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信1《风险社会》(作者:乌里希贝克)
推荐人:黄超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推荐理由: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专著《风险社会》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阅读的书。
今天,世界经历了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很深,给世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新危险。
贝克把后现代社会解释为“危险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人类面临威胁生存的社会所制造的危险。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了有组织、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危险制造者以危险替罪羊为代价保护自己的利益。作者贝克认为,西方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不仅参与了危险制造,还参与了危险真相的掩盖。
今天,新冠疫情仍在全世界肆虐,重读《风险社会》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危险社会的认识,还能提高对社会危险的预防。
推荐信2《失敬,植物老师》(作者:斯特凡诺曼库索)
推荐人:徐立军,CTR (CCTR)执行董事、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
推荐理由:
这是去年6月刚出版的大开脑洞的新书,由于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和已经形成的政见,遭到了一次猛攻,不得不重新构建思维的逻辑体系。 (以英语发言)(以英语发言)。
植物生理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在这本书的引言中提醒说:“在创造未来的道路上,人类必须从植物中学习。”他说,人类在制造自己的工具时,总是试图复制动物的主要功能,人类想要制造的最终是核心的“大脑”和能够执行其命令的“长期组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古老的等级化、权力集中的系统。植物没有一个或一对器官专门负责身体的特定功能,而是将动物集中在特定器官的功能分散到全身,用全身看,用全身听,用全身呼吸。因为将功能分散到全身是避免灾难的唯一方法,所以即使身体的大部分被去除,其生命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组织结构是现代性的象征——一体化、合作化、分散化的模块结构,虽然没有指示中枢,但能承受天敌不断的毁灭性打击。另一个现代化的典范——网络的构建与植物的根结构非常相似,这不是偶然的。未来的社会一定会以植物的模式为发展方向,解散组织,将决策权和指令功能分散到全身各个细胞,金字塔也将成为平面网络。
作者告诉我们,植物没有大脑,但有智力。植物最能证明“大脑”只是部分生物(动物)在进化中“偶然获得的”,而对于以植物为代表的大多数生命体来说,智力并不依赖单一器官。我们人类经常在说一个人混乱的时候用“无脑”来形容,其实用大脑进行思维记忆等智能活动只是动物界的特例。
作家告诉我们,植物没有肌肉,但可以移动。延时摄影的发明记录了植物的运动过程,快速播放,大家就能欣赏植物运动的美丽。
作家告诉我们,植物没有眼睛,但有视觉。我们在谈论视力的时候会立即想到眼睛,但事实上自然界的视觉体系非常多样化。植物(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伯奎拉托)具备原始视觉的必要条件。作者建议建筑设计师们:“按照自然的形态设计的话,很难赌上不喜欢看的东西。”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不是植物科普书,而是突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批判书。
推荐信3《史记》(作者:司马迁)
推荐人:孙传彬,中国女性报社院长、主编。
推荐理由:
好的媒体人应该知道中国、历史和人性。现在的生活经验当然会有直接的经验。但是,了解历史的中国可能需要通过阅读历史来获得。用现在来解释现在,最终会成为更深的基础。正如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所说,不知道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孩子。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对媒体人而言,读《史记》既可以与历史对话,又可以锤炼语感,还能把脉“利来利往”的人间、臧否“天使魔鬼”的人性,从而,在历史中习得间接经验,了解社会和人的复杂性,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化判断和小白式的盲从。此外,《史记》作为纪传体通史,也具有“历史底稿”的特点,对于媒体人记录社会、描摹人性亦颇有启发。而司马迁笔端的悲悯和刚直,无不是媒体人涵育职业情怀所需。
相比激励许多媒体人入行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史记》所实录的历史中国,更有益于我们理解“文化的来路”,从而走好脚下的路。
荐书四:《逆流而上》(作者:王永利)
荐书人:顾勇华,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推荐理由:
作者王永利,央视制片人,是一位精通英语和汉语写作的双语作家,出版图书11本。其中,双语散文集《逆流而上》是作者关于美和发现美的心得。目前,我们在“内宣外宣联动”方面,有力度少艺术,国际传播能力有待加强。对此,本书通过看不见的讲授做了很好引导,能对媒体人作出启发和指导。
荐书五:《说理》(作者:陈嘉映)
荐书人:曹林,知名评论人
推荐理由:
与普通从技术层面谈说理不一样,作为哲学家,陈嘉映是从哲学这个比较抽象的高维层面来谈的。谈的不是一事一议那种普通道理和常识观念,而是道理之道理,也即“根本道理”。
这可能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用哲学教授张一兵的话来说,所有真正杰出的思想家的观念,都是以特定的精神内居于生命对世界的意会体制之中。他们的言说和文本无不是生命对象化的结果。我们听他们的演讲和阅读他们的文本,只有像他们一样,以特定的方式内居于世界和生命的交融中,才可能真正意会式地入境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读哲学家陈嘉映的《说理》是有门槛的,是一次阅读挑战。只有静下心来耐心去读,甚至有“读半个小时没看懂回过头去再读”的心理准备,才能慢慢进入那种思想的境界,在顿悟和启思中享受思辨的张力。
我常跟学生说,读一个人的书是需要资格的,你要有耐心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轻易扔一边。再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之后你可能就慢慢读进去了。别指望一下子就被吸引,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真正感兴趣的自然能迈过门槛并真正入境。你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书的标题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
读这样的书有什么用呢?如果以“立刻能用上”的功利心态来读书,会比较失望,这可能是一本“无用”之书。但诸种知识中最高层次的知识,都是非功利的,无用即大用,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它不能“变现”,却可以给人智慧让人聪明。
荐书六:《语言学的邀请》(作者:塞缪尔·早川,艾伦·早川;译者:柳之元)
荐书人:曹林,知名评论人
推荐理由:
20年前写评论的时候,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教我怎么写评论的书,完全是凭常识感和言说本能写作。读了这本《语言学的邀请》后意识到,如果早读到这本书,自己的评论能上很大一个台阶,所以后来每届学生我都会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像维特根斯坦那样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话语,而是从思想层面。如何在抽象的阶梯上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写着写着就没话可说”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叫“转圈子式思想”,屁话何以成为屁话,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妙的阐释。
如:判断下得太早,往往会使我们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物(说的是避免形成一种自我闭合的逻辑,避免让过早的结论封闭了多元的可能)。
如: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诗人,就是一个将许多广泛的人生经验完美地综合起来使它们有一种秩序的人(格尔兹称为“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如:倘若有人问你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你只要说上一番动听的好话就可混过去(读懂这句话,就能理解很多公关修辞和彩虹屁话的妙用)。
作者嘲讽有些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演说家、报纸专栏作者、毕业典礼致词者和学校里的雄辩家,一接到通知便能对着任何题目讲上半天,老实说,许多学校里的语言和演讲课都只是教人这种本领――即便没有什么内容,也要说得头头是道。读到这段话时,我真笑出声来,脑海里浮现出很多人的形象。
尼采问,谁在说话?马拉美说,是语言自身在说。说理就是说话,把握了语言的逻辑,才能避免被花言巧语所欺骗。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无论什么时候读,你总能读到与现实对应的世象,更深刻地理解现实。
荐书七:《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作者:王树增)
荐书人: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理由: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也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的确,读历史传记,能领略大事件重要时刻的抉择,转折点背后的矛盾纠葛、人情世故,不仅能以史鉴今,明确自己身处的历史方位,更能思考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对局势的分析思考以及对历史记录的笔法。对于新闻人而言,启发良多。因此,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两套系列丛书。
第一套是王树增的历史随笔《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
他的作品重点在于,把纷繁复杂的大场面、人物故事和细节编织成网。作者用历史的笔法、文学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描绘了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凸显了一处处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场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全书笔触细腻,情感充沛,文采飞扬,细节丰富,戏剧性强。每部著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极强,令人爱不释手。
请看《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这一段:
谭嗣同在受刑的那一瞬间大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只一刀,一颗头颅便在热血喷射中滚落在帝国的国土上了。
和这颗脑袋一同滚落的,还有帝国文人曾经神韵飞扬五彩斑斓的幻想。
思想是危险的,尤其是思想者没有独立人格的时候。
后人评述说,谭嗣同,千百年来中国第一真男人。
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评述和纵横捭阖的历史评价,使读者既深入现场,感同身受,又能跳出其外,做历史的沉思。
荐书八:系列丛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荐书人: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理由:
第二套系列丛书,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给我们的重点启示在于——思考问题的全局视野和重要时刻的战略抉择,以及大国关系的制衡。
对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从摄影师尤素福卡什那幅著名的照片“丘吉尔的愤怒”中得来,抑或是电影《至暗时刻》里的精彩演绎,又或者来源于他著名的铁幕演说,甚或是他的诸如“True genius resides in the capacity for evaluation of uncertain, hazardous, and conflicting information(真正的才华体现在对未知、危险和矛盾的信息的判断之中)”等名言警句。丘吉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经当过记者的他更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杰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是少有的身居政府高位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在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正如作者所言,仿效了笛福的《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的撰述方法——以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记述和议论重大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叙述了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的战略抉择。
个人认为这套书的价值在于视野、眼界和全局观,而不在于具体的细节上有太多着墨。
首先,通读本书能充分体察作者的政治策略和战略决策的远见,丘吉尔20世纪初期即担任英国政府不同时期的重要职务,乃至二战时的首相。他亲身经历许多重要的战略决策时刻,在写作中,对战时世界格局的判断具有政治家的高度和全局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抒写。
其次,他既是重要的当事人,又能占有英国海军部和国家档案等许多珍贵资料,让我们了解许多重要历史时刻转折背后鲜为人知的判断和抉择,厘清历史的必然和偶然。
再次,丘吉尔在书中的立场和观点极其鲜明,态度直接,直指事件的症结所在。尤其他对二战起源,战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纠葛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判断力,艰难抉择时的深思熟虑与决断力,渗透在字里行间。
请看这一段:
我在行动上并没有不适当地为敌对情绪所左右;但不止一次我几乎无法使人听到我说的话。我曾经在“武力与国联盟约并重”政策的号召下聚集了各种力量,并把自己视作这些力量的发端者,如今却分崩离析了。而我自己在舆论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大家几乎普遍认为我的政治生命终于完结了。可是曾经对我如此敌视的这同一个下议院,竟然能在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一直接受我的引导。给我以大力的支持,直到战胜所有的敌人,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啊!这就证明,经常遵循自己良心的决定行事,就是唯一明智和安全的办法。
作为新闻人,多读读历史和纪实作品,大有裨益,正如丘吉尔的一句名言,“Study history, study history. In history lies all the secrets of statecraft(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历史中有一切治国之道)”。
荐书九:《小说课》(作者:许荣哲)
荐书人:叶伟民,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
推荐理由:
如果写作是一个江湖,《小说课》就像一部武功秘籍,将故事心法分解传授,而且不需要有多高的天赋和基本功。《小说课》的作者许荣哲来自台湾,罗振宇则称他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
《小说课》一共分为一、二两册。 如果把写作看做烹饪。《小说课》第一册《折磨读者的秘密》就像要煲一锅老火靓汤,相当于“慢练”;第二册《偷故事的人》就像教人如何快速拼出一套精美的便当,相当于“快练”。
每个人对写作和表达都有不同的需求,有人想十年磨一剑,有人想现学现卖。这些想法都能从《小说课》里找到相对应的操作说明。
来源:传媒茶话会
作者:叶莉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