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井井有条,生活很方便,治安也很好,我们很满意!”不知道住在庙街的小镇是否舒服,三年前从隆秀县东都镇寨等村搬到小镇杨青云一家,都是称赞。
杨青云的幸福和新生活是广西轻易扶贫和转移群众的缩影。
怎么样才能买到以前的人群,稳定,融洽,相处得好?坚持广西各地主动“做题”、巧妙“破题”、“全面答题”、“党建指导、网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扎实推进基层管理工作,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从2012年的81.44%上升到2022年第二季度的98.16%。
党的建设使以前群众的居住更加舒适
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60多岁的白智当爷爷的时候终于从大山里搬了家,在河池市天儿县很容易扶贫迁移,—— 6列邑长安街小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住在这么漂亮的新建筑物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提起入住新房,白致祥总是热泪盈眶。
为了保证以前的群众能够生活、稳定、融洽。河池市天亚县在选择容易扶贫转移集中安置点上坚持县委调整,遵循规划先行和项目推进、产业扶持、稳定发展思路,选择工业园区、中心镇、农村旅游地等人口聚集、互补、建立产业基础区等。
“村民”要成为“居民”,不仅要“搬家”,还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帮助车间,把更多以前的群众变成“产业工人”。“广西洲村作业组长、天儿县委员会常任委员会、副县长李玉刚介绍。
广西很容易转移公众的“急难和担心”问题,积极探索后续支持长效机制,提高转移群众的整合感和归属感。
夜幕降临,华灯初创,进入白龙林族自治县鹤城新区,美丽的高楼大厦、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踏踏实实的景观树、休闲的居民或手舞足蹈或悠然漫步,诗意的生活画卷慢慢展开。
“我们过着城里人的生活!10月6日晚上,在隆林县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徐文武下班后和邻居开玩笑,去广场跳舞。
鹤城新区是隆林县容易扶贫转移集中安置地之一,共安置3372户14606人,占全县转移人口的76.17%,转移群众是全县16个乡(镇)176个村的5个民族,这被称为“民族聚居家庭”,是全国“十三五年计划”
随着产业的移动,以前群众的就业更加顺利
清晨,楚阳郎的照片,在隆秀苗族自治县苗族小村庄里,三三五老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时传来笑声。
上午8点30分,田美香匆匆走出安置小区的房子门,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过去在广东打工,现在布置小区‘扶贫车间’工作,照顾大人和孩子很方便,每月工资3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田美香满面喜气。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对田美香来说,过去的辛苦再也不会回来了。
简单的迁移是手段,目的是脱贫致富。柳州市融水县以产业为轻松扶贫转移的基础,积极吸引资金优先供应扶贫工作场所用地,优先扶持工作场所,优先向扶持工作场所申报项目奖励,首先确保转移的农民工优先获得报酬,保证转移的工人及时得到报酬,不随意解雇转移的农户等,确保总要求,正确对接和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进驻”
“为了轻松迁移到新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大众就业。”苗家镇的首任秘书孟浩说:“目前,整个县已建设了43个搬迁点就业援助讲习班,使2221人能够重新安置。”
国庆节前夕,走进上林县西连镇幸福小区居民蓝六河边,家里的中式装修风格、电视、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以前住在西连镇东监村的御道碑家,房子可以说是四壁。”蓝育强说:“政府给我们建了漂亮的新房子,生活太幸福了。”
目前,蓝育强在一个月有固定收入的社区支持了管理人员的工作。“以前,除了在村子里务农外,无事可做。这里不一样。下班后可以在周围转转,回家后可以练字,有趣多了。”蓝育强笑着说。
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的生活,蓝育强的经历是上林县1.6万名移民的缩影。2016年以来,上林县通过建设8个简易扶贫住区,完成了安置16019人的目标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扶贫转移后续扶持工作,向着“转移、稳定、发展、致富”的目标迈进。
网格管理,使大众转移生活更加幸福
“在我的‘管辖区’里,移民们什么事都来找我,到政策解说,到小矛盾仲裁都由我管理。9月21日,三江县易地贫民救济安置地南站地区6栋建筑物长,二级网格院后生谈论自己的工作,脸上充满笑容。
作为楼长、网格员,后生不仅负责6栋搬家业主之间的巡逻,还监督以前的群众打扫门前,申请职业技术培训班,有时提醒他们要工作到晚上8、9点。模板。
工作辛苦琐碎,但后生很享受。2019年,他作为第一批转会群众搬到了南站小区,看着还在建设中的小区,以更好的憧憬“家”,竞选社区建筑场地,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当选为建筑场地,成为建筑物的“管家”。
那时南站社区开始自上而下地推进基层自治,以后生为代表的楼长、燕家庄们按照“一个中心,一个网络迁移者”的原则分担各楼之间的各种工作,有人专门负责红白喜事,也有人负责协调矛盾纠纷。
有一段时间,三江县南站社区这个容易扶贫的住区迎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大众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搬迁,规范和细化基层自治,使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高。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把“党建+”元素嵌入易地扶贫安置工作中,政府专门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在仫佬家园、凤凰寨、老乡家园等三个安置点推行“党建+民情回单”服务机制,机制运行以来,共办理群众诉求5930多件。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在易地扶贫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和服务站,协调、解决搬迁户入住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附近安排8.7亩农田建设“微田园”,让搬迁群众“耕有其田”,记住乡愁。
文化赋魂 让群众精神生活更充实
“我们民族的元素都在,很心安。”搬到安置点的搬迁户们,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新家”。
以白裤瑶图腾牛为文化主题和设计元素,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乡朵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入了瑶族吊脚楼风格设计和瑶族文化元素,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游方长廊、芦笙场、文化一条街等,让搬迁群众有亲切感。
“咚~咚~嗒,咚~咚~嗒……”伴随着悠扬的鼓声,9月19日,数百名学生随着鼓点,在南丹县王尚小学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跳猴鼓舞、陀螺竞技、童声合唱、皮鼓传承……是王尚小学利用课余时间传承民俗文化的规定工作。“我们想让瑶乡的孩子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王尚小学校长覃玉先说。
王尚小学是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工程。为使白裤瑶脱贫搬迁群众子女能安心入学、放心就读,学校开设了铜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饰传承班及朵努同声合唱团等十多个民族文化传承特色课程,既是“留住根”的教育,又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创编的《瑶童戏鼓》《勤择格拉》等独具民族特色作品,先后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广西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舞台,真正让瑶乡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百色市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搬进安置点,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为契机,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拉近搬迁群众间彼此的距离,增强搬迁群众的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向搬迁群众发放维护民族团结的倡议书,激发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良好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助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通讯员 尚永江 覃方平 光明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