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非法中介向消费者推荐房贷转账经营贷款,声称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引导消费者利用中介桥梁资金清算房贷,然后到银行办理经营贷款,返还桥梁资金。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0日表示,将房贷更换为经营贷款的这种工作隐藏了违约违法风险、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影响、资金链断裂、信息安全受到侵害等风险。
银保监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中介的诱导,认识到违规前债背后隐藏的危险,防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图片来源:新华社
风险1: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的风险。根据有关监督规定,经营贷款必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率。银行和消费者贷款合同对贷款用途明确达成一致,但在“全债”运营下,银行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没有按合同使用,最终消费者将承担违约责任,不仅银行要求提前还款,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款的处理过程中,非法中介声称可以提供处理各种文件和资料的服务,而“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实际上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外壳公司等方式获得经营贷款资格。这一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风险2:中介支付“过桥资金”,利息费隐藏着很多猫腻。非法中介所谓的“降低全债利率”,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抵押贷款,然后以住房为抵押处理经营贷款。非法中介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利用中介的桥梁资金偿还剩余的房贷,并借此收取桥梁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义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贷款”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利息水平。最终,即使经营贷款申请失败,消费者仍要由中介承担上述高额费用,同时也会承担高利率桥梁资金的偿还压力。
风险3:“以贷款偿还贷款”、“全债”工作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经营贷款和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资金使用期限偿还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例如,经营贷款期限短,还款要求也不同,本金大部分需要一次性偿还,如果借款人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就会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风险4:“转贷”运营有侵犯信息安全权的风险。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贷款”服务,需要向中介提供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部分经纪人在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犯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银保监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认识到违规转贷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防止非法中介的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要警惕非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诈和误导消费者。所谓的“降低贷款利率”看似利息更优惠,但实际上隐藏着违法违约风险、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
第二,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警惕非法中介的陷阱。如果要合理评价个人或家庭的实际情况,如果有提前还款或其他金融业务需求,就要咨询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了解情况。要理解金融常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仔细审查合同内容,根据合同使用贷款。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资料。签署合同时,重点关注利率、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重要内容,谨慎处理签署、批准程序,认真阅读条款。贷款后,注意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
四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财产损失。处理金融业务时,不会随意公开身份信息、银行账户、财产情况等个人信息,从而防止信息泄露的危险。不容易登录未知机构网站和转发链接。不轻易相信自称是某个金融机构的陌生电话,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记者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