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电力机械师,扎根27年,扎根于生产一线,以其力量发力、发力、发力,焕发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明底色,进一步成长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术人员、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6项成果获江苏省电力公司以上奖项,1项成果获全国第一届创新大会一等奖,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2017年12月,当选第一届“东大工匠”。2018年1月,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劳动者模范”。今年7月,他作为罗某代表应邀参加了纪念东大市建党98周年的“初心”故事分享会。他就是国国网东台市电力公司变电检修专职刘玉华。
勤于思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992年8月,刘玉华毕业于苏州电气学校,被分配到东大市电力公司从事变电检修和安装工作。变电检修工种穿着肮脏、艰苦、每天沾满汗水和油污的工作服,在开关间、变压器旁重复机器劳动,从不退缩、彷徨。
那年11月25日,市化肥厂的10千伏开关故障导致生产中断,整个工厂上下非常着急。师傅带我赶到现场,不到十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化肥厂恢复了生产。他对老师娴熟的技艺印象深刻,决心成为老师般的技术专家。为此,他谦虚地向老师请教,每次抓住工作机会锻炼自己。不管是夜间修理还是休息日加班,只要有任务,他都主动要求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刘玉华的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电力设施技术升级、维修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刘玉华找来了大量的技术书籍和专业资料阅读研究。每当出现新设备和新工艺时,他都会复印使用说明书、图纸,带回家仔细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报名了南京工程学院电力系统系和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系通信学习,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通过学习,刘玉华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更像是鱼得水。
难以解决疑难杂症的攻坚
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封闭电磁铁消失故障。当刘玉华提议解决这个问题时,周围的同事纷纷摇头。技术专家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做到吗?”。面对疑问,他不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他用永磁特性替换了线圈长时间通电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封闭电磁铁的可靠性,大大减少了线圈长时间通电造成的电能损失。
这一成功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巩固了他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开拓创新的信念。2014年,针对沿海地区的铁电缆支架易生锈、维修困难、成本高的问题,提出改用绝缘电缆支架。该意见提出,应用后每年减少10多万韩元的维护费用。
“中央机柜电缆仓库内部只能放一个人进去,一只电流变压器重60公斤左右,更换时要一个人支撑变压器拧紧螺丝是很困难的。失误会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为了消除这种安全风险,刘玉华反复摸索实践,开发了专用装置,荣获盐城市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奖。2016年,系统内发生了几起开关柜爆炸事故,无法准确测量现有仪器和方法。经过多次勘探实验,他开发了中央柜台手推车,插入深度测量仪来填补系统内部的空白。该成果获得了全国第一届创新大会一等奖和国家电网公司QC成果二等奖。
惠智凝聚力起着模型引领作用。
创新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依靠团队的力量聚集众人的智慧,才能走得更远、更广。为此,在东大市电力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刘玉华牵头成立党员联合攻关小组,引进党员技术骨干、青年大学生,通过“师带图”、“老大神”搭建青年员工快速成长的平台。目前,团队有15名技术骨干,在刘玉华的领导下,每年制定项目课题,团队成员定期学习讨论,进行思想大冲突。团队组织实施的配电网组件工厂预制空管项目中,通过改进的智能运营平台,将运营时间改为原来平台的三分之一,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专家的高度评价。今年6月,国网公司专门召开了江苏现场会议,推广了这一方法。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更值得期待。刘玉华的初心故事还没有结束。他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围绕热点难点,研究攻关,探索创新,永远放开黎民万家华灯,使产业动力无穷,使民族复兴前进的道路大放异彩。(陈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