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课题申报表审查意见】成功申报课题要避免陷入这种误解。

时间:2023-03-04 01:57: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高校参与教学研究的队伍数量与立项课题的数量密切相关。例如,江西省的高校教学研究每年基本保证省级研究课题600件,各高校级研究项目根据重要性决定总立项数(少则10件,多则560件),按每个项目5名研究员计算,每年每批约有1万人(次)经常进行教育研究。如果从个人课题申报行为的角度来考察,每年一次性参与的人数比这多得多。每个高职学校少则几十人,普通本科高校3400人,规模较大的高校达7800人,可见其研究团队的巨大。

然而,有一个确凿的事实是,该队中学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相当大。由于他们缺乏课题研究经验,研究课题申报或立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往往是普遍和普遍的,对研究课题研究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或者出于对课题研究“爬不高”的敬畏,被认为是“禁区”,无法着手研究课题研究,也无法有效进行,所以尝试参与,但入港率很低。另一个事实是,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管理者无法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全面梳理和研究,无法对问题提出规范的应对策略来指导或服务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因此,很多教师,特别是没有涉足课题研究领域、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在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无一遗漏”或遇到困难。

那么,高校青年教师在研究课题立项申报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摆脱那个误会?从有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对此进行必要的探索。笔者结合实际管理工作对此进行了一定意义的梳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课题名称定位、研究主题的确立、研究团队的组建、论证申报资料、冶炼课题学术质量、部门指导和管理等方面。

1。确定任务名称:不合适

申报课题的第一项工作是根据需要选定题目,并确定适合该课题的“题目”。这项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一般来说,要求题目命名适当、引人注目是进入决赛的先决条件,但缺乏经验的人通常在写作业名时会犯以下两个缺点。

(a)混淆不同性质的专题研究

第一次接触教育研究领域的人对其含义的把握不准确,因此很容易与教育科学研究混淆。例如,有人将“中外农村医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申报为研究课题,这是典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区分这两类主题呢?

第一,看问题的方向是教育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第二,看看解决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还是行为问题。第三,看最终成果形式是论文、专著、方案、应对措施。第四,看成果的去向,主要是给别人读,是用于交流,还是为了自己的应用而推广。由此可见,前者是教育科学课题,后者是教学研究课题。

教育科学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或一般方法论研究,重点是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般规律、原则或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实践检验”不是其成果的必要途径。教学研究是教学的具体行动或专业工作研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具体工作方案或战略,为了改善现状,“实践检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必要途径,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显然,不会有“长官大队”。

(b)主题表达不当,精炼不简洁。

不恰当的表达主要有四种表达。

一种是把“文章题目”误认为“课题题目”。文章题目和课题题目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内容的容量显然是前者“小”,后者“大”,形式上的差异是前者没有标语词,后者以“研究”为标语词。

第二,不合理地思考,影响表达效果。如果直接说《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课题名,那就更合适了,其意义更引人注目。

第三,课题等级明显低,分量不足。学校层面的教学和研究《我校/院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和《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州教育和研究《XX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和《XX省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等主题名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

第四,结构混杂或课题研究范围超出规格。例如,《高校双语汇双语实践现状分析及中、加、法等国双语教学之比较研究》的校级研究课题名称可以研究为“一个问题多研究”(多个主题)和课题研究范围不符合规范,即至少是省(部)级课题。

课题名称要简明扼要。请比较以下课题名称中的优劣。

《实验科学创新, 建设“绿色”实验室》和《科学创新与“绿色”实验室建设研究》;

《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因此,课题名称一般使用叙述性短语,可以看出,这个短语原则上是主谓词或偏官方短语结构。其简洁也说明课题名称的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个字符。当然,特殊情况如“如何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养大学生”。

文精神》,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整体结构” 。此外,还要注意标题中不要多出不必要的字、词,如果用偏正短语结构做标题,其中“定语标志词”不宜过多,因为就课题名称而言,偏正式的短语结构通常是一个(大)定语和一个中心词。

  2、确立研究内容:缺乏科学思考

  课题名称定位意义非同小可,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同样重要。从管理实践来看,青年教师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

  (一)小题大做, 缺乏深度

  “小题”到底值不值得“大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人决定对“讨论教学法”和“实验(学业)成绩网络管理”进行教学课题的“专题研究”,如果以此为题写篇文章尚可,其前提是作者须拥有相当的“独得体念” 。但如果以此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专题”进行“立项”就不必了,因为这样的课题研究涉及的问题面太小,也没有深度,除了拾人牙慧,并不能给人什么“新意”或“深刻的问题揭示”。更何况,课题研究体现的是一种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是讲究一定深度的。并且,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平首先体现在申报人对主题的确立层面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课题组在选题并确定研究主要问题上,没能注意到这一点,以至于“立项的先天性”明显不足。

  (二)形式主义, 内涵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从此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问题在于是否凡事必言“创新”? 在高校教研课题申报中,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创新研究”的问题充斥教研领域,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研究”的课题申报。本来,这“三者”在理论体系方面确实各有其自身独到的“创新”之处,并且其内容本身也确实博大精深,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是其逻辑起点问题,即三者的理论体系在“创新”上的异同,以及为什么有这些异同。二是深层次问题探讨之一,即这些异同在当代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如何。三是深层次问题探讨之二,即当代高校如何利用这“三大理论体系”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可能获得怎样的预期效果。凡此种种,像这样内容丰富的课题研究是很值得的,可惜,申报人并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只是适应“创新”话题的“与时俱进”的形势需要而不求甚解,把问题想得太肤浅了,以至于论证的内容贫乏无力,明显地流于形式,结果在评审中被淘汰。

  (三)不自量力, 盲目申报

  如前所述,通过“三大理论体系”教学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研究,是需要相当驾驭能力的,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则非一般常人可为之也。与其勉为其难,不如退而求其次,因为它需要真正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且,“创新思维”培养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事项或过程都适合培养“创新思维”的。就一般“研究”而言,从是否适合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有许多比“三大理论体系”更容易驾驭、更方便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研究。再者,当前的“双语教学”是又一个热门话题,但在目前, 我国的双语教学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首先是困扰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即师资和语言环境(局限)、本土教材(缺乏)。其次是双语教学中的“三大争议”,即“损伤”母语学习、“损伤”其他学科以及教学如何评价。这样的问题尚未解决好,而我们一些教师本身外语水平未过关,动辄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很不明智的。此外,老调重弹、不合时宜、好大喜功、不着边际、低效重复、主题撞车之类的问题,凡此种种, 都是盲目申报或故步自封的“观天”结果。

  综上所述,课题名称、主题的确定,要注意根据相关的课题指南以及解决课题问题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水平,有效运用语文能力,做到精当提炼、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准确表达,同时注意避免随大流的形式主义和随便“定调”的盲动主义。

  3、构建研究队伍:明显急功近利

  课题研究的队伍构成,对于课题能否获得立项以及立项后的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题立项申报、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在一些课题组确定的队伍结构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借鸡生蛋”:即先用他人之名申报立项,之后通过“调整归位” ,主要存在于较高级别(校级招标、省部级课题)项目申报之中,对象主要是职称或学历条件不够者。二是实际研究人员不足:课题中附带的挂名人员太多,真正的“研究人员”太少,有些课题在“足额”甚至“超员”的队伍中真正“做事的”就“一个人”,其余是“甩手老板”。三是正高职称的人员少:可能因为没有科研压力或科研动力不足的原因,一般正高职称的教授们不愿涉足课题研究,尤其是不愿涉足教学研究的课题领域。四是课题队伍缺乏梯队优势:总体情况是,就某些院(系)或高校来说,真正能够做一些课题研究工作的,似乎总是那有限的几个“样人”,以至整体研究的后劲或潜力明显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窃以为教研课题要坚持“质量立项”,申报者要量力而行,根据教学研究实际需要,从自身研究能力、专长、经验到职称层次、学历层次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适当的队伍成员,设定课题参与人顺序,依照能者多劳、论功排位的原则落实;各申报单位部门,应当重视教研课题指导工作,大力倡导崇尚科研风气,推行课题研究导师制度,逐步形成梯队优势;高校职能管理部门要注意整治课题环境,加强服务于管理工作,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并积极促成群众性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4、论证材料表述:应付了事走过场

  课题申报书除“信息简表”外,论证部分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的立项背景与意义(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课题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课题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拟达到的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设定预期成果形式,预期效益,实施计划,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基础(即完成本研究项目的条件分析,诸如人力财力、经验储备、占有文献资料情况、经费预算等)。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其篇幅因课题类别不同以及管理制度与具体操作的要求不同而不同。尽管如此,各项内容在表述上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即需要分“项”或“栏目”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填写并获得论证的效果。但从大量实际调研中获得的信息来看,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发现论证过程中:对重点内容、关键内容(如研究的具体任务、研究假设)或丢三落四、视而不见,或无话可说、应付了事;填写区分难度较大的内容或张冠李戴、不贴题,或废话连篇、颠倒重复;或者预期目标与效果模棱两可,或者成果形式设定不当;或者缺乏统筹规划,进度安排不科学,阶段性工作不具体甚至前后矛盾,等等,问题多多。

  以上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立项论证不充分,没有说服力。如何避免? 对申报人而言,首先,要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要应付了事,也不要“随大流”,不申报则已,一旦申报,必当尽自己最大努力,追求最理想的结果(比如立项后能作为范本)。其次,(在这个前提下)利用已有的语文常识,根据各部分内容表达需要,认真理清思路,慎重下笔,反复推敲,直至自己满意。再次,不耻下问,多向行家请教,诸如参考“范本”、参加立项申报专题讲座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就某个内容而言,比如针对进度安排:一般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时间安排要注意连续性,即使“无所事事”也要“无中生有”,时间安排上不要“断裂”;另外一个意思是:各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原则上根据该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地位、人力财力、操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予以考虑并进行合理安排,时间安排上要尽量体现课题研究中各阶段研究性工作的实效性、时间分布的合理性、整体安排的科学性,杜绝随意安排。

  5、学术品质不足:投机心理比较明显

  这里着重谈谈研究工作中的学术品质问题。高校课题研究中也有机会主义。机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学术质量。

  (一)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理想化

  为了给评审专家一个“好印象”、得以立项,有的申报人往往在其申报材料的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的设定上追求高、大、全, 一旦获得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则想方设法降低标准,以至结题的“研究结果”与该课题申报时的预设规定相差甚远,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蒙骗性,同时也暴露出其不良的学术品质。其实,人贵有自知之明,只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这种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并且,事实上通过“项目调整”来减少“研究内容”、降低“预期标准”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题研究的内容或对象具体化? 从经验的角度来说,首先,明确这里的“研究内容”其实就是课题研究的“主题”拟落实的总任务。其次,分解总任务化为章、节、篇,逐项列出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注意这些具体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课题研究总的实质性问题的关联性。再次,分层次表述这些具体问题,注意其内在逻辑性(主次关系)。这样,课题的预期目标的客观性就有了根本保障。

  (二)项目经费预算不合理

  注意《申报书》中“研究项目经费预算”的填写问题。一般人填写这个栏目,认为填一个数肯定比不填好,填大数比填小数好,于是“碰运气”心理很突出。其实,填写这个栏目的内容同样需要慎重,因为重点资助项目的数额远比一般项目数量少,“狮子大开口”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课题申报人觉得自己申报的课题确实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或者竞争“实力强”,则填写时也要尽量考虑“预算合理、有度”,不要“漫天要价”而随便填写。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预算合理、有度”的“理”和“度”? 首先要明确:在通常的“限数”范围内申请课题经费,则获准的可能性大些,反之则可能性小些,不要在“碰运气”心理支配下“预算”经费。具体操作是:逐项列出“支出项目” ,合理分配具体“金额” ,说明必要的“依据或理由”,并使这个理由务必“充分”,使人信服,认为确实必不可少。

  (三)随意改动原表样式和项目内容

  课题研究《申报书》的设定是相当有讲究的。有些申报人喜欢我行我素、标新立异,随意改动原表的样式,结果使一个完整的申报表被弄得面目全非。还有任意改动“项目内容”的,比如调研中发现:有人将校级教改课题《申报书》之“部门审查意见”(第八项)改成“基层学术委员会意见”;将“教学研究管理部门审查意见(第九项)”改成“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 而《申报书》中第十项内容就是“学校评审意见” ——这样改动的结果,把一些“相关管理职能”抹杀了。

  其实,这个“八、九、十”的设置很有讲究:它首先具有“职能层级性”,其次具一定的业务权威性。总之,至少是申报人不能随便动的。因此有必要提醒:不要我行我素,不要对“项目内容”做任何改动,严格按照样表及表中设定的指导性意见落实之。如果确因篇幅需要必须“添加页面”的,应当“整页整版”调整、设置,以保证原表的基本样式。

  6、部门指导审核:管理有待加强

  各高校(院系)部门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把关问题,比如对申报队伍中的成员的职称、学历、(高校)工作经历等人的自然情况落实问题以及签署审核意见等,都有待于从严落实,以便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事实上,有的单位做这些工作是在走过场:职能管理者从收集材料、“初步审查”到“汇总造表” 、“部门领导签字”,再到最后报送申报材料到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实行“申报人一条龙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管理的职权“下放”没有底线,申报人始终在前台唱“主角”,以至职能服务管理者对申报材料连看都不需要看,仅以签字、盖章代审批,这样很不利于发现到底“有什么问题”——使得送交的材料不是格式方面出问题,就是实质内容方面问题成堆,有的是兼而有之。另一方面,一些为低职称申报人出具“推荐信”的问题主要有:用“无关理由”凑篇幅;评价性用语过满;申报人自己写“推荐信”;代“推荐人”签字等等,而职能管理者在审查这种材料时,则大开“绿灯”。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此,明确的要求是:一方面,申报人应当严格按照当年关于“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申报的通知”要求,认真填报“项目申请书”。另一方面,各部门对本单位申报材料的审查应当从严把关:首先是分管领导从业务管理角度把好第一关,严禁低质量申报材料上评审席;其次是基层学术委员会组织好评审工作专项会议,并从学术角度针对课题研究的论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问题的现状及前景、目的与意义、特点与创新、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现有条件分析、预期目标与主要成果形式、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措施及市场预测、研究进度安排、经费预算诸事项进行严格的全面审查后,根据不同项目作出相应的客观性评价意见,并有单位负责人署名、加盖公章。这样,才能确保教研课题申报的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