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什么事申报】课题申报:“想要”和“能做”完全不是一回事

时间:2023-02-27 14:34:1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近年来,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成功与否和论文发表也成为衡量研究者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因此被纳入各种评价或审查体系,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和高校业绩的重要指标。这种政策导向不仅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

但是在项目申报或课题论证及论文发表过程中,“愿意”和“能”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把“想法”变成“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服“审查读者”——在“匿名”状态下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或中介进行沟通和连接,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这样的话,通过语言或有限的文字传达思想或通过某种语言表达观点是很重要的。

根据近年来一些课题申报资料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审查体验,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经验,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类似的普遍性。

第一,无法用语言全部表达。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也就是说,对过去的文本资料或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以及前人或其他人在某个研究领域已经做了哪些归纳整理,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要“准确定位”。但是,很多研究者,特别是新手,虽然阅读了大量的文产资料,但很难系统地概括和提炼,很多东西很难击中要害,给评委或编辑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表达不清、思路混乱、主题不清晰、焦点不突出”。也许“作家”在下面确实做了很多作业,心里也很清楚,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简明地传达想法,这往往是令人遗憾的。

第二,单词不能实现意思。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大量的文本阅读,还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还需要在质疑或批评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思想和文化,创造历史。但是,通过特定的语言词汇描述反映复杂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不容易。例如,一些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或口述采访,以及实际踏实的行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鱼人的贫乏,往往很难呼吁文字传达思想。有时不能原封不动地应用别人现有的概念或理论框架,对概念的内涵做出必要的定义或限制,有时由于学科和认识的差异,会产生义气和误解。根据各种情况,不恰当的词或不准确的词会大大妨碍作者和亵渎者(评委和编辑往往是第一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他们做出更多努力。

第三,文案不对。不管是课题申报还是论文撰写,其思想和内容的传达大部分都是在一定的体例框架内,通过不同等级的大小题目来表达的。因此,问题是否相称、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谨、概念的内涵是否明确和一致,成为读者判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显示,很多人混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混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和困难等同起来,主要观点和创新并行,主要参考文献和一般参考文献并行等,大大降低了课题论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影响了中标的概率。

第四,用文体损害意思。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适当使用可以给人以美丽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力。如果语言不流畅、文体不通、故意使用某种词汇、为了表示新的差异而创造词汇、任意使用尚未约定的网络语言,或者扰乱标点符号的使用或序列号的排列。不仅对研究者的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有很大影响,还会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留下不好的印象,质疑研究人员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能力。

当然,评委或编辑的意见不是对科研成果能否产生的最终裁决,也不是任何权威人士做出的权威决定。不需要迷信。重要的是,以评委或编辑为重要读者对象,如何利用语言文字这一思想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写文章——。这样说也是一样。

来源中国知网,原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原题《思想传递与语言表达——课题论证和论文撰写感言》。作者:昌仁廷老师,《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主编。

引文形式:创仁廷。思想传达和语言表达——课题论证和论文撰写感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1):161。社会科学学术圈编辑整理,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