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双基课程申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业大学供给侧改革

时间:2023-02-13 01:34:4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适应社会需求,修改培养方案,调整招生安排——。

一个行业的高校供给侧改革

11月就业旺季,全国气象部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又开始了一场“抢人大战”。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的大气科学全国第一大高校,连续16年吸引了来自气象行业的100多个部门选拔人才。

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日新月异,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以MAC为“方向”,人才培养如何精准发力,成为了摆在南信大面前的难题。

解决难题,主动调整培养方向

河北气象局在南信大学招聘了短期预报职位,专门要求气象学、大气科学,但明确提出了“开发数值模型、计算机编程能力”。浙江省气象信息网中心招聘计算数学或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毕业生,要求其“具备大气科学相关专业学习经历”。气象部门渴望对复合型人才的实施。

同时,困扰气象部门的还有就业选择地区失衡的难题。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日益饱和,但每年都受到毕业生的追捧。中西部地区气象人才需求差距很大,但经常变冷。

"行业的变化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指挥棒”. "南信大学党委书记李盐水说。业界反馈显示,近两年来,南信大学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供给方”的同时,加强了“复合型气象人才培养”,同时不断从招生人员调整人才培养的布局。去年,南信大学主导成立了“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研究并革新了全国气象人才培养方案。

南信大学教务处副局长周鸿昌介绍说,“复合型气象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南信大学起步较早,从专业设立开始,以传统气象学科为基础,学校增设了环境、气象、公共气象服务等,形成了产业融合学科交叉的“大气上”专业链。对于非气象专业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10门与气象相关的课程,称为“3510气象课程”。

"这样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气象领域。"周鸿昌对记者说:“在气象部门负责人眼里,这种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在工作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除了专业需求外,南信大学还及时调整了招生就业方向。在制定2015年招生计划编制时,明确了“气象类专业投入中西部地区”。2014年,该校气象类学生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50%,江苏学生占35%。自2015年以来,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气象类学生比例均接近70%,江苏学生比例减少到15%以下。

进行深刻的“双基”,20名教师选修一门课

《流体力学》是气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这门课被学生们称为“天书”,但在过去两年里,讲师张文军教授的课总是排得满满的。

据悉,张文军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将在课堂上引进很多事例。在讲授大气的旋转之前,我会使用风溪图等实物给学生们一个对地偏力的直观印象,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详细说明其中的道理。

在南信大,“流体力学”等基础课被称为“双基”课。面对用人单位的诉求和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该校在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同学科专业群或与其他学科相似的专业群至少选择5个左右作为学科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加强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校规定,这些“双基”课程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讲师,同时成立教学小组。全体成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验等方面自然形成楼梯。

基础课《气象学分析》采用小班化教学,为了满足一年级15个班的教学要求,成立了20多人的教学小组。在本课程的“最近的天气”中,由于这种授课方式的知识更新要求,小组所有人员每1 ~ 2周进行一次集中准备课。

“回到基础本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行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周鸿昌介绍说,学校回归基本标准型教育模式的决心很大,特别是为这些课程建设划拨了资金。

分层分类,最好是合适的

"学校要根据人才成长创造不同的土壤,提供不同的平台。"南信大学校长张建清表示,一代学生从学校走向气象产业,他们在南信大学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还伴随着毕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热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是第一位的”。

现在想在南信大学就业的人有“大气奖”专业链,有喜欢创业的项目,有喜欢学术的专业培养体系。“创业先锋”宁兹阿曼在参加教师课题时发现了机会,创建了“美果站”创业项目,在进入全国决赛的3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从学术潜力的角度来看,南信大学以包括“张网实验班”、“张网竞赛班”、“优秀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在内的一揽子措施,保证了最佳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南信大学又以“国际化”标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从专业联合训练,联合学校,到中外合作学校的开设,3,3354雷丁学院等层层提升。

本硕博都以就读南新大学、出国留学的“原住民”陆春松为受益人。读书期间,他在导师的推荐下来到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研究所,成为双方共同培养的学生。厚厚的他留学仅4年就获得了多项大奖,开创了中国学者获得“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的先例。目前,1982年出生的陆春松破格提拔为教授,成为了博士导师。(本报记者赵建春、缪志聪通讯员林文)

《中国教育报》 2016年11月7日第03版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