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22岁。
睡眠时间:每天16小时。
朋友数:0。
不上学,不工作,没有固定收入。蹲了4年,对半径3米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6张榻榻米大小的单间公寓。
——以上是日本漫画《欢迎加入NHK——日本废柴协会!》的主人公设定。说起来有点荒唐,但这反映了实际上日本社会年轻人的现状。
他们被称为“芯片巨族”。日本大约有一百万人。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定义,“芯片居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拒绝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学校或工作。没有任何亲密的社会关系,“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
最高记录者蛰伏了40年。
《蛰居族》双月刊报道了蛰伏现象。其中34%的人提到蛰伏7年以上。
根据日本内阁部公布的数据,到2017年,15岁至39岁的蛰居者人数达到54.1万人。其中80%是男性,大多数人拥有硕士学历。研究人员认为实际数字还不止这些。
日本著名管理学者大田延年写过《低欲望社会》这本书,核心是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中国怎么样?
1、2020年3月,随着疫情逐渐消失,没人会料到疫情后第一个报复性反弹的行业不是网红餐馆,不是旅游业,而是离婚部门。
2、佛系文化、想象文化在中国年轻人中盛行。
3、高企业的房价是中国年轻人奋斗的动力,但更多的压力是时不时践踏他们,躲在“龟壳”里的压力。有一句有趣的话。“我的收入税后每月平均8000韩元,除去每月平均支出,存款5000韩元,一年6万韩元,按一线城市郊区房300W计算,可以在50年、近70岁支付。”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太现实的玩笑,但也反映了现在年轻人的不安全感、无力感、有家庭孩子后一个月能存2000元,应该很不错。而且,更现实地说,一线城市收入虽然高,但80%以上的人群收入不到6000。体面的生活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主要困扰。
4、2019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将进入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的流动性也在下降,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从2015年开始下降。
中国是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的经济发展态势,还是很快就会陷入日式“低欲望社会”?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特征
大田研究总结了低欲望社会的四个特征。
1.年轻人不愿意承担危险,渴望安逸。不像以前的时代,独立买房,背负着100万韩元的房贷。2.少子化、人口减少、人力不足;同时,还面临人口超老龄化问题。3.物欲、成功欲丧失的时代:对“物质拥有”没有欲望,只吃一两顿饭就能生活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以前减少了很多。4.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不能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撒更多的钱也不能改善经济。
大田研究认为,目前日本进入了丧失国民消费欲望的“低欲望社会”。国民的低欲望才是日本社会的最大特征,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因此,美国这种苦行社会的经济对策,如果在日本这种低欲国家适用安倍晋三,也不会有效。
大田研究认为,在低欲望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人是年轻人,他们本来应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消费核心群体。这些年轻人的低欲望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字是“Mild Yankee”。指社交活动半径在自己家5公里以内的日本年轻人。他们成年的朋友仍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时的朋友。
第二个关键词是“AEONIST”,“英王”
人”。指那些几乎生活在永旺商城(AEON)里的年轻人。因为永旺商城里有ABC-MART、优衣库等专卖店,在这里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购物,就连与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此外,永旺商城里还有各种补习班,还能提供结婚场地或是新婚旅行筹划等服务。第三个关键词是“LaLaporter”,是指那些生活完全围绕井购物广场LaLaport展开的人们。“LaLaporter”自认为比“永旺人”更高级,所以会有一种优越感。而事实上,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一个地方就完成了,在这一点上他们两者并没有大的差别。
在日本年轻人眼里,孙正义、稻盛和夫这些成功人士都是异类,与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日本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画好一条线将自己与这些成功人士分隔开来,“不越雷池一步”。他们大部分都觉得自己不需要车,也不想买房,不想结婚。大前研一认为这些想法的背后是一种“尽可能不负债”的心理。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积极地消费呢?为什么年轻的能量从日本的城市街头消失了呢?在日本作家近藤大介写的《日本缺什么,中国缺什么》一书中有详细的剖析。
首先,这跟日本的传统思考方式有关。日本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继承了“年功序列”的传统。所谓的日本社会,其实就是将2500年前孔子所提倡的“长幼秩序”严格固执地延续至今的社会。所以,日本人典型的人生规划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扬的趋势。比如22岁或23岁大学毕业到大企业就职、30岁成为系长、40岁成为课长、50岁成为部长、55岁成为董事、60岁成为社长。这一发展过程与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二十岁的年轻人没有任何职位官衔,只是最底层的工薪阶层。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没有的只是地位,有的只是年轻的精力和无穷无尽的能量。当时身处泡沫经济鼎盛时期的日本年轻人都天真地相信“世界是我的所有物”。
正如我今年去日本旅游时,导游说的那样,日本现在除了干净,其他方面已经被中国远远的甩开了。
北野武怒斥: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废了”
其次,这与日本泡沫经济后被称作“消失的20年”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如今日本不仅没有像中国一样每年呈“上扬型”经济增长,而且是呈“下挫型”负增长趋势。
负增长就是通货紧缩。近藤大介在其著作《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中就举了几个例子:忘年会是日本的公司在每年年底举行的传统聚会。他在2012年回到日本再次参加忘年会时,惊讶地发现,会费竟然比以往便宜了很多,而且,忘年会结束后,大家都乘坐地铁回家。像以前那样,忘年会结束后去卡拉OK唱歌,并在深夜乘出租车回家的习惯已然消失殆尽。在2012年年底的忘年会热潮中,有一天他顺道去了以前经常光顾的理发店。到了日本人都有去理发店剪发的习惯,以利落的发型来迎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仪式,然而结账时,他惊讶地发现理一次头发竟然只需要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0元)。
“我记得以前剪发不是需要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20元)吗?”我向店长确认道。结果店长苦笑着回答说:“那是泡沫经济时代的价格吧。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剪发的价格由4000日元降到3000日元,再由3000日元降到2000日元,现在已经降到1000日元了。要是不这么调整价格的话,上班族们都不会光顾我的店了。”
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困扰日本的最大问题——通货紧缩的螺旋式上升。而在中国,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是无论是大米、蔬菜还是房子,都在涨!涨!涨!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件东西的价格与二十年前持平了。然而日本所苦恼的问题却正与之相反。历代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依旧无法改善通货紧缩的状况。
2012年上台至今的安倍晋三之所以能够连任,正是由于他宣称将实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金融政策,能够带领日本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他口中所说的政策是指以2%的通货膨胀目标,命令日本银行大量印刷纸币、购买国债,使经济无论如何都要达到2%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效果证明,这完全无效。
安倍经济学中的“老三支箭”与“新三支箭”都没有将日本经济拖出泥潭
第三,由于“年功序列社会”的老传统,日本年轻人的晋升机会少之又少。其结果就是导致日本变成了只有老年人持有金钱资本的社会。年轻人不仅人数锐减,更因为没有钱而不再外出玩乐。2012年统计,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约有150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万亿元),其中六成被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所持有。60岁以上的日本老年人消费支出额在2011年达到10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万亿元),首次突破了100万亿日元。这个数字占日本人年个人消费额的44%,所以,在现如今的日本社会中活跃的都是一些年过五旬的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潜身在社会的最底层。
第四,与现在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失去的20年”将他们变成“草食系”。20世纪90年代初,在泡沫经济崩塌后,日本经历了所谓“失去的20年”。而日本的“80后”和“90”后们正是在这种低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财富成倍地增长,也不会有诸如以后自己开公司,将来使其上市这样的庞大野心。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维持目前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以及“少得可怜的存款”。
在日本,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作“失去的一代”或“草食系”。之所以称其为“草食系”,是因为他们就像食草动物一样温驯老实。
而日本人在60岁退休以后,大多希望可以继续工作。这些退休老人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成长起来的一代,有强烈的进取心,所以被称为“肉食系”。 “肉食系”们的特征是将“没有工作”看成是人生的终结,而不会像中国的老年人那样,希望能够早一点退休,然后牵着儿孙的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换句话说,日本职场出现的也就是“肉食系”与“草食系”的战斗。日本是一个不能以年龄、性别、学历来将人区别对待的社会,所以“40后”和“80后”在面对同一个职位的时候会展开激烈的对决。如前面所述,在战后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日本“40后”一代从幼时到成年一直经历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此相比,在泡沫经济崩塌后“失去的20年”里长大的“80后”日本年轻一代则胸无大志,乐于关注眼前小小的幸福,做为“肉食系”的“40后”们善于向雇方展示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成绩,而“草食系”的“80后”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却只是草草略过,所以,当这两种人在一起竞争时,“40后”的一代往往会取得胜利。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日本将制造业和建设业完全转移至中国等海外国家,日本国内随即蒸发了170万的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空洞化”给年轻人的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其结果就是在日本34岁以下的企业新员工中有170万人最终无法转正。现在的日本,就连一个便利店店员的职位都有5倍的竞争率,简直让人无法相信。日本的年轻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利的环境下。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他们选择成为“草食系”动物,一切只为活下去。
为什么掌握大多数社会财富的日本老年人也是“低欲望”?
“日本老年人在去世时是个有钱人”这一事实让日本人惊诧。日本的老年人普遍将每月汇入年金账户里的三成资金用来储蓄,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几乎不花钱。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等到临终时,日本的老年人平均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
日本老人“低欲望”的原因,大前研一总结出三点:
1、日本老人不会花钱,不懂得一个资产负债表确认自己的资产情况,从而制订步入老年后的生活计划。
2、日本老年人不花钱的理由还有一个,那就是存钱“以防万一”。他们所谓的“万一”无非是“预料之外的长寿”或是“突发的疾病”这两种情况。
日本老龄化严重,但老人手中又集聚了社会大部分的财富
3、事实上,日本老年人不停存钱的理由还有一个。老年人大都希望子女能够照顾自己到临终,但是子女们总是会先顾自己,根本不会好好尽孝,老年人认为他们可能连看护都不会好好做。但若老年人自己手里有钱,子女们知道等到父母离世后这些钱肯定会留给自己,多少还是会照顾一下父母的生活。老年人储蓄表面上是牵制子女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日本政府没有制定推行“老有所养”的养老制度,比如普遍的“养老院”。这个问题其实同样牵绊着中国的老人与年轻人。
对照近邻日本,中国会步入“低欲望社会”陷阱吗?目前来看,暂时不会!
首先,中国的国民收入仍在增长,虽然贫富差距在增大,但并不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2018年有一项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人均真实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6.2%,但是慢的人年均增长只有4.5%,快的人年均增长7.4%、8.4%,甚至10.4%。并不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而是有些人富得快,有些人富的慢。4.5%复利40年是5.8倍,10.4%复利40年则是52.3倍,差距由此而来。
其次,中国的年轻人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中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创业创新。
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全球少壮派白手起家富豪榜》(Hurun Global 40 & Under Self-Made Billionaires 2020),全球共找到53位40岁以下(含40岁)且白手起家的十亿美金企业家,其中19位来自中国。
而最令人扎心的是,中国的就业市场中,基层人员已经在向35岁以上员工关闭大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已经在向45岁以上员工关闭大门。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对活力的渴望。
再次,中国人的财富分布仍是健康的纺锥型。
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户主年龄在31-40岁时家庭平均年收入最高,达到25.5万元,其次为23-30岁的家庭,平均年收入23.8万元。
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
中国也要警惕“低欲望陷阱”
首先,香帅在其著作《钱从哪里来》中提出, 中国即将进入“万元美金社会” (指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这是一个充满化学反应的“逢魔时刻”。
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陨落和跃升的分界点:像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顺利突破万元美金的阶段持续向上的,都顺利成了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反之,像墨西哥、土耳其和阿根廷等国家则在万元美金左右掉头向下,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从2019年到2020年,中国增长的“过渡期”将会结束。在未来10年,中国将跻身人力资本密集的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市化会成为主导,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升级会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其中尤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代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导致一大批可替代行业的人员“下岗”。
AI的到来究竟会颠覆哪些行业,至今仍是未知数
其次,不可否认,中国已经度过了经济发展的急速上升期,90后、95后已经失去了机会红利,“备尽呵护”的一代如果没有积极的引导,也会失去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曾表示,95后既“宅”又“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机遇的减少。而年轻一代的“丧文化”则和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非常接近。
知乎网友说:以前的人生活,打拼,就像在看一部从没看过的电影,于是,生活是新鲜的,感觉是丰富的;现在我们的人生很透明,你现在是什么样,以后大概什么样,成功了会怎么样,平庸会怎么样,有钱会怎么样,没钱会怎么样,你都清楚得很。
而中国年轻人的“佛系文化”和“丧文化”就是源于日本。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书中提到,日本年轻一代向下流动的趋势非常明显,不但不力争上游,工作意愿、学习意愿和消费意愿全面下滑,“对全盘人生热情降低”,还出现了“5P”青年——只要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hone)、游戏机(Play Station)、瓶装饮料(PET Bottle)和薯片(Potato Chips)在手,就别无所求。
调查显示,95后群体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长仅有7个月,而“80后”是43个月,“90后”也只有19个月的在职时间。别人“说走就走”,95后“说辞就辞”。 然而,一言不合就辞职的95后并没有从中获得断舍离的快感。
“随着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落在出租屋的地面上,他们又收到了来自老家初中同学的结婚请柬。”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我们要学会投资理财。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里,给日本安倍政府出的招儿也是认真制订一个老年人再教育计划,教给他们使用资产生钱的方法。
第二,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钱从哪里来?钱还是从从踏踏实实的工作中来。
“工作”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自己专业内“深耕细作”,成为领域内的专家或者公司内的高层,另一种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词——“斜杠人生”。
大前研一认为考虑这件事的最佳时机是在自己40岁左右的时候。
一个人若能够活到80岁,那么40岁就是一个转折点。站在40岁的节点上,一边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一边开始为60岁或65岁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正是最佳时期。若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今后无论怎么努力也当不了社长的人来说,就应该与自己之前的人生告一段落,然后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想法。把从现在起到退休前的这段时间作为充实今后人生的准备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个时间段是一边能从公司拿到工资一边能为未来做准备的时间,可以说毫无压力。当然,赚钱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习得的。要想拥有无论何时都能自己赚钱的自信,起码需要20多年的时间。若是从退休后的60岁开始学习如何赚钱,等到学会了就80岁了。到那时,好不容易能享受人生了,却没剩下多少时间了。若是从50岁开始学习,就要比40岁的人付出双倍的努力,想在60岁之前掌握赚钱技能也是十分紧张的。
当然,若是30岁的时候就对自己在公司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放弃在公司内的学习和磨炼,选择在公司外锻炼,也不是坏事。反正30岁的时候还有大把的时间,有很多的选择。而且在公司外习得的技能经验和积累的人脉,或许还能应用到当下的工作中。这样一来,再次回归公司竞争社长也有一定的优势。
关于如何成为“斜杠青年”,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
“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是美国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一书首次提出。随后“斜杠青年”逐渐流行,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热捧的生存方式。
美国“《野兽日报》根据抽样调查,估测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而这部分人口的数字高达4200万”。在中国也是如此,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有近5成的人希望成为“斜杠青年”,有11.1%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斜杠青年”了。
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斜杠风潮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趋于疲软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选择“斜杠”身份,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再相信社会的稳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长期勤恳的努力便能获得成功和阶级的跃升。
时代变化太快,在计算机学习能力和AI技术日渐成熟的未来,许多人的工作可能会被电脑直接取代。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哪天就成了夕阳行业,或受政策影响、面临淘汰。因此,斜杠也是年轻人们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希望透过多份工作防止自己陷入“失业就完全失去生存技能”的境地。
但值得警惕的是,“斜杠”真正的内核在于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当它被当作一种不得已的生存选择,可能会令人们在每一份工作中浅尝辄止,无法有所建树。
不管是微商、快车司机还是淘宝店主,都是一种单纯的以盈利而存在的职业或副业,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反而成了附属于金钱之下的存在,而“斜杠青年”似乎也变成了身兼数职“打工者”的委婉称呼。
真正的斜杠者,脚踏实地且精力过人。他们大多在自己的主业上扎实而成功,当自身的效率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空闲时间和发展空间,从而开始慢慢拓展自己的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份职业。
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内核,仅仅追求“多重职业多种身份”的外在形式,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同时干了几份兼职,体验过了多少种生活。那对哪个事业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并为之奋斗的,就找不到方向了。
结语:
近藤大介在《日本缺什么,中国缺什么》对中国不可能走入日本式的“低欲望陷阱”原因是这样描述的,我深以为然:
只要脚踏中国大地,就会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错觉,这种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独有的“忘我”境界,由此造就了中国人气宇轩昂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
与几乎“千年如一日”的和平宁静的日本列岛相较,中国大陆斗转星移的王朝更迭十分剧烈,纵观历代中国大陆的北部与西部,西汉时北匈奴羌氏,唐代时北突厥西吐蕃,迨及宋代则北有辽西有西夏,迄至明代北有塔塔尔、西有吐鲁番、塔里木,无论哪个国家的势力都不可小觑。稍不留神就可能国破家亡、江山易主……
如此一来,中国周边时刻处在无法预知的惊险局势中,而这种地缘政治局势从古至今横亘千年从未改变过,因此中国人始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洞悉全局的能力……
以中餐与日餐为例,从筷子的摆放方向来看,中餐的筷子都一是竖着摆放,呈现进攻态势,而日本料理中,筷子都是横置在自己面前,呈防守状态……
如此看来,中国跟日本真是有“天壤之别”。中日是邻邦,都是黄种人,又都属汉字文化圈,同受儒学浸润,因而政治家们经常笼统地称两国“一衣带水”,而实际上却并未理解两个国家的本质区别。中日两国的相似之处仅限于以上几点,“天壤之别”的地方则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