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代码99999】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的人性。

时间:2023-02-23 04:46:0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性城市"是强大的、今年备受关注的名词,出现在最近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计划《建议》中,并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体系。

城市的人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城市有韧性?

审查和收集所有信息,包括10多天的现场调查、35家企业的集中访问、参加18个座谈会、丰富的经营环境和企业运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和战略管理教授、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和战略管理助理教授李熙飞等撰写报告,修改20多版,该市正在疫情期间剥茧

从张志学教授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遇到突发性的、影响深远的事件,他们的成功实践对其他地区应对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温州模式”的新脚注

张志学教授的计划完全打乱了。本来计划去温州做两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研究,但出乎意料的是,被温州疫情期间的“惊喜”卷入了梳理“温州模式”的研究。

“湖北以外的第二武汉”是疫情爆发时温州留下的印象,也说明了疫情的严重性。武汉1月23日宣布封城后,与武汉相隔近千里的温州病例数也在迅速增加。2月14日的数据显示,温州是湖北省以外确诊病例人数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与湖北省相邻的重庆市。原因是18万温州人在武汉做生意、上学、打工。

但是仅仅一个月,这座城市就扭转了困境。

张志学教授和他的团队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在疫情发生后仅一个月就控制了疫情,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基本恢复正常,与2月相比,转化率有所提高,产能恢复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4月和5月持续奠定了基础。

表1 2-5月接受采访的企业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对“温州模式”的权威解读,使温州一度成为明星城市。但是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新时代,温州的色彩似乎暗淡。“温州模式过时了吗”的反问,随时可以看到媒体。

但是张志学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温州模式”具有新的意义,“温州经验”值得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这也是他和团队写案例《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向温州市委市政府提交《温州考察报告2020》的意图。以下内容摘自《温州考察报告2020》。

x-expires=1707051572&x-signature=UiLD%2FGsmbeMKwmIFg4dTfHcA4gI%3D&index=6" width="559" height="332"/>

温州的企业经营与企业家精神

通过本次调研, 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发现温州的民营经济的特征可概括为“9999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近90%的税收、92%以上的工业增加值、95%以上的外贸出口、93%以上的就业人员和99%以上的企业数量。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当前温州民营经济正在努力变新变优、变大变强。同时,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一对一”的具体探访,对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也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

·企业经营扎实

温州的经济和产业的基础是广大民营企业的扎实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起步很早,在发现商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后,就会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产品,从而稳定地占据利基市场。

很多公司在自己经营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也赢得了重要客户的信赖,使得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爆发后,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一定影响,但因其形成的独特优势,在复工复产之后很快恢复,业绩开始出现增长。

·企业转型步伐加速

温州民营企业在实现一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积累后,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在政府引导下寻求转型升级,这也是众多温州民营经济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发展成长的共同道路。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化危为机,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引导电气、泵阀企业通过植入芯片、传感器等技术,研发智能电气、智能流体设备等新型产品,抢占新基建市场;引导汽摩配件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新能源汽车整零协同打好基础;引导鞋业、服装等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获批中国服装时尚定制示范产业基地;引导时尚轻工企业发展直播带货等网红经济新业态。

·智能化改造方兴未艾

近年来,无论是温州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把实施智能化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针对企业“不想改”的问题,召开智能化改造现场会,在企业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推广等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展示、洽谈对接等活动。针对企业“不会改”问题,温州市精选48家工程服务公司和咨询机构,为企业免费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针对企业“不敢改”问题,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补助比例最高可达30%,优化技改补贴申报流程。

在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更快,受疫情的影响更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881个、上云企业5,258家、工业机器人1,416台、5G基站4,8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温商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在温州的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发现,温州之所以在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两手抓两手硬”,还与温商的企业家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追求卓越。此次访问的温州企业家多为创始人,许多都是从学徒起步,经历过艰难的创业过程,对企业发展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为企业树立了高远目标。比如,金龙电子以日本高精尖的制造企业为标杆,坚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国际大企业的稳定订单。

第二,创新应变。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是源于温州企业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温州欧伟机械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口罩生产设备,体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第三,精诚团结。借助以家族、血缘、朋友等形成的“强关系”来经营企业,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对于资源匮乏、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效果。

第四,执着坚韧。对成功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内心强大,极度勤奋,且具有极强的忍耐力。

第五,大爱精神。近年来,温商群体持续掀起回归创业、反哺家乡的热潮,积极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优质项目回归,有力推动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最佳拍档”: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企业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动员

企业有担当是温州复工复产最坚实的基础。疫情期间,温州企业都全力支持与配合政府的一系列抗疫措施,坚决扛起作为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疫情期间,温州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并投入“战疫情”活动中。

如浙江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紧急开发并捐赠OnlineERP软件(温州市疫情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同一时间组建40多名工程师团队,24小时线上答疑解惑,数位工程师连夜驱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最及时的技术支持。

温州的国有企业同样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力量。比如,市现代集团组织力量开展“平价菜”进社区,为市民居家防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公用集团确保每家每户供水、供气不断,二级公司环发公司承担了市区10家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等工作。

·高效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政府贴近企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体现了典型的服务型政府特征。温州市领导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调研熟悉所负责企业的状况,切实而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在调研团队问起某些企业的具体情况时,他们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温州的干部不教条、不呆板。领导干部与企业交往时,一方面杜绝利益输送和钱权交易,另一方面与企业家和企业走得近,了解企业的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积极有为的政府

温州的民营企业是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成长起来的,它们从骨子里养成了自我奋斗、不靠政府的习惯。然而,大部分温州草根式的中小微企业缺乏大的产业视野,难以抢占行业升级的先机,单靠企业自身无法实现升级改造。

近年来,温州政府持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全力当好“有为”政府。2018年11月以来先后出台文件,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画好蓝图、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温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大力推动“千企智能化改造”、“万企上云”行动,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培育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集群试点,以点带面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温州市以服务员的角色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治理为政企相融的互动模式,树立了有为而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定位。

·创新驱动与人才引导

近年来,温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抢抓战略机遇弯道超车,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实验室”创新格局。

如2019年,温州召开了“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有来自10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800名著名科学家、企业家、青年科技才俊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促进温州实现与世界前沿科技、顶尖人才的紧密联系和直接互动。2019年,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

突破瓶颈的3大可行解决方案

在张志学教授看来,从防控和发展来看,温州有很好的韧性,这也是该地区过去从赤贫走向富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看,仅仅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尚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和领先垂范,为此课题组针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引导提供了详细的政策建议,为“韧性城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基于调研团队近两周的实地考察,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产业集群生态需要优化。温州目前的产业集群,囿于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局限,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

第二,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短缺。在调研中,当问及企业经营存在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引进高端人才是首要难题,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而言,引入高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第三,数字化转型有待提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温州的企业数字化更多集中在资产的数字化上。在访谈中一些技术人员及专家表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外向型经济更明显,受到客户驱动的转型压力,更早地对数字化进行布局和提升,这给温州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第四,企业传承与基业长青存在挑战。通过访谈和调研,了解到温州大部分家族企业依旧将家族内部接班人作为企业传承的第一考虑,而不是向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方向演化。然而,很多家族企业的二代成员不愿意继续从事“艰苦”的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受到挑战,这进一步降低了现存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的意愿及决心。

第五,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干部。政府干部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产业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整体的贴合度。政府部门需以服务态度贴近企业,在对内政企互动或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流畅的互动、切实的优惠对于提升政府软性竞争力至关重要。

温州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了若干有效的对策。除了已有的努力之外,调研团队从四个大的方面提出若干方案供参考。

·产业规划与升级

在这个方面,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需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专业化程度,深化分工协作,做精做专,逐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在协作中增强企业的产品互补性和活动互补性,提高集群的生产率,塑造区域专业化的品牌。此外,伴随着企业之间协作的扩大,不仅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处于供应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也能相互开展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推动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

产业集群的演化难以通过企业自我实现,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来促进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政府是产业集群协调机制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投资公共产品、建构产业网络等举措来协助集群内企业解决集群升级的一般性约束和共同性约束。

第二,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目前的制造业企业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投入较少,当地高端制造业生产的服务业供给不足。政府可以引导温州制造业企业增加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的投入,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环境,增强与北京、杭州等信息服务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并推动信息服务企业在温州设立分公司,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

此外,温州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滞后,可以和上海等地的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服装、皮鞋等制造业可以迅速推动完全数字信息化管理,做好用户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向产业下游延伸,做好售后服务。同时,通过数据反馈,向产业上游延伸,为研发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建设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

第三,打造核心产业的国家研发中心。温州可借鉴台湾工业研究院(ITRI)的成功经验,让研发中心形成的专利技术辐射行业,既助力行业领军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带动生态圈中的中小企业实现升级。

以正泰集团为例,虽然正泰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电气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电气制造领域所涉及的基础技术问题,仍然会制约正泰与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为此,可以考虑由省、市和企业共同设立电气工业技术研究院,获得国家级专家的支持,向国内招收顶级人才,专攻电气领域的重大和基础问题。

·人才引进与培育

高端人才缺乏是温州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明显短板。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与知名科研机构形成联盟。在调研中发现,已有温州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学或研究所展开了合作,并从中受益,但多数企业与高校直接对接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可以分行业了解重点企业的具体诉求,识别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温州政府的名义与这些机构形成联盟,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急需的高端人才,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精准对接,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方式应更贴合企业需求,和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温州可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发挥温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车间去实习;总结分析已实施的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不足,创新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反哺温州制造业。

为此,职业学院的院系可以成立教学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邀请企业界加入,帮助挑选学员、评审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工具、提供实习场所、合作攻克中等难度的技术项目等,将职业教育与实地技能演练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挑选成长状况良好、愿意投入技改、纳税稳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具体困难的企业,加入技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得学生和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降低了企业人才招聘和人才流动成本。这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使其定向熟悉自己感兴趣的业务方向,为毕业后加入温州企业,若干年后将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坚持若干年,温州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三,建构企业间网络和产学研网络平台。通过服务中介类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借助服务中介类型企业的专家平台解决重要问题,比如,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面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工艺流程问题,会邀请自己平台上的行业专家,以公司的名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鉴于温州在现阶段难以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常驻,温州可以借鉴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式“借鸡生蛋”。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传承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商业模式更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实现顺利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调研团队针对这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商携手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调研团队了解到除了政府的直接激励外,来自市场的激励更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将转型落到提升效益的实处。比如企业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的订单而完成优质客户企业要求的数字化改造,就让企业有更直接的投入动力、更清晰的改造方向和更确定的效益收入。这就需要政府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中碰到的机会和挑战,寻找和挖掘有潜力承接更多优质和高端客户的企业,为这类企业解决资金、资源和人才上可能存在的不足,鼓励并支持这类企业大胆投入数字化转型。

第二,借助数字化转型传承家族企业。如前所述,温州的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如何保持企业的基业长青、如何培育和维持跨代接班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创业激情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环境相对艰苦、经营利润相对薄弱,同时还存在企业中的“老臣”山头林立的问题,让创始家族的二代成员对接班往往望而生难、望而生畏。而由创始人支持、二代接班人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则可能成为鼓励企业二代接班、促进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一个切入口。

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在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由家族二代来主导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数字化转型完成接班使命的传承。政府可以结合企业二代接班这一重要问题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为家族二代提供相关方向的专业培训,既帮助家族企业解决接班的难题,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长期导向和对技术升级的重视,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在竞争中建立长远的优势。

·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定位与发展

近年来,温州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开展全方位合作,设立“科创飞地”,助力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吸引上海优秀研发人才,承接上海高端创新资源。但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温州也很可能成为“虹吸效应”的对象,温州的人才、资金、优势产业等更容易流动到上海和杭州,这也是未来温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面对未来交通便利的大趋势,温州应注意和上海、杭州的错位发展,侧重于发展本土优势产业,如电子、电气等先进制造业,守住制造业并推动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并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长三角大城市资源,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避免温州的人才、投资等被大城市虹吸。另外,温州在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产业转移时,也应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构建自己的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优势。

通过调研发现,情感联系也是留住人才的因素之一。17年来,温州用心办好每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努力打造内外温州交流互动、联络联谊的重要平台和温州统战工作“金字招牌”。温州市“温州人家园”等项目的成立,加强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家乡归属感,也促进了其回温州创业投资。因而如何通过“情感留人”,加强经商联系,爱才惜才,也是温州及其他中等城市应考虑的问题。

温州实践:如何发展韧性城市

温州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是除武汉和湖北少数几个地区之外最严重的地区,但是在温州市委和政府前瞻、精准、强力而又充满温情的系列措施下,温州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疫情防控,而且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便基本恢复正常。疫情和防控没有减慢温州地区的经济活力。2020年上半年,温州新设企业3.33万家,增幅排名全省第一;新设市场主体11.58万家,同比增长22.51%。

温州市委市政府有效驾驭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成功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勇气、智慧、能力和韧性。

温州的领导干部队伍是一支有力有为的服务型干部队伍,这也许和温州紧缺有限的自然条件有关。作为沿海城市,温州市每年会固定地遇到如台风、水文地质灾害。为应对自然灾害,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一套防灾救灾的常态机制。因此,温州市能够迅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偶然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温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思维习惯。常年的救灾防灾实践锻炼了干部队伍,建立了应灾队伍和组织,梳理了应急作业关系和流程,有力支撑了温州在应对天灾时的从容有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温州的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在无资源依赖的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求生存,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市场中存在的商机,艰苦卓绝地将商机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疫情当中很多企业都在想办法寻找突围,而且获得了成功。他们在疫情当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仅做好了疫情防控,而且有效地进行复工复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温州党员干部和企业近年来开展的健康而良性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衡量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一直在进步。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检验了这种良性互动所形成的韧性。对于疫情的精准高效的防控,表明了党委政府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无私无畏;疫情后期的复工复产,再次展现了自上而下的指导与动员、自下而上的奋斗与响应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社会韧性与活力。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在温州,是因为无论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还是企业家及员工,都用心实干拒绝空谈,遇到困难立即谋划、周密布局和快速行动,各方同心协力很快战胜了困难,所有参与人因此获得了信心,从而对于问题和困难毫无畏惧,再次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调研团队在疫情期间深入访问温州,深切地体悟了鲜活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希望本报告所体现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能够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韧而强大的精神动力。

《温州考察报告2020》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浙江心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艳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易希薇联合撰写。参与此次调研的成员均来自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张志学、易希薇、胡琼晶、王路、杨梦莹。

由张志学和易希薇撰写的《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完整案例

《温州考察报告2020》和《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的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转型升级背景下组织创新的多层因素及动态机制研究”(#71632002)的资助。

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教授、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在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伊里诺依大学Freeman访问学者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教授。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际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当选主席、2021年学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企业领导与文化、谈判与冲突处理、团队过程等。
易希薇,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决策、创业企业的成长、数字治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医疗大健康与医院管理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和中文顶尖期刊《管理世界》、《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季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任CEO早期解聘风险的前因和管理”以及“光华思想力”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战略”课题。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