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产品理由】成功吸引了泉州!目睹松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时间:2023-02-22 00:57: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彭派新闻记者李梅传奇语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很多商人聚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对古城泉州这样描述。

据悉,7月25日下午5时35分,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项目在大会提交审议中正式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中国的世界遗产目录中又增加了一个灿烂的明珠,共拥有56个世界遗产。

据了解,“泉州:松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项目已经吸引了2度。遗产地点从16处增加到22处,遗产地区共536.08公顷,缓冲区面积共11126.02公顷,分布在港口经由河口平原延伸到背后山区的大片空间。宋元时期泉州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支撑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价值主题。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钱学军

泉州开元寺

泉州是10 ~ 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是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显示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22处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丰石阁、市船史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寺遗址、泉州部门墓、开元寺、老君岩铜像、清廷寺、伊斯兰圣墓、楚亚莫尼光佛祖坟、楚亚莫尼光

其中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颍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遗迹,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改名为唐初拱门两年(686年)、初明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元寺。现有主要核查界建于明、清两代,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东塔名镇国、西塔名参数矗立在东西广场上,相距约200米。东泷须弥座上有30多幅突出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塔的每一扇门都有浮雕的佛像,雕刻工精致,表情生动。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浮雕

邮票上的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二度遗产:强调泉州作为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城市。

2018年,中国未能成功申报“古代泉州(荆东)史迹地”。同年6月在巴林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项目的审议结果是《公报》。此后,泉州申办在总结上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遗产价值、系列遗产的要素构成逻辑与整体联系、可持续保护管理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完善。

2020年4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波介绍了我国2020年申办项目名称为“泉州:松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据悉,古代泉州(荆东)史迹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不仅改变了项目名称,还将遗产申请点从16处增加到了22处。修订后的申报为解释泉州(在阿拉伯语和西方文献中被称为“刺桐”)在10 ~ 14世纪发挥的核心作用提供了特定的地理历史背景,并列举了亚洲海洋贸易史上特别重要的宋元时代。将泉州能成为出色的海洋贸易中心的要素明确地与各遗产点联系起来,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代表性城市的泉州地位更加突出。

申告文认为,申报的系列遗产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时代作为泉州世界级海洋贸易中心的整个地区布局、历史。

功能、社会结构和历史年代信息。所有遗产点和遗产要素都通过其原始位置、考古研究得出的信息、其形式和材料、传统维护体系以及实物遗存中反映的技术体系,以可信的方式体现了申报的列入理由。

在审定世界各国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修订后的申报文本大幅扩展了对泉州作为一个海洋商贸中心的整体描述和背景介绍,并明确了每个遗产点的贡献,切实反映了使泉州成为商业范围遍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一个成功的全球海洋商贸中心的关键因素。ICOMOS认为,整个系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尽管仍有必要确保有力的保护,以防止潜在的进一步城市发展可能破坏对每个遗产点之作用的理解,并应在每个遗产点中为整个系列遗产提供强有力的展示与阐释方案。

ICOMOS最后建议将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按照标准(iv)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临湾而踞:宋元时期泉州逐渐成为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它从晋江和洛阳江冲积而成的狭小平原上发展壮大起来,直至北抵戴云山脉和武夷山脉的天然屏障,南达海滨。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深水湾,泉州城则临湾而踞。

在10-14世纪的海洋亚洲时期,复杂而快速发展的航海网络蓬勃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了学者所谓的“第一个全球(贸易)体系”。在该体系中,泉州处于商贸中心,并快速超越了自唐代即占据海洋商贸重要地位的广州。目前学者们还不能完全追溯到,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繁荣港口的开端,一些学者认为泉州海运发展的开端可能要追溯至8-9世纪。但从10世纪开始,泉州见证了海洋贸易的突飞猛进的增长,并逐渐成为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的成功得益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如泉州湾水域较深,通过晋江可直达城市海滨,城内还有波斯、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并且主动提升,例如在泉州湾内及晋江沿岸不同位置建设码头,改进南北交通运输线,开发港口城市的山区腹地为制瓷和冶铁提供资源,使用水道运输货物等。最终,在1087年建立的泉州市舶司,使得泉州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官方地区。此后,当地还建立了南外宗正司,进一步推动了海洋贸易的繁荣。

元代海洋贸易的爆发和泉州的成功,加强了亚洲南部沿海各港口之间的联系,另外国商人获得有利条件,财富和权力进一步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

元末明初时期,许多商人涌去了东南亚,泉州开始衰落。

根据考古发现、典籍文献和域外文字记录表明,中国海洋文明与其他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久、不曾间断。但客观而言,中国开拓海洋、经略海洋的历史极具波折起伏。总的规律是,当朝野上下同心同欲时,海洋商贸活动风正帆满,产生了富国裕民的显著财富效应;反之,当封建王朝与民间社会价值取向相逆时,海洋商贸活动处处受到掣肘并走向边缘化,导致国弊民穷直至备受外族欺凌。历史蕴含真知。对于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极为丰富生动的海洋商贸实践活动,推动人们从“形而下”的现象认识,上升到“形而上”的价值共识,其意义可谓深远而宏大。

部分申遗遗产点简介: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为上次申报时的16个遗产点之一,其记载了航海祈风的祭祀仪式,反映了当时海上航行存在的不确定性。祭祀仪式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本遗产点包括 10 方完整记录的石刻,最早的可追溯至1174-1266 年间,反映了一年不同季节的航海传统。

九日山祈风石刻

市舶司遗址

这是基于近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而新增的遗产点。虽然古文献中有市舶司相关记载内容,但其遗址直到近期才被发现。1087 年市舶司的成立,是推动泉州发展成为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关键,使其具备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其位于城市南部晋江河岸。虽然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但目前已经有丰富的考古成果。

市舶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是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遗址目前已考古发现两处建筑基址、一处水岸设施、一处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构件、瓷片等文物。

建筑构件包括瓦件、脊兽、砖块等。瓦当纹样包括莲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图案和少量兽面纹,砖块上刻有“官”字,表明其与官方建筑有关。一些瓷器残片上有墨书,其内容与干支纪年、机构名称或人名有关,是与皇族群体相关的重要线索。

天后宫

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天后又名妈祖,是我国海上的守护女神林默, 泉州天后宫为妈祖的祖庙,是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妈祖庙。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石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有“小武当”之称。

法石真武庙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庙中有千年古榕数株,现存明清建筑,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南外宗正司遗址

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南外宗正司遗址

泉州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府学路,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这里也是古泉州城的中心。

泉州府文庙,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建筑优美,恢弘大气,这里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不收门票。

泉州府文庙

开元寺

位于鲤城区新华北路,始建于唐朝,这里古树参天,香火旺盛,建筑精美,是泉州最著名的寺庙,也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里有朱熹写的一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枋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不收门票。

开元寺

老君岩造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下,造像雕于宋代,是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它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所以被戏称“老子天下第一”,显示了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生态。

老君岩造像

清净寺

位于鲤城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重修。

现在的清净寺是一片废墟,但是高耸的阿拉伯式门楼轮廓依在。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门票:3元

清净寺

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灵山南麓,是唐朝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的墓葬。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伊斯兰教圣墓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地处晋江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凿于1339年的摩尼光佛造像,高1.54米,宽0.83米,仪态端庄,神态安详,背雕十八道毫光,更神奇的是,这座就地取材雕刻的造像,自然天成三种颜色,巧夺天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它与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对泉州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考古工作共发现南朝至清代(6—20世纪)窑址26处,其中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12处,均分布于晋江支流九十九溪两岸的小山坡上。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

磁灶窑瓷器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多有出土,并发现于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韩国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宾吕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上。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其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德化窑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处的德化县,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这一带生产的陶瓷可由陆路运输至南部永春县,再经晋江支流东溪运往泉州港口。

德化窑址

尾林—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西北,窑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12200平方米。考古工作已发现7座窑炉及部分作坊、废品堆积等窑业遗存。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元代窑炉遗址。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这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遗址位于青阳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包括一处冶炼遗址、分布于矿山上的一组古矿洞、一处冶铁生产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一段古道,以及为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经初步考古调查、勘探和实验分析,冶炼遗址使用小高炉进行块炼铁冶炼,并以木炭为主要燃料。生产的海绵铁经过初锻形成铁块、铁片等初加工产品后,再加工或运输至其他地区进行锻造再成型,制成铁器。根据对遗址上提取的10余处炭样进行的C14年代测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纪前后。结合遗址出土钱币、瓷器残片的年代特征,可确定遗址为宋代的块炼铁遗址。

石湖码头

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宋元时期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

石湖码头

万寿塔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宝盖山,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万寿塔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万寿塔作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是“海洋大通道”最主要的航标,见证了 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

六胜塔

位于石狮市石湖村。该塔系花岗石阁楼式结构,高36.6米,底围约47米,八角五层,其雕刻精工,雄伟壮丽,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

六胜塔

作为当年泉州湾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六胜塔饱经风霜800多年,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盛。

江口码头

位于泉州江海交汇处的法石港区,含文兴码头、美山码头等系列码头,始建于宋代,历代沿用,屡有修缮。该码头内航可沿江进城,外航可扬帆出海,与海湾的石湖等码头,构成古代集群港的格局,最能体现泉州海洋文化和泉州辉煌的海洋交通历史。

江口码头

洛阳桥

位于泉州惠安县,北宋年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整座桥一共有44座船形桥墩、104只石狮、7座石塔,为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中国桥梁史的一个高峰,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

安平桥

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建成,长度2000多米,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

安平桥

顺济桥遗址

位于鲤城南门,南宋年间由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长500米,宽4.6米,建成之后,与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共同形成宋元时期泉州的沿海大通道。 2000年10月,该桥成为为危桥并禁止车辆行人通行。后又受台风影响,桥体大面积坍塌,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

这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

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顺济桥遗址

(本文部分内容资料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泉州网、爱世界遗产等。)

责任编辑:顾维华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