下心来和古籍打交道。有时候,修改一张纸需要几个小时。"古籍复原院之一马晓红对记者说."修理一本古籍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正在修复的一套家谱损毁比较严重,已经修复近一年了。”

古籍修复师用剪刀、镊子、毛笔、棉线、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这种天然无公害的浆糊可以避免损伤古籍)等,做着拆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等繁复的工序,除了耐心,还要细心、小心。“古籍修复容不得半点差池,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就可能对古籍的保存带来致命的威胁。”市文保所的另一位古籍修复人员朱赟说,“所以,修复古籍时绝不能托大,得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入手。”她的古籍修复之旅就是从为一本保存相对完好的《尔雅正义》换线开始的。

在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后,市文保所基本厘清馆藏古籍的版本、分类及保存现状,并针对已经出现破损的古籍,提出“开展简单修复,培训修复人员”的工作方法,开辟古籍修复工作间,配备压书机、书影拍摄架、专用修复台、修复专用工具等。

自开展修复工作以来,市文保所共修复古籍430册。其中,《阳明先生集要》共15册,1300多页,原来未装订,褶皱、糜烂较严重,修复人员在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展平书页、对折成册等工序,最终完成装订。

创新利用“唤醒”古籍

为进一步提高古籍的利用率及公益性,市文保所积极推动馆藏古籍数字化管理,建立便于广大市民查阅古籍、宗谱和地方文献的服务模式,以实现古籍普查成果全社会共享。

2016年,市文保所开发“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收录馆藏族谱、志书、珍贵古籍、姚江名人著作等,并不断补充完善,比如根据读者对古籍的查阅频率,不断更新平台资源。“该平台既能方便广大读者查阅、研究、利用古籍,又减少了古籍实物的借阅次数,确保古籍的维护和安全,有效解决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市文保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进行电话预约,然后到文保所内查阅相关古籍。”

这一不设门槛的纯公益性服务使得逐渐淡出市民视线的梨洲文献馆得以数字化呈现,既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又有利于文化品质的优化,更展现了惠民实效,让库房里的众多古籍以另一种形式焕发生机。目前,“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的在线古籍总量为81部,共计622册。

除了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古籍出版也是我市提高古籍利用率的一种全新尝试。陈梓是清代余姚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书画家和金石学家,也是杨园学派在浙东的重要传人,生平著述颇丰,在经学、理学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研究陈梓学术思想,对了解清代余姚地区理学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陈梓全集》编校工作由市文保所统筹,黄懿、徐修竹、沈娟娟承担具体编校任务,耗时近3年,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出版。黄懿告诉记者:“除了所里收藏的陈梓墨宝、诗歌、文章,我们还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搜集相关的文集,充实内容,并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完善。”

(图片由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

来源:余姚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