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非遗项目的联合申报】大鹏新区3个市级非物产项目:客家茶点制作技艺、东山鱼、南澳海胆饺子。

时间:2023-02-21 15:31:5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特别阅读

最近,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深圳市第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大鹏新区共将3个区级非生产项目升级为市级非生产项目。分别是葵涌客家人茶点制作技艺、东山语、南澳海胆制作技艺。因此,大鹏新区18个区级以上非房地产项目中,省级4个,市级4个,区级10个。

葵涌客家茶果生产技术

葵涌的客家茶水果生产技术是从大丰新区葵涌办事处传来的客家传统食物生产方法,将糯米、黏糊糊的大米浸泡后磨成纸浆,制成粉末,包裹丰富的材料,烹调成年糕。最初,茶果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春节、清明、十月潮、冬至等庆典和结婚、住宅建设等客家日常礼仪,客家方言一般被称为“痛哭”,目前主要流传到葵涌办事处高原及其周边社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客家居住地区。

葵涌的客家茶小吃丰富多样,有咸甜、艾茶水果、艾芝、菜头角、起点、千叶、茶点、香果、生菜园。为了养生保健,以白萝卜、艾草、糯米为原料制作的过程包括牛加工、面食制作、包馅、蒸四个阶段。其中,菜头角最具代表性。除了通常的牛外,还添加这种香港仔、虾等海鲜。粉的制作对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面团的摩擦力和方法要求严格。制作的菜头角呈半月形,粉皮洁白,柔软灵活,牛多汁新鲜,口感清澈、柔软、糯糯。

葵涌客家人茶点精选日常使用的材料和节令市蔬菜,遵循素食、野生、粗、杂的理念,采用能保持食物本味特征的烹饪食谱,保存再煮、轻炸的客家人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又创新发展,表明客家人民族适应和适应地方需要。

东山语

东山语歌是东山渔民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传播历史文化、生产知识、人际关系的抒情语歌,旋律优美,节奏多变,传到渔民口中,至今主要分布在大鹏新区南澳东山地区渔民居住地及其周边地区。

语歌源于岛民。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卷十二中说:“清代以来,老百姓一直迁移到深圳山脚,盖房子、生活,以捕鱼为生。东山背山过海,所以村民一半是农民,顺便捕鱼。一半是渔民,主要从潮汕、惠东、福建等地迁移。到目前为止,东山渔民仍然保留着水上的生活习惯、对妈祖等的信仰和习俗。从2000年开始,为了恢复传统文化,发掘、收集、整理东山语歌,2016年8月招募东山会,组建了唱语歌的村民,成立了东山语歌小组,传承和发展东山语歌。

东山语文家用方言唱歌,唱歌语言主要是鲫鱼、腹语和其他唱歌语言因人而异。另外,还有独唱、二重唱、合唱、即兴歌曲等多种形式。包含渔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自然、风俗等内容的歌曲内容丰富。旋律简洁、优美、流畅、变化丰富,吸收白刺激、粤剧等戏剧和民谣、民间单调的音乐元素,一般以2/4拍为主,使用3/4拍和4/4拍,有时加入一首2拍旋律,插入几句3拍,以适应歌词和抒情的需求谷物有一段和变奏曲,早餐有五声调多,六音和七声调式。语言源于渔民生活化口语,生动活泼,一般有四句话,每一句有七个字,内衬有“嘿,你好,哈,道”等。

东山语文家运用朴素的手法、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地传唱,积累了东山渔民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生命体验,反映了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和质朴的自然观念。桑美语、惠东语歌作为南澳沿海短语的扩张发展和必要补充,填补了深圳地区语家的空白,对民族文化和情感、对民族文化和情感、、、

南澳海胆饺子制作技艺。

南澳海胆饺子制作技艺

主要流行于大鹏新区南澳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方法,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南澳海胆粽不仅是端午民俗食品,而且作为茶点成为南澳人日常饮食重要组成部分,畅销国内珠三角、华东、港澳地区等,远销海内外。

南澳,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最南端,海岸线长达65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渔港资源,尤其盛产海胆。清代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三舆地图就有将海胆蒸煮食用的相关记载,“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的俗语在南澳广为流传,海胆粽是南澳人在长期迁徙与实践过程中,结合当地气候、物产、风俗形成。

南澳海胆粽制作选材配料讲究,包括捞海胆、芒叶采摘,淘洗糯米、馅料制作、包扎成型与蒸煮等工序。其中,“下海捞海胆,上山砍芒叶”最为关键。每年农历三四月、尤其清明前后的海胆最为新鲜肥美,也是捞海胆的最佳时节。粽叶选用当地海拔200多米靠近水源向阳生长、早上8点前的土产芒叶,选取最嫩部分,用山径水洗净,味道更为清香,更能入粽。糯米洗净泡2-3小时,放盐调味。制作馅料时,选取上好五花肉切条,用老葱头、五香粉、秘制八角酒等腌制;用自制花生油炒香馅料并调味。包裹时,两片芒叶一弯一竖围成密封筒状,先放入糯米打底,再依次放入馅料、五花肉、海胆肉,最后铺一层糯米,用咸草捆绑好。待水沸腾入锅;用松木柴火蒸煮约3小时即可。煮熟的海胆粽大小均匀,鲜香可口。

传统上,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由家庭女性长辈口耳相传。2004年,传承人张长妹开始规模化生产,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开始社会传承。

南澳海胆粽是南澳人利用大自然馈赠制作成的食物,选用具有养生保健价值的海胆肉为主要原材料,辅之以当地节令鲜材制作,体现南澳人对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自然观念的认知与实践,祈求通过饮食寻求自然庇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新区打造特色饮食产业建设有积极探索意义。

【读特新闻+】

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亮点频出。一是积极推动保护升级。推荐5个区级非遗项目申报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3个,目前正在开展“皮影戏”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二是联合宝安区海韵学校,推动省级非遗项目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南澳渔民娶亲礼俗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编创主题非遗舞蹈课程《形韵》,该项目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非遗进校园”十大精品案例。三是每年组织开展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鹏新区活动,内容以非遗演艺为主,非遗展示和非遗传承为辅,穿插非遗互动体验,通过“演、展、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原标题《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 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通讯员 曾世敏)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