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优秀教研组员申报】“教与教”教学研究的新形式:小课题造大句

时间:2023-02-08 06:43:4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新一代教务组建设

小课题研究,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位教师合作,不久进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将直接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行动。

小课题也被称为“微课题”或“草根课题”。小课题研究具有微观性、属性性、真实性、大众性、即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在学校发挥着多种作用。激发教师“我想研究”的自觉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以0或0统计,奠定“大课题”的基础等。在新时期的教务组建设中,小课题研究也起着难以替代其他教学形式的重要作用。

角色——教学研究的第三条路径探索

小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务组活动提供实质性的手和载体。与教育同行交流后,笔者发现,许多小学的教务团队异常、不规范、肤浅、流于形式,甚至没有进行研究活动。原因很多,但与在学校(或教务组)找不到研究活动的手和载体直接相关。

小课题研究从学习、校对、校对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班教师确立和研究,直接服务于教育实践。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教师申报、上级批准的“大课题”研究相比,周期短,效果快。同时,它不同于教师写完教授后的回忆、定期的听力评价课等教师的反思活动。大课题研究难度大,周期长,效果慢,但教务组内的一般反思活动(当然是必要的)很容易在很长时间后又流于形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是大课题研究和教师反思活动之间的教育形式,是教学研究的第三条路径。因此,如果学校能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务组活动的载体和载体,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掌握小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研组有效整合教育科学研究和常规研究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品位。小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常见的问题,如“阅读课如何提问更有价值”、“合作学习如何分组”、“班级教育如何收集学生作业”、“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等,研究这些小课题很容易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教务组可以将队员个人的小课题整合到正规教育活动(如讲课、评价课)中,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同时,以学校为基础的小主题研究属于教育研究的范畴,虽然还没有大课题研究那么规范,但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是在明确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因此看起来比一般反思活动更加规范和系统化。

抓住小课题研究也可以加强教务组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个人的小课题研究需要同事互助。在教研组的集体活动中,小课题发现者(主持人)可以向其他成员报告和分享自己的研究目标、内容重点、思维方式、成果、困惑等,并帮助其他成员诊断、提出意见、想法和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小课题主持人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同组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一些大课题需要教务组的集体合作攻关。例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从2018年秋季开始实施,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学校要创造一个名为“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战略研究”的大课题,由全体语文教师跨年级共同研究。对此,语文研究组长(或小组内特级教师、系主任)可以担任课题组组长,采取0、大大缩小的方式,语文核心素养4个“语言建设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理解”可分为4个子课题。各子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点”,进行了“文言文教学中文化传承和理解素养的培养”、“现代文读教学中文化传承和理解素养的培养”、“写作教学中文化传承和理解素养的培养”等研究。小课题一起进行,各个击破,最终可以攻克大课题。

措施——创造适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学校要积极营造氛围,为教务组开展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是行动的主宰,学校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时,要纠正教师思想中存在的“科研不重要”的错误观念,提高对研究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树立“科研讲师、科研兴校”的思想,树立“问题、教育、研究、教师、研究者、成果、成长”的理念,树立“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理念,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学校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通过全体教职工会议、商务学习资料的发放和教研小组活动等方式,可以逐步引导教师认识到科研对促进学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导,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成长的原动力。

力,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阶梯。教师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才能将本职工作提高到一种新境界。亦教亦研,才能常教常新。有了良好的氛围,教研组工作才能“理直气壮”。

成立专业组织,使教研组开展活动有“靠山”、有方向。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研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政策性宏观管理。二是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高级(正高级、一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专家组,负责业务技术性的指导和管理,包括课题选题指导、研究方法指导、各种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指导、课题立项评审、研究过程监管、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教研组开展活动提供时间、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度保障,如制定学校教育科研五年(三年)规划,教研工作月例会制度(一般由分管副校长或教研室负责人主持),课题立项申请、审批制度,课题开题(一般在教研组范围内举行仪式)制度,结题验收制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等。二是时间保障,学校应统一安排教研活动时间,如在排课时,有计划地分学科专门留出教研组活动时间。三是经费保障,教科研工作所需的经费,如图书、光盘、报刊、外出学习培训活动以及专家到校指导等经费,学校应尽量满足。四是激励机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方案,将课题研究与教师评先、年度评优、设岗晋级、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等挂钩,以调动教职工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作者 郭振海 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祁县中学副校长)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