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展览手工艺品
一、案例背景
(a)集团背景
2021年12月,青岛市北区水青区街道办事处引进青岛市北区会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水青区街道社会工作站运营。社工站建立前,环中社工通过住户访问、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对辖区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青居街老龄化严重,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迁移老人的比例较高,家庭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但受疫情防控、人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
为此,水清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了“爱满站”老人支援小组项目,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扩大和加强老年居民的社会支援,提高家庭养老生活质量和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惠中社工帮助老年人整理手工
(二)理论基础
1.优点观点
从优势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要深入审视服务对象的各种可能性,人都有内在的能力和优点,要挖掘潜在的能力,实现自我开发。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会众社工会跟着老人发现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增强自信心,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其他当地居民交往,帮助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2.活动理论
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能感受到生活满足感,更能适应社会。随着老人到达比较陌生的环境,日常活动会受到限制,会众社工经常与老人保持联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可以参与的活动,为他们参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条件。
3.证券理论
在证券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认为权利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障碍,但没有权利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获得权力。惠中社工关注跟随老人的社区参与,开展活动,成立老年人志愿者团队等,帮助老人体验活动的乐趣,激发志愿者潜力,发掘自身价值,实现证券。
4.社区管理模式
本例中使用的“社区照顾”模式是指老年人留在原来的社区接受服务,服务机构在社区照顾老年人。核心是服务的“非制度化”,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设施、技术和计划,使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适应社区生活。
惠中社工为居民整理香囊
二、服务计划
(a)小组目标
丰富跟随老人过日子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社区感受到关怀。跟着老人发掘自己的价值,扩大和加强社会支持,帮助老人在社区中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b)小组的基本情况
组名:“爱晚站”老人支援组
群体大象:社区内的前老年人
群体性质:封闭群体
组部分数:6部分(每周一次,每次约1小时)
队员人数:11人
“政界端午节,爱清水区”端午节主题活动
三、服务过程
(a)小组主题和内容
节水
目标
主要内容和流程
r>1
锻炼老年人的手指与动脑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为小组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1.社工介绍小组背景及小组内容,了解组员对活动的期待
2.共同明确小组的规则和契约
3.社工对创意手工“玫瑰花”进行教学
4.鼓励动手能力各异的老人彼此鼓励
5.老人们相互交换作品欣赏,合影留念
2
激发随迁老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降低对社区的陌生感,缓解思乡情绪
1.社工引导随迁老人积极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社工讲解青岛近年来的经济改善和民生发展情况
3.学习青岛饮食文化和常用方言,参加谜语竞猜游戏
4.社工介绍街道的区划情况和基础设施分布
5.老人们领取竞猜小礼品,合影留念
3
使随迁老人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规律,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1.社工讲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2.引导随迁老人分享教育理念和家庭矛盾处理经验
3.共同梳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规律
4.围绕“双减”热点,共同讨论老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4
呼吁子女为老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鼓励老人合理饮食、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社工为随迁老人以及子女讲解常见慢性病的成因及症状
2.共同参与养生健身操,活跃气氛,放松身体
3.社工分享健康管理小妙招和生活习惯
4.邀请老人和子女总结所获取的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知识
5
带领老人学习党建文化、国风家训、传统民俗,体会到社区的关怀,收获成就感
1.社工准备有关端午文化的知识进行提问,请老人抢答
2.为老人发放布料、针线、流苏、艾草等香囊原材料
3.社工带领老人一起学习缝制香囊
4.合影留念
6
引导老人提升对自身的认可,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持续扩大老人在社区中的支持网络
1.社工以身边的榜样为目标,向老人分享典型志愿服务案例
2.通过“你真的很不错”“优点大轰炸”,帮助老人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3.鼓励老人创建社区志愿服务队,确定名称、口号和计划
4.总结小组活动经历,播放总结视频,处理离别情绪
(二)小组发展情况
在此次服务实施的过程中,汇众社工始终主动了解随迁老人的感受和需求,适时修改服务计划,既为随迁老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也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在服务初期的“纸要精彩,折出花样”小组活动中,社工与每位从外地来到青岛的随迁老人相互认识,消除了陌生感。组员之间也“破冰”相识,明确了小组的规则、契约,并形成了良好的小组互动关系。“破冰”过后,社工手中用彩纸折成的“玫瑰花”吸引了老人,在座老人纷纷跃跃欲试,社工以创意手工为契机,为每位老人提供了表达与展现自我的机会。动手能力各异的老人彼此指导,互相鼓励,一朵朵鲜活的“玫瑰花”终于在大家的指尖绽放,现场充满着欢声笑语,这一环节使老人提升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眼、手协调,也为小组营造了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纸要精彩,折出花样”手工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接下来的服务奠定了好的基础。在前期调研中,汇众社工发现由于受到语言障碍、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状况并不顺利,因此特地开展了两节互为补充的文化交流小组。
在“我爱我的家乡”活动中,社工引导随迁老人积极展示了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分享了家乡的特色方言和饮食文化,方言和饮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交流符号,这一节小组激发了老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帮助其增加了互动和交流。
在“城市社区我知道”小组活动中,社工带领老人学习了青岛的饮食文化和常用方言,在有关特色方言、有名小吃的谜语有奖竞猜游戏中,帮助随迁老人增进了对子女扎根的城市的了解,又介绍了老人所在街道的区划情况和基础设施分布,既让老人熟悉了生活环境,有事不跑冤枉路,降低了对社区的陌生感,也缓解了他们的思乡情绪。
社工为社区老人讲解科学家庭教育知识
在互动过程中社工也注意到,参加小组的随迁老人均是来到子女家照顾孙辈的,但其往往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育儿知识。于是,“隔代教育如何才能出力又讨好”小课堂应运而生,在这场小组活动中,社工为社区随迁老人讲解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老人掌握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规律,分享了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避免隔代教育中的溺爱迁就等话题。
在社会交往的环境里,为随迁老人的家庭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也是社工的服务愿景,于是在“我健康·我快乐”慢性病知识小组活动当天,社工邀请到了随迁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此次活动是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环节,老人和子女共同参与养生健身操,放松了身体,也都获取到了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在这节小组尾声,随迁老人的子女告诉社工,这次活动培养了自己带老人进行定期体检的意识,以后也会更多关心父母的身体。
开展新颖有趣的传统节日活动也是本次服务的亮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爱晚驿站”为随迁老人奉上了一份社工站内的文化大餐。在“情系端午,爱驻社区”活动现场,社工将党建文化、国风家训、传统民俗等内容相融合,请随迁老人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文化知识问答赛。接着老人们领取到布料、针线、流苏、艾草等制作端午香囊的材料,一起学习缝制香囊。
为持续增加随迁老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建设,社工在增权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支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通过分享典型志愿服务案例,以身边的榜样为目标,老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得到增进。通过“你真的很不错”“优点大轰炸”等活动,帮助老人真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激发其志愿工作潜能。
社区居民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服务成效
在个体层面上,小组内的随迁老人经过活动,降低自身对社区的陌生感,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展现自身的潜能和优点,激发志愿工作潜能,增强信心,也更加关注社区事务,从受助者到未来的助人者,角色发生了正向的转变。其子女不仅会更多关心老人的身体,也因老人更新了育儿理念而受益。
在社区层面上,本次活动在社区形成了睦邻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随迁老人表示会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文化服务、养老服务工作当中去,为社区添砖加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既能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五、服务反思
(一)小组不足之处
本次小组的服务对象为社区随迁老人,但随迁老人来到此社区生活的时长不同,长则两年,短则不到半年,社工在招募时没有对组员做进一步的聚焦,因此不同老人对“城市社区我知道”小组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不同,服务效果也不同。
(二)小组优点
本次小组不仅帮助随迁老人发现自身优势,鼓励他们展示自身的潜能和优点,扩大在社区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也为随迁老人的家庭之间创造了交流机会,引导老人的子女为老人持续提供正向的情绪支持,促进老人对社区产生更深的安全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