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广告明星】黄河路:张爱玲悄悄地转过身,戏剧和《桂花糖藕》风靡上海。

时间:2023-02-22 05:02: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著名的“海派”女作家,出生在上海江汀东路的一个祖传故居,就读于香港大学,精通中英文,1942年回到上海后专门从事写作工作,很快登上了文坛的“高峰”,并在上海广泛传播。一生中最灿烂的文字大部分是25岁前在尚德路的爱丁顿公寓605室完成的。因此,爱丁顿公寓当然也是正统张爱玲“故居”。

张张爱玲画像

今天尚德公寓(原来是爱丁顿公寓)

但是公寓成功,房东都是以经济实力出租的。张爱玲在写作的黄金时代,凭借丰厚的稿费收入可以“安居”爱丁顿公寓,但1948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离开爱丁顿公寓,与姑姑一起在锦江酒店鼓楼和中华新村过着“小生活”,最终于1950年春天搬到了位于黄河路的卡尔登公寓301室。但是只住了一年多,1952年7月17日,张爱玲冷冷地转过身,离开卡尔登公寓去了香港,再也没有回上海。

今天长江公寓(原卡尔登公寓)

今天长江公寓大门

有人认为张爱玲在卡尔登公寓期间写作和发表作品的事情不多。张爱玲本人似乎很少有关于卡尔登公寓期间生活的文章。卡尔登公寓好像是她“无视”的地方。事实上,没有文才并不是张爱玲心中没有“地位”。像张爱玲这样的“天才”型作家,对敏感的个性和环境几乎没有细致和独创性的体察能力。也就是说,张爱玲在黄河路和卡尔登公寓的生活观察和感悟都融入了她的作品。所以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可以看到张爱玲住在黄河路、卡尔登公寓的轨迹和各种心理痕迹。相反,黄河路、卡尔登公寓周围生动的人文风可以说极大地丰富了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为她的文学和电影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素材和源泉。

黄河公路街景

01黄河路前世的时候

上海开张前,现在南京路、黄河路一带基本上都是农田村。黄河路建于1887年,被初命为东大路。自1904年以来,它又把另一个非常响亮的西式名字叫做帕克路。因为紧靠被称为帕克的南京路,又面对赛马场。1943年10月,租界收回,西方的“公园路”改名为黄河路。

今天凤阳路、黄河路口街景

这时黄河路已经走过了60多年

发展,是一条垂直相交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的马路,国际饭店的半个身躯立在黄河路的地盘里。如果说南京路是相府千金,黄河路最起码也是小家碧玉。

当时从南京东路拐进黄河路,左边是装饰华丽的卡尔登大戏院、功德林素食处、右边是国际饭店凤凰厅,前方就是卡尔登公寓和九福制药厂,这几幢建仿佛是南京东路繁华的尾声,过后两边基本都是1930年代前后所建造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和新式里弄,万家灯火构成有别于南京路“十里洋场”的街景,充满平民百姓的生活气息。从南到北有派克里、梅福里、同春坊、协和里、人安里、平和里、太平弄、仁爱里、苏州里、福海里、承兴里……。

今黄河路街景

今协和里弄口

这些沿街的房屋底层大都开店、开铺甚至开小厂,除了油盐酱醋茶、五金百货与制药、机械等与百姓生计相关的小店小铺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书局、书店、出版公司、小报编辑部和印刷所……这恐怕才是黄河路区别于其他马路的“特色”,也是张爱玲喜欢和熟悉的环境氛围。可以说当时的黄河路是一条充满市井烟火气息和书报油墨味的马路。

02.卡尔登公寓时期的张爱玲

卡尔登公寓由英国房产商建于1933 年,据说也是张爱玲曾祖父李鸿章的产业。因为靠近卡尔登戏院就取名卡尔登公寓。这幢大型英国风格的扇形公寓始终像一勾新月砌在黄河路和凤阳路的街口,又像一座城堡匍伏在那儿,与著名的国际饭店后门遥遥相望。棕灰相间面砖的外表静默沉稳,有一种“绅士”气派,半圆型的立面后方还有矩形的层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像一艘正在驶去的巨轮尾部。

今长江公寓三楼内部走廊

今301室门口

在卡尔登公寓期间的张爱玲依然勤奋写作。有文字介绍她曾在这里完成了电影《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创作,但笔者以为不能肯定,因为上述两部电影明确的上映日期都是1947年,可以肯定的则是,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在这里完成的,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些女读者找上门来向张爱玲倾诉心事;她在大陆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也是在这里完成。

发表小说《十八春》的小报

电影剧本《太太万岁》手稿

电影《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两部电影剧作虽然可能不是在卡尔登公寓里完成的,但是卡尔登公寓里有张爱玲非常尊敬、后来又成为她姑夫的李开弟先生等人,再有张爱玲一度供职的文华影片公司也在距黄河路不远的江阴路上,所以张爱玲熟悉黄河路上的市井风情。她将电影《不了情》里的男主人公身份设定为制药厂的老板就不是随意的,因为卡尔登公寓对面正是“海上闻人”黄楚九开设的九福制药厂,张爱玲走过路过,多少也就熟悉了药厂的一些情况;同样电影《太太万岁》中开场,戏中的婆婆就问媳妇陈思珍,袁雪芬最近在演什么戏?媳妇回答,在演《祥林嫂》呢,听说是出苦戏。婆婆说,苦戏好,越苦我越爱听!

电影《不了情》申报广告

电影《太太万岁》申报广告

越剧名演员袁雪芬的演艺动态成为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和日常生活背景被张爱玲编进电影里也不是随意的。因为当时袁雪芬演越剧的明星大戏院也在离卡尔登公寓不远的黄河路上,这表明张爱玲非常了解市民阶层的喜好,熟悉越剧,看过袁雪芬演出的“新越剧”《祥林嫂》。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发表在《亦报》上的,《亦报》是一份小报,张爱玲曾说她非常喜欢小报。而当时《东方日报》、《金刚日报》、《快活林周刊》、《华东通讯社》等小报馆都云集于黄河路上的人安里;1947年发表张爱玲小说《华丽缘》、《多少恨》的上海山河图书出版书公司也在黄河路上;张爱玲在大陆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男主人公是个小印刷所的排字工人,张爱玲不熟悉排字工人的生活,但当时黄河路、凤阳路一带的弄堂里有七、八个印刷所,张爱玲很方便地就与姑姑一起去就近印刷所了解生活。贯穿小说后半部的小印刷所工作环境场面和一些人物细节描写,全得益于张爱玲此间细致的观察,也可以说是黄河路的人情市井风俗帮助张爱玲很好地完成了小说。

1948年时的黄河路、风阳路局部商业地图

1950年7月的一天,张爱玲从这里出发,到位于虹口的乍浦路口的解放剧场参加了上海解放后”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大会签到处,张爱玲签的是“梁京”,张爱玲依然穿着她那旗袍和带网眼的白绒线外套,在一片蓝色“中山装”和“列宁装“里显得有些醒目突兀而落落寡和。另据已故作家沈寂回忆说,1952年4月左右的一天,在黄河路上开办“人间书店”的他正好到卡尔登公寓来探望朋友,刚进大楼,就与正从电梯里出来的张爱玲撞了个“满怀”。沈寂与张爱玲是老朋友了,简单寒喧之后,张爱玲突然说:“最近正好出版了一本小说,送给你看看。”说着就转身上楼去取书。这本书就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小说《十八春》。此后沈寂一直保存着这本《十八春》,这是他在上海与张爱玲见的最后一面,张爱玲当时有点落寞和无精打采的神情给沈寂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长江公寓门厅

03.张爱玲离开之后的卡尔登公寓

昔人已乘黄鹤去,唯见“长江”天际留。张爱玲虽然早已在六十多年前就离开了黄河路,离开了长江公寓,但是在时间的顺序上这是她离上海最近的一个地点。她的生命气息和密码已经深深地与公寓的空间融合在一起。她的姑姑此后就一直生活在长江公寓内的房间里,并在78岁那年与一直爱恋她的李先生结婚,直到90岁那年因病终老。

因此长江公寓其实一直是张爱玲在海外神萦梦牵的地方。1981年张爱玲姑姑终于辗转与张爱玲取得了联系,张爱玲立刻就来了回信说:“我也一直想找你,想不到你还在这个房子(长江公寓)里住。”1989年8月22日,得知姑姑得大病后,张爱玲又写信给姑姑:“这些时没有消息,不知姑姑可好些了?又值多事之秋,希望日常生活没受太大影响,非常挂念!”

今长江公寓外观

今长江公寓东部街景

可见张爱玲对长江公寓是念念不忘的,长江公寓是她思念上海时一个必须经常念叨的名字。可惜的是,张爱玲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机会回上海了。如今故人已去,张爱玲和姑姑曾经住过的房子早已换了主人。但是有关方面在公寓门口设置了公众号二维码,只要手机扫一扫,有关张爱玲在长江公寓内的情形便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仿佛张爱玲又回到了长江公寓。

今长江公寓内部花园(301室左侧三楼)

今长江公寓花园内部鸟瞰

今长江公寓门口介绍张爱玲生平的公众号二维码

最近这三十多年间,随着张爱玲作品的走红,长江公寓得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瞩目,连同黄河路一起成为“张爱玲最后转身”上海的佐证。

今长江公寓301室旁的通道

今长江公寓内部走廊(张爱玲旧居前)

04.黄河路的现世

张爱玲悄然离开黄河路之后,1954年卡尔登戏院改名为“长江剧场”,1956年九福制药厂与其他几家制药厂联合公私合营,1964年九福制药厂又改名为黄河制药厂,1990年代以后黄河制药厂迁出黄河路,原址变身为苔圣园大饭店;1956年功德林素食处也公私合营,1966年曾改为“立新饭店”,1979年又恢复原名。许多书局、印刷厂和小报当然早随时代的变迁绝迹……卡尔登剧场既然改名长江剧场,卡尔登公寓也就随之改名为长江公寓。南京、黄河本来就像兄弟般亲切,再加上一个“长江”,简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今凤阳路街景

今长江剧场门口

长江剧场就座落在长江公寓的斜对面,黄河路21号,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戏院,外观典雅,其设施雄据当时上海影院之冠的戏院。1922年由英国人创办,有一个响亮英文名字“CARLTON”(卡尔登影戏院)。虽然几易其主,但其影戏兼顾的功能始终没变。

抗战“孤岛”时期,海派京剧艺术家周信芳率领移风社,在此演出京剧《文臣素》、《徽钦二帝》,讽刺日伪,弘扬民族正气,曾不断遭到敌寇的恐吓,但周信芳正气凛然,不改初衷。反而在剧院大门的预告牌上,一边写着“文天祥”,一边写着“史可法”,犹如两把利剑,直剌日伪的心腑。

1954年之后长江剧场基本就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话剧的固定剧场。《霓虹灯下的哨兵》、《彼岸》、《她为什么被杀》、《花园街5号》、《游园惊梦》等许多名剧都是在这里首演的,直到九十年代上半叶这里还时常有话剧上演。

1980年代的话剧说明书

但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建筑特色典雅老剧场却在2000年以后连同隔壁的功德林素食处等都消失了。不过,2018年之后,一座高达13层名为“鸿祥”的大厦又矗立在南京东路、黄河路口,杏花楼饭店、功德林素食处和长江剧场又入驻其间。

今功德林素食处

今鸿祥大厦入口处

今鸿祥大厦铭牌

今杏花楼饭店门口

虽然如今的长江剧场与过去那幢单体华丽的长江剧场不可同日而语,但剧场内有两个俗称“红匣子”和“黑匣子”的演出空间,其实就是舞台样式和观众座位可以随剧情变化设定的小剧场。现在的长江剧场没有固定演出剧种,话剧、越剧、京剧、沪剧、相声小品轮番上演。前不久,青年越剧演员李旭丹、忻雅琴的个人专场在这里“爆棚”。许多走进剧场的年轻观众,发现“长江剧场”的历史已经变成一幅幅图片和一行行文字定格在剧场大厅的墙壁上,“长江剧场”的文脉并没有消失,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在黄河路上延续弘扬……

长江剧场内的历史沿革图标

今长江剧场外观

相比之下,另一座有“新越剧摇蓝”的明星大戏院就没有“长江剧场”这般幸运了。说起明星大戏院,这又是黄河路上的一座“文化宫殿”。原来明星大戏院是上世纪称雄中国影业的三巨头之一明星电影公司属下的专门影院。当时“电影皇后”胡蝶和龚家侬的影片常常在此独家先映。

明星大戏院座落在青岛路与黄河路丁字路口,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带圆型雨蓬的二层楼剧场,有一千几百个座位。

但是到了1940年代中期,明星大戏院成为以袁雪芬为代表的雪声越剧团固定的演出剧场。那时候,看袁雪芬的必到明星大戏院,到明星大戏院就是看袁雪芬。每天日夜两场的新越剧场场爆满,有时还要加座。

昔日明星大戏院外观(电影截图)

1949年之后,明星大戏院一度停业,1966年之后戏院变身为上海运输公司会场,改名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公司工人俱乐部。会场也经常放映电影,每到电影放映之际,这里人声鼎沸,全市的运输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常会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直到九十年代初,这里还举行过美国奥斯卡获奖电影展,放映的是朱迪福特斯主演的《沉默的糕羊》。

今黄河路街景

今黄河路、青岛路口街景

今明星大戏院遗址处

1990年代随着地铁一号线黄河路站的兴建,“明星大戏院”等建筑陆续被拆除,原址被“金色家园”的高层小区所覆盖率,“明星大戏院”旧址处是一座新建的游泳馆了。

今黄河路街景

但是黄河路暂时没有陷入“大拆大建”的范围,除了可数的几幢新建的高楼外,基本还是老房老楼当道。1987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太阳帝国》时,很轻易地就将长江公寓还原成卡尔登公寓,在此拍摄了多场重头戏,也为黄河路和卡尔登公寓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像资料。

电影《太阳帝国》中的镜头

原明星大戏院遗址对面连体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承兴里”楼房还完整占据着青岛路的半壁江山,保留着昔日石库门“围城”外的老上海风貌,沿街全是与民生有关的小店小铺。2019年7月,“承兴里”的部分房屋在经过内部装修改造之后,以新的业态受到“回迁”老居民们的欢迎,有望成为石库门建筑保护的试行“样板”。

今黄河路北京西路街景

今承兴里弄口

今改建后的承兴里

今改建后的承兴里

05.黄河路的“桂花糖藕”风摩沪上

如今“明星大戏院”遗址斜对面巍然叠立着一幢暗红色大理石外表的28层高的如家大酒店,再以前这幢大楼挂的是珠江饭店的招牌,这是黄河路在1990年代里“转型”为继乍浦路之后的上海第二条美食街的标志。虽然后来上海美食街四处开花几度兴衰更替,但黄河路美食街因背靠繁华南京东路而在波涛汹涌的商品大潮中挺立下来。

今黄河路美食街街景

今黄河路美食街街景

如今过北京东路棕色玻璃幕墙装饰的黄河大楼之后,两边依次是外表装修富丽堂皇的“金八仙大酒店”、“半岛酒楼”、“粤味馆”、“悦来酒店”、“汉庭酒店”,还有“老上海葱油饼”、“小杨生煎”、“董记面馆”、“马家烧烤”、“大食堂”、“老上海经典菜”……等许多各式各样的小饭店,真是香味四溢,美餐诱人,这里是黄河路美食街的主体部分。中午时分,这里的大小饭店里就挤满了前来就餐的公司白领、中外游客。一到夜晚,这里更是霓虹灯光焰闪烁,流光溢彩,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仿佛是南京路不夜天的扩展和延伸。

今黄河路美食街街景

今黄河路美食街街景

说来也许你不信,当年若说起黄河路什么最有名,绝对数得上黄河路的“桂花糖藕”了。当时,“桂花糖藕”在一夜之间就风靡上海大街小巷的餐馆,连远在彭浦、月浦等处的小店小贩卖糖藕都要挂上“黄河路糖藕”的招牌。其实,糖藕并非什么名特珍馐,但上海老百姓就是喜欢吃,还就认黄河路上店家烹制的“糖藕”,所以黄河路就跟着“糖藕”出名了。这种形同市井流言的“传闻”正好说明黄河路美食街的烟火比较接“地气”。

至今仍在黄河路热卖的桂花糖藕

如果说人们的生活离开不开美食,那么戏剧对于人的精神来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食粮“。所以说如今的黄河路是“文化美食街”真的一点不为过也。

张爱玲肖像

周信芳塑像

袁雪芬剧照

曾经的两座大戏院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奠定了黄河路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更何况还有张爱玲、周信芳、袁雪芬这些大师的踪迹恭列其间,其文脉又由重建的长江剧场延续……功德林素食处、杏花楼、国际饭店及大大小小的餐馆,又撑起如今黄河路的半壁人气江山。真的,太平盛世,还有什么比到黄河路吃饭、看戏,让人更惬意的事呢?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