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淮南申报省运会】淮南煤矿局的创立与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时间:2023-02-22 01:44:4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直接投资的南煤矿局在九龙江成立,标志着官营化南煤矿正式开始运营。

从1930年到1938年,淮南煤矿局经过国有化创立和私有化改造,成为当时中国经营最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之一,并成为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淮南煤矿局设立的历史背景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面临的局面非常困难。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掌握在外国列强手中,煤炭企业大部分被外国资本控制,煤炭市场长期被外国财团垄断,国营和民营煤矿企业在外国列强的挤压下非常艰难地维持生存。上海作为全国煤炭消费地区,煤炭供应量的80%被外国人控制,国营和民营煤矿在上海煤炭市场没有立足之地,其他沿海重要商家也充满外滩。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在采取政治军事手段巩固政权的同时,提出制定“战时经济控制”政策。其核心是逐步确立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经济控制和投资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交通业、工业矿业、金融业和商业。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自己设立的建设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实业部等国家经济管理机构,逐步实现了重要的经济建设事业强化,特别是国家资本对工业矿业的强化。

建设委员会作为最早成立的主管国营企业的部门,在收购旧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两方面致力于国家资本的扩张,其经营项目主要是煤矿和发电厂。1928年,首都发电厂和齐什延发电厂相继收购和扩建后,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北京-上海-杭州市场的崛起,他经营的浙江长兴煤矿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庞大需求。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元老张正强以政治家和企业家敏锐的眼光,将寻找更大煤炭来源的视野定位在安徽南煤矿。

从战略位置来看,淮南煤田位于淮河流域,距离中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非常近,距首都南京只有260公里的直线距离,对保证首都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从煤炭储量来看,华南煤田煤层大部分处于转会期,“地层与北方煤田位于同一处,危及北方系煤田南极”,储量大,煤质好,灰分少,“我国市场上第一煤也很坚固”。建设委员会在他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如果产量按每天5000吨计算,可以开采300多年。”为此,建设委员会表示:“为了挽救煤炭荒地,拒绝输入,除了处理长兴煤矿外,还向农矿工人拍照,开采安徽北会县煤田,取名淮南煤矿。”

二、淮南煤矿局的运作与发展

1、煤矿生产建设

1930年3月27日,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国志位于淮南九龙江。1933年8月,建设委员会领取了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发的怀化院县西南乡顺庆山九龙岗、东山、苍山、上辽镇新城区4矿区开采许可证,总面积为226932亩,办理了完备的法律手续。

20世纪30年代九龙江

国民政府失业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准备期间淮南煤矿局

1930年4月14日,九龙江东光1、2号井开工。5月14日,曙光3、4号井开始挖掘,标志着南煤矿局工程的正式“启动”。煤的发生条件良好,开工不足50米,东西两广发现优质煤层,日产达110吨。1936年,淮南煤矿局煤炭产量最高年产量50多万吨,占安徽煤炭产量的61.2%、华东地区煤炭产量的45.5%,成为江浙沪地区煤炭的主要供应地。

ILegc%3D&index=3" width="587" height="323"/>

淮南煤矿局东矿一、二号井

运输煤炭的小火车

2、修建淮南铁路

1930年以来,淮南煤矿局下属九龙岗矿和华商公司下属大通矿煤炭生产逐年攀升,两矿煤炭产量到1933年已达到了37万吨,而对外运输能力却远远落后于产能增长。两矿的决策者意识到,必须尽快开辟一条新的大运力的运输通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于是,修建一条从淮南直达长江岸边的铁路专用线,便刻不容缓地提到两矿的议事日程上来。

1934年6月,淮南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淮南铁路全长215公里,分三期进行施工:第一期九合段,从田家庵经九龙岗至合肥约97公里;第二期合巢段,合肥至巢县约70公里;第三期巢江段,巢县至长江北岸裕溪口约48公里。沿线需建设桥梁涵洞59座、水塔泵房9座、车站20座及修理厂。每段限期1年完成,三年全部建成通车。预算总造价85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万元。这与杭江铁路每公里6万元、宁芜铁路每公里5万元相比,其工程造价在当时是十分低廉而又经济。

建设中的淮南铁路

1936年6月25日,由淮南煤矿局投资建设的淮南铁路在九龙岗举行通车典礼。南京国民政府要员、银商巨子、地方豪绅、外国使节等前来祝贺,见证这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自己运营的煤矿专用铁路开通盛况。淮南铁路预算投资850万元,实际投资65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2.8万元,较预算节省1.2万元,大大低于当时中国铁路每公里造价10万元。太平洋国际学会及国内外报刊高度赞扬淮南铁路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建造速度最快的铁路之一”。

淮南铁路通车典礼

淮南铁路直达九龙岗煤矿

淮南铁路建成通车后,首先解决了煤炭外运通道问题。1936年,淮南九龙岗和大通两矿对外发运煤炭66万多吨,比1935年增长近1倍。其次,淮南煤炭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淮南铁路通车后的1936年与之前一年相比,淮南煤炭运到江苏浦口、无锡和上海三处的费用,分别降低了20.4%、23%、31%。

3、淮南矿路公司与私营化改制

1937年4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训令,批准蒋介石和张静江所提关于“为发展建设委员会主办之电矿事业,拟招收商股办法”的议案。4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39次会议决定:“由国民政府令饬建委会拟具体办法,遵将京戚二电厂改组为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煤矿及铁路二局改组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一切按照公司法办理”。

1937年7月1日,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公司下设淮南煤矿局和淮南铁路局。10月28日,国民政府经济部批准宋子文所呈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报告,公司总股本1000万元,宋子文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及银行股本占7成计700万元。在获得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发的营业执照后,矿路公司随之便在全国发行股票进行交易流通。至此,张静江苦心经营的淮南矿路事业从此改变了国有性质,被宋子文官僚资本集团牢牢控制在手中,淮南煤矿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执照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淮南煤矿局改制为私营化公司,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实质上,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蒋介石主张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张静江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以及国家、社会、部门、企业、个人诸方利益博弈的产物。

随着1934年6月中国建设银公司的成立,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步伐,蒋介石认为无论作为国防军事上的考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高度,有必要加快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他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分设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以架空张静江为首的建设委员会以后,果断采取对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建设委员会的权力,利用建设银公司名义把控股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从而达到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巩固个人独裁统治的目的。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决定撤销建设委员会并划归经济部,其原有淮南矿路公司20%的股权也转归经济部所存。

三、淮南煤矿局运营的基本模式

作为官办煤矿,淮南煤矿局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大煤矿”,除了官方政治背景之外,这与淮南煤矿局自身创立的一套科学高效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已具备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

1、矿路电一体化战略。

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筹建淮南煤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南京首都电厂和戚墅堰电厂燃煤供应问题,并在筹建淮南煤矿之初就“尤恐日后受交通阻滞之影响,更拟修筑由厂经合肥达长江一路”。1930年12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组织勘测队测量自九龙岗到芜湖长江路线,拟修建通江轻便铁路,后因经费限制,一直没有动工。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全境后,继续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乃至华东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委员会无论是从当时大局形势着眼,还是从淮南煤矿局自身发展来讲,修筑通江铁路已是刻不容缓。因此,淮南铁路的修建,既顺应了中央政府的意志,也是建设委员会的职责所在,又体现了淮南煤矿局矿路电一体化发展战略,它是政府、部门与企业利益的有机结合。

淮南铁路局旧址

2、融资多元化渠道。

在发展国营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所属各经济部门积极从事经济实体建设,但资金短缺成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主管全国经济建设部门之一的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初财政部仅拨付10万元建设基金,经常性办公经费每月仅为5万元,这对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在政治强人张静江的强势推动下,从1929年最初拨30万元作为淮南煤矿创办费开始,建设委员会对淮南煤矿不断注入资金,到1937年淮南煤矿私营化改制前的7年间,投资淮南煤矿和淮南铁路两项资金高达1100万元,占国民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是华商大通煤矿公司经营30年股本总和的5倍之多。面对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张静江和建设委员会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一是实行内部整合,出售浙江长兴煤矿矿权100万元,将其中63万元投资到淮南铁路建设。二是内外债融资,募集公债9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九合段铁路建设。三是向江浙财团借款,筹措420万元用于煤矿和铁路建设等。

淮南矿路公司上海总部旧址

3、销售多样化手段。

从1931年开始,淮南煤矿局实施由近及远、沿江布点的市场销售网点建设战略,相继设立了矿山、洛河、田家庵、蚌埠、浦口、无锡、汉口煤厂及南京、上海等地销售处等。短短几年间,其煤厂几乎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构成了畅通的销售渠道,使淮南煤炭在华东及华南地区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淮南煤矿局结合自身与市场实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一是煤电联营销售。1930年代,建设委员会旗下有首都和戚墅堰两大电厂,其煤炭主要由浙江长兴煤矿供应。1932年,建设委员会将长兴煤矿出让后,淮南煤逐渐取代长兴煤而成为主要供煤来源,每月首都电厂用煤2000吨,戚墅堰电厂用煤3000吨。这种煤电联营模式,既稳定了淮煤销售市场,也稳定了首都能源供应。二是合作联营销售。1933年6月,淮南煤矿局与华商大通煤矿公司协商组成“淮通联合营业处”,解决了同行同地区竞争的困局,实现了官办与民办企业互利的局面。

淮南煤矿局办公楼旧址

4、治矿制度化模式。

淮南煤矿局成立伊始,把制度化、规范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此达到依法治矿、科学管理的基本目的。自1930年3月建设委员会公布《淮南煤矿局章程》开始,到1936年的7年间,一共修改了9次之多,几乎每年修改一次,甚至一年两改。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一方面说明企业当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及时修改章程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建设委员会崇尚法治、注重规章,运用制度去管理企业。在煤矿规章方面,淮南煤矿局还相继制定出台了《淮南煤矿局工人管理规则》、《淮南煤矿工警抚恤规则》、《淮南煤矿局监工任用暂行规则》等等。这些规则大大增强了企业管理的刚性,有效地规范了企业员工行为。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旧址

5、企业人文化管理。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初,张静江就确定了“忠勇勤廉”的会训。淮南煤矿局成立后,张静江又把这个会训带到淮南,以此作为淮南煤矿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培训灌输。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之下,淮南煤矿局对员工的管理更多的体现在人文关怀上。在工人招募上,规定工人在进矿之前要填写保证书,承诺能遵守局章、佩戴工牌;局矿也能根据保证书上的信息,摸清工人的真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挥个人所长。根据工作环境,井下工人日分三班,每班8小时,非井下工人每日一律定为9小时,加班工资按时计付。为解除员工后顾之忧,局矿分别设立了职工消费合作社,各种日常消费品优惠供给职工;开办职工子弟小学校,创办工匠艺徒补习班,加强职工的培训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兴建职工俱乐部、医院和幼儿园,建设了局办公大楼和职工家属住宅。现在这些建筑大多保存较好,而且依然能够居住,列为地方政府保护的民国建筑群。

6、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

作为当时淮南的两大煤矿,1933年6月,华商大通公司与淮南煤矿局经过多次磋商谈判,达成了“统一售价、统一磅分”的协议,协商组成“淮通联合营业处”,在蚌埠联合经营淮涡流域的煤炭销售。1935年8月17日,淮南煤矿局与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淮南煤矿局与大通公司合并议约草案》。1937年4月1日,为避免争夺市场、竞相降低煤价局面,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与淮南矿路股份公司再次签订联合营运协定,在淮南成立新的联合营运处,联合外运销售煤炭。这种联合一直延续到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煤矿以前。

四、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一面旗帜

从1930年到1938年的8年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淮南煤矿局的迅速崛起,对安徽地区当时乃至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引领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一面旗帜。

第一,淮南煤矿局奠定了淮南城市的基础模式,近百年来淮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扩张,盖出于淮南煤矿。淮南煤矿的官办背景,集中了物力、财力、人力,矿业生产蒸蒸日上,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官商两大煤矿公司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促进了矿业生产的良性发展,淮南矿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眼前。同时,淮南因矿兴市、因矿发展,并且辐射周边怀远、寿县、凤台、凤阳、蚌埠等县市,形成了以淮南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群。

第二,淮南煤矿局不仅加速了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融合,也为当今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南矿区拥有商办、官办两座煤矿,矿区生产规模大,煤炭销售网络广,为安徽和华东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淮南铁路的修筑,不仅为煤炭运销开辟了快捷通道,而且为当今安徽中东部铁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淮南铁路的运营,推动了合肥商业城市的扩大、芜湖港口贸易的繁荣及沿路城镇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淮南煤矿作为首都(南京)经济圈的重要能源供给基地,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第三,淮南煤矿局开启了安徽近代企业制度的先例。在短短的8年间,淮南煤矿局融会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吸纳西方科学管理学说,坚持从企业自身和区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其独创的煤矿、铁路、电厂一体化发展战略,沿江布点、煤电联营、联合销售的营销策略,崇尚法治、注重规章、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兼容并蓄、合作共赢的管理理念,不但对安徽近代工业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淮南煤矿局开创了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深了对安徽的经济侵略,安徽近代工业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淮南煤矿局由于其深厚的政治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人脉关系,宏大的煤炭市场,足以与西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相抗衡。由于淮南煤矿局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一般的民族资本与之无法比拟,使得淮南煤矿局在萧条停滞中的安徽近代工业中更是一支独放,成为那个时期安徽民族工业的领头雁。由于淮南煤矿局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增强了吸引力、形成了凝聚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催生了安徽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淮南煤矿走过了120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淮南矿业集团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和安徽省重点企业之一,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6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省煤炭产量规模、电力规模最大的综合型企业集团。2018年9月,经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批准,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正式成立,淮南矿业发展进入淮河能源的新时代。

(孙学海)

(本文为第十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征文)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