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上市申报材料门槛低】香港股票流行“口袋”IPO,但缩水量的发行很难支撑股价。

时间:2023-02-10 11:30: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注意蓝色的字,不迷路~

“口袋”IPO在香港股票中悄然流行。

最近,美创脑科学成功登陆杭州市场,作为境内神经干预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发行了约2%的新股,IPO净募集额仅为2.78亿港元。另外,制造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尹迈德此前在香港上市时只发行了约2%的新股。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5家杭州上市公司的首发股份数量占总股份比重不到10%,其中6家公司不到5%。去年一年里,两个数据分别是18个和2个。

业界分析说,发行“口袋”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扩大流动性溢价的效果。但是,当“洪峰”解除时,没有足够游戏的股价能支撑的市值能否经受解禁考验,需要问号。

"香港股市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成熟市场,相关企业的发行比例极低,反而会引起机构的关注和调查."百惠证券战略分析师朱智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有没有“口袋”IPO,这些企业上市后股价如何实现,都要看自己的基本面和业绩,由市场来判断其价值。

香港股票IPO冷却

火热的港股神州IPO于2022年降温。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IPO市场共有42家公司上市,其中35家公司首发上市,2家是港股SPAC上市,5家是不以介绍方式发行新股的公司。42个港股IPO募集总额约为377亿港元。

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WHO)公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杭州市场2021年共以98家企业IPO的身份募集了3288亿港元,属于历史高位。

与去年的IPO大年相比,今年前7个月,杭州IPO数量和筹集额仅占去年一年的43%和11%,两个数据都没有过半。

针对港股IPO的寒冷,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最近发表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美联储大幅加息缩表、俄乌持续冲突等原因,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跟随全球新股市长/市场趋势,融资总额和数量大幅下降。以半年为单位,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数量创下2013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募捐额在2012年以后同期处于较低水平。

该报告指出,整个港股新股市场放缓、价值下跌、超大型新经济新股上市不足,融资总额明显下降。

港股IPO降温后,新股上市业绩大幅下降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除去5个上市的新股后,其余37个港股上市后,股价平均下跌了9.7%。相反,2021年前7个月,港股66家新股实现了IPO,上市后截至当年7月末的平均涨幅为18.41%。2020年为13.59%。

据德勤统计,以整体新股首日平均收益率计算,今年上半年新股平均上市首日收益率为-3.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1.1%。

随着收益率的下降,很多义杭IPO企业“退场”。香港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累计收到97份上市申请,同比减少了30%。上市申请在处理中为141个,同比减少了13%。甚至很多上市企业在——1 ~ 5月期间选择了“退出”,16家医杭IPO企业原则上获得IPO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比去年同期的9家增加了7家。

“口袋”IPO悄然流行

“我们对投资的公司比较有信心,即使有破发期待,也不会改变我们的发行计划。”中型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于气温下降的杭州IPO市场,少数公司选择了按暂停按钮,但更多的IPO企业仍然准备一步一步登陆杭州市场。

出现了“口袋”IPO现象。

所谓的“口袋”IPO是指在新股发行时将发行数量和发行比例压缩到较小的范围内。

根据Wind数据,自SPAC上市并介绍上市公司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5家杭州上市公司占总股票比重不到10%,其中6家公司不到5%,分别占43%和17%。

多年从事海外上市业务后,律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及相关准则没有规定强制性最低发行比例或最低募集规模,主要是设定了普通人持有的股权费用门槛,并着重于“流通保障”。因此,杭州发行比例低于5%的情况也符合杭州上市规则。

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规则,上市公司上市时,其公共股东的股份占总股份的比重达到25%,如果上市时市值超过100亿港元,其股份可能减少到15%。

什么是公共股东?根据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的核心相关人士、核心相关人士直接或间接采购上市公司股票的人、惯常听取核心相关人士指示处置股票的人等三类人士不能归类为公共股东。上市前已经发行的老股,只要不在上述范围内,就属于公共股东。相反,不充分的公共股权比重需要由IPO新股东来满足。

这也意味着IPO新股发行量占总股份比例,受旧股公共股东比例的限制。在满足新股发行比例、公共股东比重的条件下,有调整空间。老股中公共股东的比重。

越高,新股发行比例可以相应降低。

翻看港股IPO历史数据,“袖珍”IPO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10%的个股累计共有59家。其中,2021年至2022年前7个月合共33家,占比55.9%。此外,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5%的有15家,今年前7个月出现的数量占比就达40%。

新经济企业的折中选择

仔细梳理港股今年前7个月15家IPO发行比例不足10%的上市公司,记者发现,这些公司大多数为新经济公司。

其中,软件服务行业的有4家;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行业的有4家;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有3家。这三大行业合计共11家,占比高达73%。

作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为何新经济企业扎堆选择“袖珍”IPO呢?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经济企业扎堆“袖珍”IPO,除受到二级市场投资情绪变化影响外,还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规划有着密切关系,二是基于市值管理的考量。

胡律师表示,不少企业上市目的未必完全在于大额融资,本身对于上市融资的需求有可能并不那么迫切。

“有部分企业是为了发行而发行。”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部分企业赴港上市并非为了‘融资额’最大化,它们更多从提升企业品牌以及推动业务国际化的需求来考虑。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不少选择远赴新加坡、瑞士、伦敦等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它们的融资额也是比较低的。”

从募资金额看,不少港股“袖珍”IPO募资金额甚至不及上市前的融资量。

以微创脑科学为例,该公司此次IPO仅发行约2%新股,对应净募资金额仅2.78亿港元。相比之下,微创脑科学去年的Pre-IPO轮融资金额却高达1.5亿美元(约12亿港元)。公开市场募资规模仅是一级市场募资金额的零头。

类似的情况还有润迈德-B。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此次港股IPO全球发售2334.8万股股份,发售价为每股6.24港元,其发行新股占总股本的2.04%,共募集资金1.49亿港元。对比上市前的D轮融资7200万美元(约为5.65亿港元),润迈德-B港股IPO募集的资金仅为D轮融资的26%。

需要说明的是,新股发行比例越低,股票交易流动性所受到的制约越大。这种情况下,相对较少的资金便能维持公司股价稳定甚至推动股价上涨,从而在市场氛围较为低迷的时候,放大流动性溢价的效应,稳定公司的市值和估值水平。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纪文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氛围不那么理想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估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而有所下调。德勤中国注意到有部分企业在上市的时候,选择在允许的情况下压缩发行比例,让公司股价的波动减少一些。

“因为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还是落在大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手里,他们不会在市场上过度地进行炒卖,这对于稳定股价和公司市值是有一定帮助的。”纪文和解释。

从少部分公司的情况来看,稳估值的背后指向了一级市场偏高的估值。

“前两年一级市场很热,导致不少公司的估值被抬升到较高水平,背后机构有退出诉求,为了在上市后能继续保住估值,只能压缩IPO融资规模。”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表示,“无论如何,企业上市对一级市场投资人算是一种安抚,现在一级市场的投资额已经远远大于退出金额了,LP(出资人)更加考核基金的DPI(资本分红率)而不是IRR(内部收益率),所以尽快退出有利于锁住基金的DPI。而创造DPI的前提是企业上市,所以他们对企业上市表现得比较急迫。”

记者了解到,在Pre-IPO阶段,不少企业会与创投机构签订IPO对赌协议。一般而言,若相关企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市,根据协议,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回购创投机构手中持有的股份,或者向其补偿更多的股权。多重因素交织,“袖珍”IPO也成了这些企业的无奈选择。

“小比例发行或许是当前形势下一种折中的选择。”胡律师也表示,因为部分公司上市前融资估值较高,现有机构股东也对发行估值有门槛要求,一般难以接受折价发行。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被投企业IPO是他们资金退出的一个策略和机会。”岑智勇表示,“至于上市能募多少钱,可能不是他们首先关注的。”

“袖珍”IPO难以支撑股价

“袖珍”IPO到底能不能对上市新股的股价起到稳定支撑作用呢?从整体实际情况来看,其作用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15只首发比例低于10%的个股上市首日平均跌幅为6.67%。其中,当日股价收涨的仅有4只,而跌幅超过15%的同样有4只。若延长观察的时间,这15只港股自上市以来,截至7月末,平均股价下跌16.73%,平均跌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扩大。

对比20只今年以来首发比例大于10%的港股,首日及上市以来截至7月末的平均涨幅分别为6%和-4.87%。两项数据表现均优于前述15只“袖珍”IPO港股。

“袖珍”IPO的个股上市表现未及预期,在新股公开发售认购阶段已有“迹象”。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15只首发比例低于10%的个股的平均新股公开发售认购倍数为11倍,其中最高的是微创脑科学,为45倍,玄武云以42倍排名第二。另外,创新奇智、瑞科生物-B两家公司认购倍数也超过10倍。而去年全年,港股新股平均公开发售认购倍数为238倍。

需要注意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袖珍”IPO这样的折中方案隐含了不少问题。

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建立在充分博弈的背景下的。倘若新股发行比例较低,股票的交投活跃度将会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交易价格产生偏离。尤其是当解禁“洪峰”来临时,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因无法承载大量减持,股价将会出现剧烈波动。

此前股价出现大跌的商汤就是其中一个显著例子。

2021年12月30日,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商汤正式登陆港交所。该公司IPO的时候仅发行了5%的新股,募集资金净额为55.52亿港元。在这5%的新股中,约3%新股归属于基石投资者,0.7%新股归属于老股东上海国际,均有锁定时间;而能在二级市场买到的仅占比1%左右。

这样的发行模式下,商汤上市后股价连续暴涨,公司最高市值也突破3200亿港元大关。截至今年6月29日,该公司市值基本能稳定在2000亿港元上方。不过,2000亿港元市值下,对应只有日均2.19亿港元的成交金额,若剔除公司上市首月的表现,公司后5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不足1亿港元。

“袖珍”IPO给商汤带来了相差近1000倍的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也埋下了隐患。

今年6月30日,商汤迎来股东解禁。尽管商汤提前预见了市场情绪,该公司董事长兼CEO徐立、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执行董事徐冰等联合创始人开盘便宣布追加所持股票限售期,但是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当日,叠加公司基本面的一些变化,商汤股价大跌46.77%,市值单日蒸发921.25亿港元。截至目前,商汤市值已跌破800亿港元大关。

胡律师向记者总结了“袖珍”IPO模式的一些潜在弊端。她认为,这种发行模式存在三大潜在问题:一是发行规模有限,企业融资金额受限;二是影响市场预期,可能引起未来股价的一定波动;三是该等企业未来可能成为做空标的。

“大型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在选股的时候,会考虑流通盘的大小,企业的流通股数太少就很难进入他们的标的池,而且这样还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编辑:王昭丞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雷军周年演讲刷屏!谈及三段人生低谷,泡论坛认识马化腾丁磊,辟谣拒投腾讯阿里…还有小米人形机器人、造车新进展丨突发!又有平台爆雷丨1年巨亏1040万?当事人回应:没想到会这样上热搜!如何避免投资败局?来看七大"不为清单"丨罕见预警!下游企业“连汤都喝不到”,中汽协缘何发声?丨刚刚!宝能集团核心成员、前海财险董事长黄炜被查,公司声明:所涉事项与宝能集团无关丨突发!小鹏P7高架事故致人死亡,最新回应来了!丨专访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我为何重金投资中国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