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东交通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始终践行"为党教育人才,为国育才"的初衷使命,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力量,提高内涵建设的深度,增强特色发展的可行性,拓宽开放学校的广度,不断推进高质量内涵。
年期间,华东交通大学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进取,积极进取,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教育效果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快速增长,学科建设强劲,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大力展示铁路特色,发挥铁的优势,展示铁的优势。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校党委坚定地建立党建设是最大的功绩,抓党建设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大力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严治党,以“机车”党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基三十三百”创建工程、“交通强国复兴先锋”党试点最近,全省党委书记在基层党建工作叙述评审团工作中连续获得“好”等级。2021年首发人“日报杨平的结果”大大超过省大学平均分,领导层审核获得“优秀”,三名校领导人同时获得“优秀”。“十三五”计划帮助郡屯村提前脱贫脱帽,在审查中获得最高等级。
100名博士将党史经验实践选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网站上。
——基层组织有“强大”。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力量来自基层。坚持抓住基层、基础大的明确方向,突出政治功能,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以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化”建设为出发点,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和全面强硬。全国党建标杆系(第一个省全体唯一)、全国“双领导”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1个、全国模范党支部4个、院系党委、专职教师、教职工、学生党支部国家级荣誉均覆盖。
——党员队伍中有“精兵”。坚持培养和使用,同时,铁心、立铁奎、郑铁基、钢铁人、铁军努力打造“顶层正常用、中层中庸、基层制用”的干部队伍,将成为全国师德先进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直学脑封标兵、“中国大学生”。
——党的建设成果有“精品”。强调党的建设背景,坚持光明的党的建设特色,发展现实,结合传统,使红色基因更加红,铁的特性更加铁,精心培养,培养一批成熟机制、有效方法、典型经验,总结一批军队的建立、响、通、久的党的建设精品项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及全国高校思政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全省最高成绩获得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经验实践入选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网站10篇(全国高校第一),1篇精品党课程被推荐到中组部。
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深入实施教学强本计划,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形成了交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开设“紫川优班”、“毛李胜班”、“优秀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天宇学培养计划,成立天宇学院,发挥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实验基地的主导作用,“军队、领导”型最高人才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卓越奖二等奖。
——专业建设质量一致提高。教育部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项目各有1个。江西省第一所主要现代工业大学获得批准。批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教育部虚拟实验室1个。批准国家级“本科教育工程”大学生校外实习教育基地1个。超过80%的本科专业服务交通领域,50个招生专业中,24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为本科招生专业48%,全国第181位,省第4位。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优秀工程师试点专业、17个省级优势、12个特色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专业通过率在全省排名第一。在第二轮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91%的专业获得明星级专业分数,82%的专业获得全省前三名。
mg.com/large/tos-cn-i-tjoges91tu/TKCyKf02RahFIo?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68902&x-signature=lju6QzAxT%2BCduh6NHwxKRew4gYM%3D&index=2" width="640" height="427"/>省内一流的智慧教室
——课程建设硕果累累。获批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省内地方赛道高校排名第三;获批12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课程入选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2门课程获评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个教学团队通过江西省首批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立项,5名教师入选江西省金牌教师。
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团队
——创新创业全面开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成为全省和全国交通类院校最早囊括“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5项殊荣的高校。实现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排名第9,创江西历史最好成绩)等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奖数连续10年全省领跑,涌现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创业英雄百强”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
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走市场类高校第一
——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学校在所有招生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现一本批次招生,省内一本批次录取分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科生、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生招生规模成倍增长,多次获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好就业、就业好”形成良好口碑,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走市场类高校第一,先后在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视频调研会和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就业指导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各1门。
人才队伍快速壮大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人才工作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性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力推动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队伍两“头”并进,“头人”规格不断提升、“人头”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国家级人才20人次、省部级人才160余人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各1个,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4人,持续推动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正在指导学生
——引才渠道不断拓宽。以岗引才、以才引才、以会聚才,持续推进院长、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博士等各类人才招聘工作,校院两级领导亲自带队,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宣讲推介活动200余场,与江铃集团等省属重点龙头企业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引才”模式,携手赣江新区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不断加大引才力度,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60余人,博士化率稳步提升至53.3%。
学校携手赣江新区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只设岗位目标、不设具体考核任务的“塔尖学科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学科特区人才计划”,打造青年人才“蓄水池”;不断完善教师发展和培养工作,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访学190余人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政府部门、企业挂职锻炼280余人次,“三类经历”教师占比超30%。创新开展“学术午餐会”,持续搭建人才沟通桥梁,服务400余名高层次人才。
——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平衡外引力度与内培强度,先后出台《“天佑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华东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及聘期考核标准》等系列文件,多举措加速学科领军人才、骨干力量引育。不断健全“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打通破格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获编制备案制政策支持和岗位动态管理优秀单位。
学科建设强势崛起
对标一流求突围,学科建设是关键。学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出台了《学科特区建设管理办法》等一揽子方案,巩固传统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加速提质行动,建立健全学校有品牌、学院有重点、学科有特色的“大交通”学科体系。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3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省一流学科,获批层次、数量、经费均列全省前三,且全部通过“十三五”验收,其中1个学科获评第一层次“优秀”。5个学科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
学校协同创新研究院揭牌暨“十四五”学科特区建设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举行
——以特区布局全面优化。按照“一院一学科”的总体思路,推进学科、学院、科研平台一体化建设,实施学科“宝塔”计划,构建分层分类学科建设体系。按照择优扶重、试点先行的原则,优化重点建设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建立“3+3”学科特区(3个省一流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培育学科);组建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突击队,举全校之力打造学科高峰,强力引领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前,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理、工、经、管、文、法、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的学科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以特别保障全速推进。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科特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学科建设与评估管理中心(正处级单位),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全速推进学科特区“国字号”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等项目培育。各学科特区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聘任两院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等44名国内知名专家兼任顾问、委员,校领导兼任主任,赋予学科特区经费使用、人才选聘、绩效考核、日常管理等自主权,形成以学术力量引领、行政力量保障的工作格局,着力破解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壁垒与屏障。
——以特殊政策全力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给予学科特区特殊的政策扶持与倾斜。采取“动态监测、季报制、半年调度、年度考核、期满验收”的全周期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评价。实施“项目制”管理,确定“执行项目库”,建立项目动态监测淘汰激励机制,加大项目完成路径监测。
创新实力大幅跃升
作为一所扎根红土地的行业类地方高校,服务国家大行业是本职,服务地方大产业是本分。学校依托省部“双共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业”,铁心对标国家战略,贴心服务江西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政校企合作,努力做到“在赣高校、高效在干”,加速推动科研竞争力、自主创新力、社会服务力全面提升。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高水平项目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上个月,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均为全省唯一,取得了国家级标志性项目的新突破。近年来,科研项目申报质量、获批数量屡创新高,高质量科研论文、学术著作和高层次科研成果竞相涌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621项国家级项目,一批学术成果入选ESI热点、ESI高被引等高水平论文;新增全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3项,在今年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获一等奖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一;科研项目经费快速增长,累计达10.6亿元,为科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
——平台建设重大突破。高层次平台是创新实力的重要载体。经过8年筹建,2021年3月,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华东交通大学揭牌成立(全省高校第3家),标志着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对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科研平台布局日臻完善。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3个,有力提升了学校凝聚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的能力。
学校与江西交投集团、江西基业良工桩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出国内首台不中断交通的隧道维养台车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转化是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全省本科高校中唯一的交通强省建设试点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与江西交投集团、江西基业良工桩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出国内首台不中断交通的隧道维养台车,并首次在江西省武吉高速九岭山隧道养护作业中落地应用,仅用时22天就完成该段隧道的一体维护保养。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服务融入江西省双“一号工程”实施方案》,聚焦江西省“2+6+N”产业、省双“一号工程”,先后与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人民政府、省知识产权局、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等政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交通强省研究院、VR产业学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深度参与昌赣铁路、南昌朝阳大桥、昌九快速路改造等重大工程,为江西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十年来,横向科研项目立项3000余项,横向经费5.8亿元,实现了1000余项技术和成果的落地与转化,入选“江西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OP10”(全省高校仅3所)。
校园风景
十年砥砺谱华章,风劲扬帆再启航。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华东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将踔厉奋发作示范、笃行不怠勇争先,铁心铸忠诚、铁血报家国、铁肩担使命、铁手创大业,持续攻坚“七大行动”,以一流眼光、一流理念、一流举措、一流标准,奋力建设行业标杆、区域领先、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特色高水平大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黄晓鹤供图)
(中国日报社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1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