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造纸课题申报】从“土地”到“被纸”,谈秦朝造纸业的进步和“用纸简略”。

时间:2023-02-22 19:12:4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从西晋到南北朝是我国造纸业的成长时期。其特点是造纸业具有较大的发展规模,纸张取代了简,成为社会的主要书写材料。

1、东晋已经用水稻和麦草创造了“土地”

秦国建立后,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好转,文化也发展了,对纸张的需求量增加了,造纸行业要求更多的原料供应。寻找造纸新原料的课题提上日程。公元317年(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建都金陵(今南京)、中原地区的造纸法通过人民的交往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江南山清水秀,地理,气候条件良好,茂盛的植物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工人们选择草(水稻、麦草)、藤(皮革)作为造纸的新原料。旧布、麻、网等造纸用的麻料都是废品,所以使用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副产品稻秆、稻草等造纸是很自然的。但是稻麦秆纤维比较短,制作的纸张质量比较粗,不耐用。因此,东晋的范宁(公元339-401年)在浙江官职时发出了《教令》(告示),说:“土地不能用作文件,全部使用藤各地。”藤角纸是藤种。范宁的话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东晋已经用水稻和麦草制造了“土地”,但质量不好。二是当时藤纸流行,质量高。

由此可见,公元4、5世纪左右,我国已用稻米麦草造纸,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草类原料的国家。“土地”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仍然把草地称为“土地”。一般来说,用稻麦草纤维手抄的纸质量低,多用于卫生,所以说“不能作为文件”。关于藤种,据张华(公元232-300年)编纂的《博物志》本书说,“有很多藤蔓在挖溪流”。挖开小溪的是现在浙江省浑县一带。这片土地出产藤条,溪流很强,是发展造纸业的好地方。藤纸因藤皮的长纤维而质量高。

第二,纸张宣传

在北方,造纸原料从大麻扩大到皮皮。是一棵树,也是河谷树。落叶乔木,浅绿色花,果实红色,皮革纤维坚韧。

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勋所著的《齐民要术》书包含介绍“种植方法”和情况的专章。嘉士勋做过高阳郡(现在山东境内)的县。他写的这本书是对北朝管辖地区内农副业生产的总结。其中重点指出,为了在造纸行业开辟原料来源,造纸的第一个工序是用敷料剥皮,可以作为商品销售,收益非常高。这就是南北朝及随后几年,普及纸生产的历史背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战争)农户经常向造纸行业出售加工过的皮皮,造纸行业获得了丰富的皮皮原料。所以皮纸在社会上开始大流行。

南北朝时有个叫张英的人。~ 475年)人们可以自己制作纸墨水,可以造纸,纸光滑流畅,很容易用笔。据《宋书》年:“张英有巧妙的想法,纸和墨水都是自己制造的,这表明研究造纸技术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些纸是民间制作的,甚至比皇宫使用的纸更好。张英可以经常给皇帝写书。封建社会当然不是普通人。与其说他是“巧妙的想法”,不如说造纸的工匠很有智慧。

3,津大地与韩大地比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从秦朝到南北朝,我国造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图书管理员有记录,有脸,有传世和出土的实物证据。如果我们比较天津大地和韩大地,就会发现两种纸的质量截然不同。

例如,现存的故宫博物院内的《平复帖》是用真大麻纸写的,比写有汉理字的额头或纸好多了。造纸业发展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纸张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34c5a01a06224541a0ea65e4c39cf950?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67955&x-signature=FZl5qFR3ldatKGgivIZsfhS065U%3D&index=4" width="640" height="449"/>

四、以纸代简

晋代的文化事业较为发达,读书、抄书、藏书之风日盛。据记载:晋初(公元289年)有官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有书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梁元帝时(公元552至555年)在江陵有书七万余卷……。至于私人藏书也渐渐地增多。晋代的郭泰私人藏书五千卷。张华(公元232至300年)搬一次家,就车载书籍三千乘(辆)。梁武帝(公元502至549年)时“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这都是造纸业发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结果。

因为只有在价廉、适用的纸张能获得充分供应的情况下,才能普及、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当然,这跟造纸工匠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应用,使竹简、木牍、缣帛逐渐缩小“世袭之地”。由于纸的运笔效果比竹木好得多,书法开始流行起来,王羲之(公元321至378年)和王献之(公元344至488年)都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做永嘉的太守时,常临池学书,池水尽盤。后来,北宋的画家米芾(公元1051至1107年)曾写了“墨池”两个大字,立于池侧,作为纪念。他们写字所用的纸,虽然叫做“布纸”,其实是用废麻布所造,也就是麻纸。王羲之有一次送给谢安(晋代大官)麻纸九万张,可见那时已能大量生产质量较好的纸张。

纸张普遍应用后,抄书之风流行。保护纸张的问题也提出来了。

纸张除了要受水、火、老鼠等灾害之外,还会遭受“书虫”(又名蠹鱼,即毛衣鱼)的蛀蚀。人们为了与虫害作斗争,发明了保护纸张和书卷的各种办法。

葛洪(公元281至341年)用黄蘗汁浸染麻纸,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把纸进行“入潢”处理的方法。西晋陆云(公元262至303年),给他哥哥陆机(公元261至301年)写信,要陆机把写文章用的纸进行“入潢”处理,以便保存。所谓入潢,就是将麻纸放到黄蘗汁中浸一下,立刻取出晾干,这样就得到“黄麻纸”(即黄色的麻纸)。黄蘗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蘗碱(黄连素)可防虫蛀。

此外,所谓雄黄治书法也出现了,这种方法就是把雄黄或雌黄磨成极细的粉末,和以胶料做成“墨锭”那个样子。用的时候把它放在石板上研磨成黄汁,用来涂去黄麻纸上写错的字,另行重写。

黄麻纸能防虫,又有改写错字的辅助方法,从而提高了纸的实用性。东晋末(公元397至418年)安帝的太尉(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桓玄下令说:“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至此士大夫阶级作书和官府的公文都改为用纸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