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五晓之星申报格式】年末盘点:今年人工智能在争议中前进

时间:2023-02-08 16:45: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来源:技术日报

2018年,人工智能告别了嘈杂的事情,投融资市场越来越冷静,底层技术开发继续推进,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改变生活的面貌。

最近,由斯坦福大学牵头、MIT、OpenAI、哈佛、麦肯锡等机构的多名专家教授共同发表的人工智能指数年度报告发布。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仍然是不可让步的国王,但中国的AI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以极快的速度追赶着。报告中有几个惊人的数据:与2000年相比,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学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增加了44%。清华大学去年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向的学生人数是2010年的16倍。

更先进的技术突破、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更多的人才准备、热潮逐渐消失,这个未来行业仍然包含着对明天世界最广泛的想象。

发挥基本技术,使机器更聪明

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感受和认识世界,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提出了各种技术方案来训练机器,这种底层技术的进步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基础。

今年4月,阿里巴巴(Alibaba)人-自然交互实验室在达摩院机械智能技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推出的人工智能Aliwood在研发过程中引入了“情感计算”能力,在视频配的音乐中建立了情感模型。

情感计算是机器“为了使人具备情感”,是指情感、情感生成和影响情感的计算。MIT媒体实验室数据显示,在表情识别方面,计算机已经可以超越人类。在陈笑和苦笑实验中,机器学习的成功率为92%,远远优于人类。但是,虽然情感计算已经深入生活,但要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你并不容易。人机交互、心理学、认知学等多学科领域需要共同努力。

大脑智能以计算建模为手段,受大脑结构和机制、认知行为机制的启发,想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实现机器智能。简而言之,科学家们希望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感知和探索世界。类大脑智能系统在信息处理机制上是“类大脑”,在认知行为和智能水平上是“人类”,其目标是机器实现人类拥有的各种认知能力和协同机制,最终达到或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目前,脑计算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清华大学脑计算研究中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计算芯片、软件工具链。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发了具有哺乳动物大脑模拟能力的大脑认知引擎平台,在智能机器人中实现了多感官融合、大脑学习和决策等多种应用,还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大脑方式通过镜子测试的机器人等。期待未来的大脑智能研究会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

持续改善标准舵手产业发展

随着商汤技术正式依托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该人工智能国家队正式召集了5名成员。依托百度公司,依托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依托城市大脑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依托医疗影像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信息通信公司,依托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新加入的商汤技术。这个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可以降低相关中小企业的技术门槛,汇集优秀的技术力量共同开发,优化人工智能行业生态。

标准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旦缺乏标准,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就会变得混乱。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化基础,但缺乏标准化程度,分散的标准化工作不足以支撑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今年年初,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整体小组、专家咨询小组成立大会上,出现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以下简称《白皮书》)。在中金桥投资伙伴、品友网创始人罗浩源眼中,基础标准、平台/支撑标准、核心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标准、应用标准、安全/伦理标准6个部分是《白皮书》的核心内容,基本打通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个链条。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标准化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标准化对象不仅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标准化工作从未出现过的交叉、融合等也将对人工智能标准化构成巨大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例如,目前最火的智能家电,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APP,协议不兼容,品牌之间很难相互连接。明确的规范、可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以为我国人工智能的持续健康发展掌舵。

深入普通生活,解决广泛的需求

"癌症53C7259号杜洛克7259号,没有怀孕。请在12小时内重新安排配种!”很快,这种通知就会出现在国内部分猪场职员电脑上。最近阿里云公开的数据显示,那些工程师正在与猪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算法来判断母猪是否怀孕,从而增加猪场的生育量。除了监控母猪是否怀孕外,AI还通过农业智能生产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检测、农产品无损检测等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化确实发生在各种意想不到的领域。例如,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切尔西足球俱乐部最近几个赛季共同开发了一个AI教练和球探系统,可以收集和分析球员的数据,对球员进行科学训练。例如,根据选手们的特性,可以制作赛前战术、赛后技战术的复盘等。人工智能HR也已经出现,在求职中发挥着作用。

AI已经让一些技术边缘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好处,这种福利“看得见,摸得着”。例如,为盲人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Seeing AI,该系统由可穿戴眼镜和智能应用程序组成,基于微软智能云的视觉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识别摄像机拍摄的场景。例如,“穿红衣服的女孩在踢球”“一个”

个男孩正在练习滑板”。Seeing AI的目标是帮助全球2.85亿视力受损人群实现无障碍的生活。

技术必须考虑并解决广泛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机会匮乏的人等。人工智能和公益的“跨界合作”正在激发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创新,让更广泛的人群因技术的进步而受益。

人工智能+医疗 或成最佳落地领域

今年,腾讯推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医学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据介绍,截至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90余万患者,提示风险病变13万例。

投资热度高涨、新产品层出不穷,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其最亮眼的应用之一。普华永道去年10月发布的全球AI报告分析了各个主要行业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医疗健康和生物制药产业。从最开始为患者回答问题、初步分诊、提供就诊流程等信息的“晓医”,到以456分的成绩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再到“火眼金睛”的肺部结节等图像识别系统的应用,AI为传统医疗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特别是AI在新药研发中发挥的价值,让这个耗资巨大又常常收效甚微的行业看到了希望。目前,全球有近100家初创企业已在探索用于研发新药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改进以及由其引发产生的新型药物研发技术,将极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不过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我们距离真正的“人工智能+医疗”距离显然还很远,甚至AI诊疗究竟会不会成真,都需要打一个问号。要跨越的障碍很多,如医疗信息提取,医疗数据等。

不过能为患者提供初步的诊疗意见、为医生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站上手术台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扎实推进,已经开启重构医疗体系的尝试。

论文数量大涨 研发能力攀升

在论文方面,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已经成为这项智力产出的主力。根据人工智能指数年度报告,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的年发表AI论文数增长了150%。基于经同行评议论文数据库Scopus的数据,2018年发布AI论文最多的地区是欧洲(28%)、中国(25%)和美国(17%)。从市场表现看,以BAT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的研发能力上升得非常快。

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数量也令人欣喜。据《2018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情报白皮书》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国,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264件、48870件、31158件。中国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稳居第一。

YC中国CEO陆奇曾表示,中国AI所具有的优势是人才众多、市场发展快、友好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结构性优势尤其突出。13.8亿总人口、11亿部智能手机、2亿辆汽车、200多家汽车整车厂商所带来的海量数据为AI创新发展提供了决定性支撑,“尽管从高端技术和人才角度来看,美国仍然领先,但是中美的距离越来越短。”

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集中于模式创新,但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的竞赛中,底层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引人瞩目,也诞生了一批前景无限的技术型创业公司,如地平线、商汤、旷视等,成为行业领头羊。

但在繁荣背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还存在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理论,底层技术积累薄弱;商业化应用路径尚不明确,商业落地痛点突出,近期实际商业价值变现难度较大;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要想行稳步远,还需迎头追赶。

PK内容升级 人机大战不断上演

AI的横空出世离不开围棋大战,这种人与机器的鏖战既吸引眼球,让AI热度高涨,又以最通俗的方式科普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和应用。今年,人机大战依然令人乐此不疲,人与机器孰强孰弱的问题总能瞬间点燃舆论,似乎誓要在每个领域分出高下。

写作大概是人类最自负的“山头”,不过AI也没打算放过,写诗有微软“小冰”,写文案也有了“莎士比亚”。这个专为写商品文案而生的AI一秒钟可以作出千条文案,号称让编辑下岗。这套系统基于平台自身在商品标签和搜索数据库层面积累的大数据,从句子层面做结构解析、训练模型和语言生成,从而能够一秒钟生成千条文案,系统还能根据用户对文本的选择实现机器算法的优化。但网站编辑别慌,目前的人工智能协作还非常初级,既需要人工干预,也受到特定场景的局限。

另一场引发讨论的人机大战来自游戏领域,马斯克创立的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OpenAI宣布,由5个神经网络组成的OpenAI Five,已经能够组成5v5团队在经典战斗竞技类游戏《刀塔2》中击败人类业余玩家队伍。这次事件更是被比尔·盖茨称为“里程碑”,因为OpenAI Five展现出了类似于人的长期规划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展现了极高的智能决策能力。

游戏AI涉及推理和决策等认知智能,这也是研究者热衷于这项研究的原因。不过相关研究者也表示,真正的认知智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推理过程的表示、决策优化算法,以及如何让AI使用更少的计算量做到更好的推理、让AI消化吸收学习的速度更快等。因此,这阶段人类着实无需担心机器的威胁。在认知智能上,AI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重视伦理争议 行业规范待定

伴随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相关的“噪音”也越来越多,比如数据隐私、AI偏见、AI造反……相关话题引发了数次讨论甚至恐慌,人们开始疑问:AI是不是太强了?它会失控吗?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曾出品一个名叫诺曼的“暗黑版AI”,它会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团队希望通过诺曼的表现提醒世人:用来教导或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会对AI的行为造成显著影响。

但其实,当人们谈论人工智能算法存在偏差和不公平时,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这些人类社会的痼疾,已经深入社会肌理。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数据,携带着大量复杂、难以界定、泥沙俱下的观点。如果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或着手处理这一问题,机器学习的偏见几乎无解。真正的“公正算法”或许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正确地校准标签、数据的均衡和可靠等,机器出现偏见、谬误甚至失控的可能会相应减少。此外,研究者也应该着手建立一种预防的机制,从道德的约束、技术标准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价值观的干预。

还有一个重要的忧虑来自隐私,相对于AI的偏见或失控,人类对隐私的担忧要真实可感地多,毕竟,我们每天的吃住行都已经充分数字化,与之相伴的隐私暴露风险也指数级上升。

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 特别是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需要管理者、相关行业企业、公民个人的协同努力。目前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应及早筹谋,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应用程度及存储设备的安全程度、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意识、规范行业信息收集标准等。(记者 崔 爽)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