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监测户申报截止时间】“综合网络管理”逐渐成为系统的初始效果。

时间:2023-02-08 13:53: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东莞建立了学校食堂“互联网名厨照明灶”智能监管平台,开通了食品安全全链。

无人机网格巡逻队正在操纵无人机进行“两次违规”巡逻。

用不文明的施工扰乱民众,派遣人员需要多长时间?东莞最快的三分钟。

作为全国五个“直通市”之一,东莞踏上了GDP超过万亿、人口超过千万的新征程,同时也包含了行政资源不足、基层治理困难的压力。去年5月《东莞市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最近东莞公布了“统一网络通关”建设阶段性成果,目前年度试点任务基本完成,数字化基地和平台体系逐步形成,支持“数字网格”治理模式逐步落地,通过联合治疗、物联认识等试点工作为全省提供经验。《互联网名厨亮灶》、《互联网基层管理》等多个应用场景。去年11月,东莞凭借“数字网格”创造了智能城市的新范式,获得了2022年全球智能城市大会“中国区治理奖”。

蔡瑞:《南方日报》记者陈希英

照片: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

强基

社区“神经元”的精确定位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启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基层智能治理能力建设,实施“网络基层治理”行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一网通馆”基本平台作为省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契机,构建省纵横联动五级协同的“一网通馆”工作体系。

去年东莞市委第十五次党代会以高标准建设全国市历史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系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将资源力量沉淀到基层的尽头,将服务管理扩大到流动人口,推动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一网通关”是一个新概念。从规划页面到城市大地,上海、南通、深圳等城市纷纷开始探索。在改革的沃土上,敢于选人的东莞再次大胆向前。

建造高层建筑必须先打好基础。

广东省是以数字政府基础基地和“一网通馆”架构为基础构建的基础平台,目前正在建设协同联动、综合态势、指挥调度等六大中心。为了解决以前的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东莞以“集约效率”原则为原则,重用“广东致惠”平台的综合态势、主题能力等中心能力,立足当地实际,建设雪良工程、物联网等公共平台,支撑各级部门高效重复使用,快速构建专题应用程序。

建设雪亮工程,照亮平安道路。东莞推进视频资源“都要汇款”,目前共聚集45万路,在全省排名第三。促进视频资源的安全有序共享,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空白世界平台、疫情地图和基层管理等提供约53万个视频支持。

建设空地一体化识别基础平台,以5厘米的精度绘制全市空间地理信息的一张。平台以持续动态更新的遥感影像信息为基础,结合无人机、监控影像等监控手段,成为省内第一个全球2D和3D城市规划信息平台,精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据悉,平台支撑着城市规划和实施、“两次违规”治理、农户审批、污染管理等重点领域,共为24个部门提供72个数据服务、49层服务、访问量约6.3亿次。

构建物联网感知服务平台,精准定位社区“神经元”,及时感知诗歌的“脉搏”。

进入东莞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IOC)后,人、车、物等多种场景的信息化检测模块将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人群监控、智能游览、非法停车、消防联动、道路拥挤等数据一目了然。分秒之间,表示人群密度的热力在瞬间变化。就像城市的脉动。

据悉,物联网识别服务平台逐步接入消防、教育、物联网识别设备,初步实现了18种共35000个识别设备数据共享,促进了城市多维、异构识别数据融合,建立了全球实时城市识别系统。

从三个小地方到火灾烟雾探测设备、校车安全监测、校园钥匙报警、易水浸水点水位计。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这种智能识别场景在东莞越来越常见,大量数据聚集在一起,将“城市神经网络”编织得密密麻麻,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高效。

打破墙壁

逐渐形成协同共治体系

《计划》提出,基于东莞市二元行政结构,构建“13N”的“一网通馆”基本架构,实现部门间、层级间、区域间的整体联系和共同治理。

“13N”的“1”是1个数字基座,“3”是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N”是建设一系列主题应用程序。

在城市治理中直击跨部门问题,重复很多地方。

置痛点,东莞从机制创新、事项梳理、平台建设多方发力,构建市、镇两级“治莞家”基础平台之后,初步构建市、镇、村三级指挥架构,跨部门协同共治体系逐步形成,数据共享协调机制逐步建立。

推动市镇指挥联动。市一级以市府总值班室、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IOC)为中枢,实现与应急、消防、城管等部门指挥中心的物理联动。镇一级围绕“数字化+网格化”,创新“多员合一”综合网格管理机制,厚街、大岭山等8个镇街建成综合指挥中心,支撑一体指挥、协同作战、高效处置。

推进治理事项标准化梳理。积极落实省“一网统管”协同共治试点任务,探索制定三级分类的事项目录框架,以智网工程和12345热线事项为基础,梳理城管、应急、市场监管等27个部门共1301个事项,明确管理对象、管理主体、责任边界和标准作业流程,并在智网、城管、消防等领域应用。

统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全市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整合应急、公安、城管、交通、卫健等视频和数据资源,打通各部门指挥系统,支撑近2万名基层人员应用,实现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的综合指挥调度。

建成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率先在厚街落地,接入公安、人社等11个部门17个业务系统数据,实现6类事件统一汇聚监测,建立人口、重点场所等61个可视化专题图层,实现治理数据一网汇聚、风险态势一图呈现、指挥调度一体响应。

早在2020年,厚街就在全市率先推出“多员合一”治理模式,选取宝屯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模式首批试点社区,建优基层一线队伍。

强队伍,强硬件。去年以来,厚街以“智网工程”系统为基础,建立“风险一张图”,初步实现全镇风险源大汇集、决策调度可视化。与此同时,建设镇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及24个社区指挥中心,依托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实现网格事项及时上传下达、调度流转和闭环处理,全年处理网格事项23.94万宗。

目前,东莞搭建的融合通信平台应用于6个市级指挥中心以及厚街、石龙、黄江3个试点镇,并延伸至村,初步形成直达基层末梢的跨层级、多渠道、可视化指挥能力。

为了打通数据壁垒、信息烟囱,东莞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共享,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启动政务数据大脑二期建设,开展数据资产盘点、数据治理和共享协调,打通省市镇贯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渠道。据统计,目前推动46个部门开展数据治理,完成1269个数据资源目录挂接至省“一网共享”平台,支撑28个部门的用数需求。

重用

创新开发各类应用专题

近日的东莞,蓝天澄净、暖阳高照,大片棕红色的落羽杉格外耀眼,引得市民纷纷出游打卡。这片“东莞蓝”可说是科技含量满满,背后正是“蓝天保卫战”信息化平台——东莞市生态大数据智能监管与数据管理平台,将生态诗意写进了城市治理的数字篇章。

“蓝天保卫战”平台入选了2021年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佳优秀案例,是东莞“一网统管”场景应用的亮眼成绩之一。

据悉,该平台是全国首批将所有涉气数据汇聚一体的市级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发大气环境质量监管相关应用,平台整合气象、监测站点、污染源信息、预警预报信息等各类监测监控数据;经过模型分析、数据分析,实现监控数据用得着;同时,加强任务跟踪与达标管控,实现污染防治工作管得住。

平台启用至今,发现并处置各类环境污染问题2000余起,查封或整改违法企业16家,有效提升东莞市大气、水环境治理能力。

除了“东莞蓝”,东莞各领域应用专题建设成果也频频出彩,其中7个已挂接“粤治慧”平台。

作为“一网统管”重要应用,东莞智慧城管调度中心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运行数据,形成“城市管理全景图”。“一中心三平台”——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中心,综合业务管控、分析决策辅助等三大平台,共同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东莞智慧城管平台,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发展。

数据显示,调度中心运行后,按时处置率提升超4倍,上半年城市“六乱”问题投诉率月均下降10.34%。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东莞疫情防控系统应用发挥了重大作用。依托“一网统管”建设,东莞开发上线疫情地图、莞核酸等近20个系统应用,其中疫情地图获评“2022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在全省率先上线“一码通”,支撑来莞申报、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等,部署场所码超120万个,打卡总量超10亿人次。

放眼镇街,创新应用专题正不断涌现。

在“一网统管”工作中,大岭山以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为主体,积极探索了“网格化+数字化+运营中心”的工作思路,通过网格化治理、数字化支撑、运营中心统筹调度,积极构建“大综管”的社会治理模式,是贯彻东莞市以“网格化+数字化”打造智慧城市新范式的成功实践之一。

其中,大岭山重点打造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人居环境整治两个应用场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岭山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有效通过数字抗疫减人力、减成本、提质量、提效率;人居环境专题中,累计发现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等问题15万余条,处置结案率从30%提升至99%。

除此之外,洪梅打造智慧海防专题,构建覆盖全镇水域视频监控、电子围栏、雷达监控“三位一体”的自动化感知预警防护圈,实现2022年全镇走私、偷渡案件零发生。松山湖打造空气污染源监测专题,构建大气精准管控立体监测体系,截至2022年11月,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排名同比提升7名,臭氧排名提升5名,二氧化氮含量下降17.9%、PM10下降15.2%、PM2.5下降4.8%。

纵深

加速打响“治莞家”品牌

近年来,“一网统管”日益成为城市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的建设焦点。而东莞“一网统管”建设初展头角,仍存在重硬件轻机制、流程再造困难、跨部门分工边界不清等问题,正等待进一步的理念行动变革。

随着东莞市数字政府三年攻坚渐入收尾,“一网统管”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展望下一阶段,东莞将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党代会“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网格”的部署要求,结合已有成果及各地探索,立足机制创新和流程再造,高位统筹、协同推进,进一步构建“王”字形市镇村联动架构,打响“治莞家”品牌,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共治共享”的一体化治理格局。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三级联动、一体协同”思路,东莞将夯实市镇村协同治理体系,打通市镇村三级指挥平台,构建“王”字形联动指挥架构。市一级加快形成“一中枢、多平台”的统一指挥调度体系;镇一级建设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对辖区重大事件的及时预警和高效处置;村一级成立村(社区)社会治理运营中心,推动实现“统采分办”。

推动治理事件统一分拨、高效处置。加快开展事项梳理,推动各部门落实事项目录编制主体责任,针对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开展事项梳理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协同共治事件中枢,对接智网、12345热线、城管、人社等多部门系统,实现城市治理事件统一管理、分拨流转、事件数据汇聚分析。

完善数据治理和安全体系。依托数据大脑二期,深化数据治理,完成不少于4000个部门级核心数据资源目录的源头治理。加快推动人口、地址等基础库建设,探索建立基层数据统一采集和更新校正机制,促进数据共享融通,提升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重视数据安全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开展数据安全管理,健全风险评估、安全审查、日常监控等机制。

同时,聚焦经济运行、安全发展、民生福祉等领域,充分运用现有平台能力,打造专题应用场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方面,打造“数莞家”品牌,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数字经济治理。安全发展方面,由应急部门探索建设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中心,强化前端态势感知和后端趋势预测,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能力。民生福祉方面,围绕社会救助、“一老一小”、城乡社区、劳动就业等领域,整合相关数据资源,深化智慧民政、智慧社区、智慧人社等应用创新。

■案例

互联网+明厨亮灶: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是东莞市“一网统管”重点项目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已在东莞学校食堂实现全覆盖建设应用。

数据显示,东莞市目前有9万多家餐饮主体,其中学校、幼儿园食堂多达1853家,但一线监管执法人员仅160多人,监管任务极其繁重,传统监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食品安全的要求,急需寻求新模式、新手段提高食品安全,形成“政府监管、主体自律、社会监督”协同管理。

2020年开始,东莞投入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接入了全市学校食堂区域的视频监控。

平台运用物联网、云视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采取边缘计算、视频AI分析提取餐饮单位的风险特征,通过数据融合转化为知识指导决策,变可视为可知,转报警为预警,实现以技防替人防,打造食品安全无忧环境。

简单来说,该平台不再需要人工监测操作,而是由系统自动识别食材采购、加工等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并形成跟踪监管,纠正其不规范操作,实现了大数据智慧监管。

目前,该平台基本覆盖了全市1837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认可。同时也服务12万个社会餐饮主体,包括规上企业、政府、养老院、网络餐饮等。

据悉,“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正式运行后,月预警量从首月的约3.5万下降到当前约1.6万,下降幅度接近60%,同时通过系统应用,精确排查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失效1827人次,直接排查停用高风险食材2799批次,化解了一批可能直接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隐患,让东莞市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监管,解决大部分餐饮单位卫生不达标、加工处理过程不科学、食物存放过期、烹饪设备环境不卫生等问题,大幅度降低集体食堂中毒事件率,具有一定震慑效果。

互联网+基层治理:

提升末端“智”行力

作为市“一网统管”试点,2021年以来,厚街镇全速全力推进平台建设、业务整合、人员整编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立“风险一张图”。由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以“智网工程”系统为基础,配合开展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试点建设,实现“数据上得来、指令下得去、资源统得了”。

通过共享消防、应急、城管、智网等部门数据,梳理汇总、实时展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风险源,建立“风险一张图”。目前,“风险一张图”已接入11个部门、17个系统共150个专题数据,接入整合出10大类、54小类共计203个风险源,集聚全镇7大类60小类城市部件数据,初步实现全镇风险源大汇集、决策调度可视化。

建强城市指挥中心。建设镇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及24个社区指挥中心,依托综合平台,实现网格事项及时上传下达、调度流转和闭环处理。实行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水务等8个主要值班部门派员进驻城运中心值班值守,实施24小时值班,打造全镇统一调度指挥的运转中枢。

建优基层一线队伍。在“多员合一”网格队伍的基础上,选优配强一线队伍,划分“基础”巡查员、“专业”处置员与“内勤”调度员,提高风险隐患排查与处置效能。

创建特色场景应用。逐步将出租屋“门禁+视频”、学校食堂、路面监控等监控监测设备接入平台,稳步建设“建筑工地一张图”“社情民意一张图”等多个领域的一张图,同步建立智能预警和处置模型,打造“一人一档、一事一档、一场一档”,力争加快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治全城、一云汇数据、一人通全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厚街范式”向全市推广。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