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专业群申报】《文章》双高大学专业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分析

时间:2023-02-13 05:12:1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职入学网络”

双高大学专业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分析

郑日乐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教育评价指明了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课程评价、探索附加值评价、改进综合评价提出了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自最初的国家高职大学“双高计划”项目启动以来,作为项目载体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也在不断深化。对双高大学专业群建设水平的现状评价和过程监控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双高大学示范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中国期刊网(CKNI)数据库检索的文献为《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截至2021年8月31日,题为《专业群》的论文共有327篇。题为“高职院校或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论文共有86篇,最古老的论文发表于2007年。题为《双高》《专业群》的论文共有22篇,最古老的论文发表于2019年。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双高”、“包括评价或评价”、“专业群”、“包括评价或评价”的名义进行搜索,分别发表了9篇和4篇论文,最古老的论文于2015年发表。相反,以“包括双高和专业群”“包括评价或评价”为题,没有搜索到发表论文。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对包括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内的专业群的研究积累了很长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观点也比较丰富,对专业群评价的研究不多,总体上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索。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的研究主要处于宏观讨论阶段和学校整体水平,系统构建原则和质量层面的研究比较丰富,运用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还有更大的空间。评价实施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也需要进一步突破。通过评价促进建设,通过评价促进发展,评价高职院校高水平的专业群,最终目的是提高专业群的产校融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价发现专业军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军队的建设和评价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a)研究大象

本研究发表于《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圣经[2019]14号)

(b)研究指标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体发展水平评价是一种评价机制,它系统地整合了专业群体发展指标,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反映了不同地区高水平专业群体发展和发展水平。高水平的专业群体评价体系设计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分析和评价专业集团的运营水平和发展现状。二是分析评价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内在显性特征。本研究选定的指标涵盖了学校水平和专业军队层面的办学条件、教职工、学生就业、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等共54个指标,数据来自双高申报时的公示数据,基本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综合性。

(c)研究方法

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依赖性,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专业军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系数分析是一种寻找潜在支配系数的分析方法,它使用尽可能少的系数来描述多个指标或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紧密度来重构和解释变量。实现了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线性映射,通过这种映射,可以保持高维空间中数据样本的结构。利用降维思想,使用较少的综合变量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以高水平的专业群体数据为样本进行要素分析,通过要素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公共要素提取、旋转系数加载矩阵、要素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系数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等步骤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过程

(一)因素的适宜性试验

验证专业组指标数据是否适用于系数分析。标准化所有指标数据,并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检查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BARTLEKMO检查是用于比较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部分相关系数的指标,采用0到1之间的值。KMO值越接近1,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越强,适用于系数分析。如果KMO值接近于0,则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弱,不适合进行系数分析。一般来说,如果KMO值大于0.7,则可以认为适用于系数分析。如表1所示,KMO检查值为0.739,表明选择的高水平专业组数据适合系数分析。Bartley球形检查Sig。值为0.000,小于0.01,表示选定的专业组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因此,选定的数据样本可用于系数分析。

(b)提取共同因素

使用

因子分析法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一般情况下,“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可以被保留,而小于1的因子可以被舍弃”,同时“提取的公共因子累积百分比需要达到50%以上”。从表2可以看出,当公共因子取到第11个时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61.859%,也就是说,用这11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来54个指标中61.859%的信息。

(三)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变换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通过SPSS软件得到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变换结构简化。根据每个公共因子所包含的载荷比例和指标共性,将11个公共因子F1、F2、F3……F11分别命名为:办学资源、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订单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学生就业、办学吸引力、专业负责人、实训基地,从而得出54个指标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

(四)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通过成分得分系数计算公共因子得分,得出各个指标项的权重,从而形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立起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见表4。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产学合作、社会认可四个方面。根据11个公共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出各个专业群的综合因子得分F0,具体计算公式为:

F0=0.2344*F1+0.1631*F2+0.1386*F3+0.0869*F4+0.0777*F5+0.0613*F6+0.0527*F7+0.0513*F8+0.0492*F9+0.0438*F10+0.0409*F11

(五)因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将之前求得的对应系数值代入,可得到各专业群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53个专业群发展水平的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排序。综合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专业群发展水平越高,正值表明其处于优势,负值表示其处于劣势,低于平均发展水平。

四、研究分析

(一)专业群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总体优势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不包含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0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6个: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3个:辽宁、吉林、黑龙江[1]。

从图1的专业群所属地域分析结果来看,东部地区专业群呈现“异军突起”现象,以北京、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为代表的东部省份,专业群发展水平展现出绝对优势,东部地区平均得分最高,达到0.1299。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专业群发展水平“旗鼓相当”,得分分别为-0.1006和-0.1128,均低于全国专业群平均发展水平。东北部地区专业群发展则成“低洼地区”,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得分为-0.2629。专业群发展水平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并且呈现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特性。

从图2所示的专业群所在省域分析结果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9个省份的专业群发展总体水平处于正值,占比不到1/3,其余22个省份的专业群发展总体水平是负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9个得分正值的省域中,有6个省份位于东部地区,有3个省中部和西部地区,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0.3788)、山东(0.3519)、广东(0.2485)、河南(0.2130)、江苏(0.1930)、河北(0.0779)、浙江(0.0671)、湖北(0.0602)和陕西(0.0424),以上省份的专业群发展水平较高,总体位于全国前列。而上海(-0.7452)、山西(-0.6868)、辽宁(-0.3904)、海南(-0.3737)和内蒙古(-0.3041)等5个省份的得分较低,专业群发展水平总体偏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专业群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呈现较大差距,专业群得分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资源和办学吸引力上,主要涉及生均占地面积、学校建筑面积、固定资产等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以及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指标。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所在专业群发展水平优势明显,产教融合助力专业群发展水平提升

从图3的专业群立项等级分析来看,首先是立项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的20个高水平专业群,平均得分0.4606,远远高于其他立项等级的专业群发展水平,整体优势非常明显。其次是立项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B档的共40个高水平专业群,平均分得为0.1592,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立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的59个专业群,平均得分-0.0095,超过了立项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的两类专业群。进一步分析这59个专业群的11个公共因子得分发现,这类专业群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社会培训等方面表现较好,其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别专业群,其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助推其发展水平和专业优势的主要力量。其余三档专业群发展水平与立项等级基本相符,呈现微小级差。

从专业群面向产业来看,253个专业群中,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群75个,面向现代服务业专业群71个,面向先进制造业专业群63个,面向现代农业专业群23个,面向其他产业专业群21个。从图4可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群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专业群,平均得分分别为0.0420和0.0393,这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技术技能人才储备上提供了支撑。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群总体发展水平较弱,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分析发现,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群在办学资源、学生就业、办学吸引力等方面表现较好,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在办学资源、教学条件、技术服务、办学吸引力等方面较为突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在技术服务、办学资源等方面较弱,影响了专业群总体发展水平。纵观全球,服务业增长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职责,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与产业发展结构相契合,专业群发展水平得分整体呈现正负对半现象

从图5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来看,分布最多的三个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59个)、交通运输大类(30个)、电子信息大类(28个),接近专业群立项总数的一半。分布最少的三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公安与司法大类(1个)、教育与体育大类(3个)、水利大类(4个)。从图6专业群所属大类发展水平来看,18个专业大类中,有9个大类平均得分为正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三个大类分别是教育与体育大类(0.5069)、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0.1179)、水利大类(0.1170)。从专业群评价结果来看,教育与体育大类中所包含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群发展水平优势比较明显。另外9个专业大类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专业群评价最低的三个大类分别是文化艺术大类(-0.2995)、财经商贸大类(-0.2166)、旅游大类(-0.1932)。

五、研究思考

通过对“双高计划”首轮立项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时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剖析,基于新时代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主要从以下方面做探索性思考。

(一)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呈现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发展质量。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专业群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表现出明显优势。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需要精准定位,找准发力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深度植入第一二三产业,单一专业的发展模式难以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推动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依托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2]。因此,专业群建设要以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扎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技术技能积累,精准对接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高水平专业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只有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因此,推动职业教育各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进入“双高建设”的中西部高职院校,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既要克服墨守成规受制于现有条件办专业的思维,也要克服脱离实际从众开办新专业的思维,要以学校特色发展、重点发展的核心专业为龙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根据区域产业、社会、教育发展等要求以及院校自身基础,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对象,形成清晰的办学思路,做好院校发展规划[3],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东部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基础较好,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地方政府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要利用好政策红利,继续做优做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三)产教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立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的59个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得分,超过了立项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两类专业群的发展水平,且优势较为明显。深入剖析发现,该专业群组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突出表现使得其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从中国高职教育20年的大发展来看,坚持产教融合是其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实践探索取得的重要经验[4]。一批高职院校坚持与产业互通互融,努力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了高职教育改革步伐,走出一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发展之路,将产教融合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5]。“双高计划”的根本目标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而产教融合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要实行“对内加强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外加强技术服务,创新服务产业模式”。只有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师型”团队才能承担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立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全方位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6]。要加深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了解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特色和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等,有效提高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的能力, 提升产教融合的效能。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