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干部申报福利房】地方政府后院过去10-初期福利住宅

时间:2023-02-27 06:07:4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福利房是指98年住房制度改革前的职工住房,也可以称为共产房,包括机关、企业和其他机关的职工住房。

我在省政府后院家庭区生活了60多年,甚至98年住房制度改革,这是第一次有巨额固定资产。

省政府后院福利室的来源,一个是解放后政府接管和没收的。李凡吴大元的小洋楼、016部队内的两座苏联别墅、文民街13号的日本洋楼、改革开放期间扒窃的几座别墅和洋房。

2是建国后特别是两个省合并的住宅,省政府后院的住宅大部分是两个省合并建造的,分别有5栋、5栋、文风街、12栋、13栋、14栋、省政府单身宿舍等。

从我的记忆开始,这一带没有死产室,住的地方都是空产室。大家称之为家庭宿舍、组成家庭的家庭宿舍、没有组成家庭的单身宿舍。

组成家庭的各等级住宅和部分家具(床、三抽屉桌子、椅子、席子等)按等级划分,缴纳适当的租金。

5栋户型每栋楼3个单位,1个单位和3个单位差不多,都是两家1厨房,中门一担,两边是透明房,面积48米,小屋12米,暗柜(门1.5米左右),大房子18米也有暗柜。洗手间浪费了1米左右,厨房6米,仓库2米,走廊5米以上的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阳台。

每栋楼的中文(第二段),一方是三玉一厨,一方是四玉一厨,这两个户型都分配给高级干部,即厅级、行政13级以上的领导人。

由此可以看出,高干住宅占四分之一,其他是处级和科级,处级是两套房子,一个厨房中18平方米的大房子,科院是12米的小屋,当时五套住房等级是这样划分的。

局长家有死宅和厨师长,但不一定能买得起。按照规定,局长必须有办公室。里面应该有桌子、沙发和电话。但是我家邻居有9个孩子,所以也要住在下铺。

文革期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把一栋房子倒在另一栋空房子里,吊着的人,睡觉的仓库,夏天到外面睡煤棚的人。

住房一直紧张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住房真的很紧张。文革后,外地调来干部,反班的住房特别紧张,省政府房地产处看了针线活,省政府后院又建了很多楼,后来省政府在中医药大学后面又建了一排带楼。缓解了住房需求。

至于房屋装修,那时候没有,都是共产室,产权都是省政府的,省政府大楼房地产处负责房屋管理和维修,房屋10年一大修,5年小维修。

第二次大修大约是74年。当时在地方政府房地产处工作,当年的维护和各维修集团都呆过。因为各维修组忙碌的季节不同,所以我是临时工,只有哪个工种忙,才能去哪个维修组。我分别在白铁组、油工组、车床工组。

、瓦工组、水暖工组都工作过。

所以在第二次大修的时候我就赶上了,整个老五栋和十二栋到十四栋,及小黄楼、大白楼、文丰街24号和212栋的油工活、水暖工活、屋顶的换瓦活我都参与了。

普及一下当年的室内维修项目:科级一下住屋的内墙都是石灰水,上边是白色,下边是苹果绿也叫沙绿,中间打个杠,处级的是墙上半部分是白色石灰水,下边是离地1.2米的油墙,局级干部是油墙到顶,一般的也是苹果绿,地板都一样就是红油地板。

那时候虽然等级观念强,但特殊化的少,我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大人说过,局级和处级我去过不少家,都非常的客气,一点也没有官架子。

记得我住的十栋最大的干部是省政府办公厅张文林主任,听妈妈说张主任特别的有派头,而水产局长、水利厅长、农委秘书长等就和蔼可亲,而后期曾经的副省长赵去非还在9栋住过一段时间,天天在外边聊天,当然那也是在落魄的时候。

后期的租赁家具慢慢的就卖给住户了,特别的便宜,但具体价格忘记了,好像是以元计算,当时的物价是一个馒头二分钱。

后期房产处还集中盖了一片煤拌棚无偿提供给住户用,于是在夏天的时候,煤拌棚里也不分级别的住了不少人。

我最后住的房子是46米,动迁后要的是57米(使用面积),后来买断大概花了几千元,后又增加近12米,一共稀里糊涂的花了1.5万元这套房子就变成了私产房,现在市场价50万左右。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