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健康管理师专业申报】实行“乙型乙官”决不是放手!“白肺”争议官方明确回应!发布会要点

时间:2023-02-10 13:39:0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从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感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12月27日,国务院联合防范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实施新型新冠病毒感染“乙型乙管”措施的相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美峰介绍说,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工作重心正从“预防感染”转向“健康、预防重症”。实施“B型乙管”是在综合评价病毒变异、疫情状况、我国防控事业等方面进行的预防战略调整,是实事求是、时代优化、改进预防措施的主动措施,旨在不断提高预防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实施“乙型乙管”并不是置之不理,重点是加强服务和保障。要掌握细致的医疗治疗资源准备,努力保障群众的药物需求,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口的保护和治疗,特别是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并尽最大努力加强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

调整为“乙型乙管”后,新型新冠病毒感染预防措施主要有这种差异

会上通报说,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型乙管”后,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差异。

一、在发现感染源中,“乙类甲管”主要通过危险职业人“检查完毕”、危险地区全员核酸检测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实施“乙型乙管”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诊疗、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查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边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药网经销商等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供应,有效满足居民检测需求。

二是在感染源管理方面实施“乙类甲管”时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隔离治疗措施,同时进行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及隔离观察。对于实施“乙型乙管”后发现的无症状及轻症感染者,可以主动选择家庭健康管理,没有家庭条件、不想家庭或担心家庭传染的居民也可以去方舱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各地也向自愿集中隔离者提供“健康之家”等隔离服务。

三、在社会面防堤方面,从“乙型甲馆”调整为“乙型乙馆”后,社会面防堤将更加集中于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公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例如,除了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检查核酸检测语音证书。不再对地区间人员进行落地检查,不再对对外危险人员进行地区间协查。不再划定高风险、低风险地区,不再采取相关的危险地区控制措施,如高危地区“出入房屋、上门服务”。

四、在边境卫生检疫方面,“乙型乙管”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行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中国人员根据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报卡,正常、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以直接进入社会面。对入境物品不再进行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行抽样检查。

“乙型乙官”是准备好的战斗,不是被动释放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从传染病特点、健康影响、传染病情况、预防工作出发,将传染病从B型甲管调整到B型乙管,需要相关条件。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明显表现。

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乙类甲冠”的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5波传染病的流行冲击,成功地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远视州、德尔塔突变的广泛流行。重症和死亡也大幅减少,在疫苗、药物开发应用、医疗等资源准备方面获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目前,随着病毒变异、传染病的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着新形势的新任务。我们密切跟踪新冠的特点,研究传染病情况的变化,加快疫苗接种和药品供应,加强医疗治疗和预防体系建设,提高急救能力等,为调整新型病毒感染的法律分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型乙官”是我们准备的战斗,并不是被动放手。

从疫情和病毒变异情况来看,奥密克戎突变已成为全球优势毒株,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死亡率低。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突变的致病力与原州和其他关注点突变相比减弱,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从人群免疫水平来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正在普及。目前,全国累计接种新型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抑制,疫苗接种人数和总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个人保护能力逐步提高。

在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增加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相关治疗设备和物资储备,提高医疗救治能力。逐步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治疗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开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了“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许多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及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健康,防止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型甲管”调整为“乙型乙管”,是疫情防控战略的重大调整,以实事求是、主动行动、时事优化的方式完善预防政策。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及传染病情况的变化,将预防资源集中用于对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保护。

李斌

同时提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接下来,我们将抓细抓实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甲”变成“乙” “管”还在!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为“三重一大”

会上通报,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从“甲”变成“乙”,“管”还在,调整的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或者“躺平”。

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重一大”: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保护。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保障充足药物供应,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调查,做好分级分类诊疗服务。

二是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等人群集中的重点机构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间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对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适时采取封闭管理,严防机构内聚集性疫情。

三是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对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公安、交通、物流、水电气暖保供保障等行业,强化员工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通风消毒,建立人员轮岗备岗制度。

四是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强化疫情动态监测与应对,疫情严重时,对人员容量大、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场站码头、市场商超、娱乐休闲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举办,压制疫情高峰。

另外,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乙类乙管”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依法科学管理也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性疾病的基本原则,具体将一种传染病划定为法定的或者不列为法定的传染病,列为哪类法定传染病,是综合考虑病原体的特性、疾病的特征、传播速度和范围、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卫生健康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等多种因素做出的决策。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例如人类对病原体认识的深入、防控救治能力的提升、人群免疫水平的提升等,传染病的分类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也会做出相应的优化调整。此次调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是基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未来走向的综合研判,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等依法做出的科学调整。

“从法理依据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时候,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的时候,国家就应该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的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梁万年说。

从我国传染病防控历史和实战经验看,当面临新发、突发传染病时,由于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传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晰,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自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应对以来,有效的经验做法是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且实施甲类传染病管控措施,以快速控制疾病传播。但随着对疾病和病原体流行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临床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经验的积累,曾采取“乙类甲管”的甲型H1N1现在并入了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按照丙类传染病进行监测管理。

“乙类乙管”后如何防止医疗资源挤兑?药物储备是否充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已对医疗机构的药品准备工作做出相应安排和部署,要全力保障药品充足供应和公平可及。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我们要求县级以上医院要按照三个月的常用药物使用量来动态准备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了新冠感染治疗涉及到的中药、抗病毒的小分子药以及对症治疗的药物,比如说解热止咳等这些药物。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要求按照服务辖区人口的10%~20%的人口数来准备药物,如果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比例还可以适当的提高。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地区和部分药品出现了紧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已经千方百计地推动企业快速扩能扩产,来扩大重点药物的生产和供应工作,而且优先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来缓解重点药品的紧缺问题。最后还特别要强调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非常重要,我们要求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要以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普,让老百姓能在治疗的过程中来切实保障用药安全,实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对全国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情况统筹调度。实行“乙类乙管”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普通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增速较平稳,整个医疗资源使用率在安全可控的区间,国家卫健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患者诊疗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设立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发热门诊现在开放的已经超过了1.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开放的情况已经超过了3.5万个,并且都在增加诊室,增加医务人员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像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还利用方舱医院或者是体育馆这样的设施开设了临时发热门诊,进一步提高了发热门诊的就诊效率。

国家卫健委已建立起日调度制度,每天对全国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情况进行统筹调度。要求各地要推动分级诊疗、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出现新冠症状的患者开具相应处方,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应的药品。国家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分时段预约诊疗的服务,削减医疗机构瞬时就诊高峰,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相关部门正在加强新冠相关治疗药物的生产、配送、供应,让更多患者可以通过零售药店、互联网购药等方式多渠道获得药品,减轻医疗机构诊疗压力。目前全国正在加紧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实施分级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健康监测,对于有基础疾病、可能转为重症的老年人,一旦健康状况出现变化不再要求逐级转诊,要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就诊。

医疗机构要按患者诊疗需求分级分类收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还表示,实施“乙类乙管”后,医疗机构承担的职责将发生变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要收治核酸或抗原阳性患者,按照患者诊疗需求采取分类收治。

焦雅辉介绍,乙类乙管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要收治核酸阳性患者,按照患者诊疗需求采取分级分类收治。医疗机构不再以患者核酸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分诊,而是根据患者诊疗需求就医。这种情况下,更加强调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作用,要求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为达到分级分类收治的目的,我们也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优化和调整诊室的这种布局以及医疗服务的流程。所有医疗机构普通门诊要划分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在急诊要设立普通诊疗区以及缓冲区,在病房有一些缓冲病房或者隔离病房,也可以有专门独立的病区或者独立的一栋楼来收治核酸阳性患者。所以各个医疗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流程优化和改造,我们同时也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推诿和拒绝这些患者,尤其是不能推诿和拒绝老年人,有可能成为重症的患者。

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发布人米锋表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疫情监测发布将调整,一个月公布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及对外发布也将进行调整:

调整公布的内容,将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的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的病例和输入的病例。

对外公布的频次也将进行调整,回归到乙类传染病后,一个月公布一次,公布平台为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给出一组数据:在床位资源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的床位数是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在50%左右波动。她表示,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当然,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者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在重症抢救的设备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国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2.4万台,体外膜肺氧合机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13.1万台,无创呼吸机15.7万台,监护仪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5.8万台。

焦雅辉说,目前来看,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我们也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继续加大监测,同时我们也要求建立区域协同支援制度,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1.6万个

会上通报,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开设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

截至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要求简化发热门诊就诊的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的医疗服务效率。

“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无关

“现在出现的所谓‘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12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对当前的“白肺”争议给出明确回应。

她解释,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描述。肺部由肺泡组成,肺泡里面充满空气,进行CT或者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影像表现是黑色区域;但是当肺泡里出现炎症或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所填充,射线穿不透,在影像学上出现白色区域。焦雅辉说,这个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组织实体变成了白色。随着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会逐步恢复为黑色区域。

焦雅辉说,一般来说,肺部的炎症比较重,渗出液比较多的时候,也就是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在临床上大家口语化称为“白肺”。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这样的患者占比非常低,多见于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把它误称为‘白肺’。”

焦雅辉介绍,不仅仅是新冠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炎症。对此,我国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方案,主要是俯卧位通气以及给氧治疗,包括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还有ECMO。加强原发病的病因治疗,白肺患者中有相当部分可以好转。

“也借此机会呼吁,我们一定要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监测,要关口前移。老年人发生感染,尤其是出现呼吸困难等转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我们也要求,对于老年重症患者不需要经过分级诊疗逐级转诊,要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就诊救治。”

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有两点关键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介绍,做好农村的疫情防控也是新阶段疫情防控的重点,做好农村的疫情防控最主要有两点关键措施。

一、药品要能配送到最终端。除了县和乡以外,村卫生室这些地方都能够要配足、配齐需要的药品。

二、重症患者可以转运出来。在农村地区的重症患者,要能够及时把他们转运出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去就诊。

北京时间综合

来源: 北京时间新闻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