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日前
好消息从阜阳师范大学传来
该校教授吴海涛、李良玉主编的
《淮河历史文化丛书》(八卷本)
由黄山书社陆续出版发行
从立项到出版
历时8年
丛书200余万字,从淮河流域早期文明、风俗民情、名家大族、灾害与治理、历史人物、名城古镇、战争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淮河流域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
淮河,中原腹地的一条古老河流,曾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四渎”,在早期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仍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近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整体性、资鉴性仍存在较大短板。
《淮河流域早期文明》
作者:吴海涛 王方领
淮河流域独流入海的地域形态,孕育了相对完整的淮河文化体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其历史渊源值得深入研究。
开展淮河历史文化研究,首先要明确淮河流域的范围: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豫、鄂、皖、苏、鲁5省35个地市182个县区,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西起伏牛山,东抵黄海,北邻黄河南堤、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为界,南邻大别山、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为界,都是这套丛书关注的范围。
“淮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距今约1万年—3万年前,当时的南召猿人已经会用火和管理火。”吴海涛说,从夏商周时期的古国族,到治淮传说和早期水利开发,以及先秦时期孕育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淮河历史文化丛书从纵向传承与变迁、横向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作了系统梳理。
治理淮河千年不息
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也有自身的特征。千百年来,人们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来赞美这里人文蔚盛、物产丰饶。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先民一直与水患灾害作斗争,千百年来从未停歇。
治理淮河
从大禹治水、伯益凿井的传说,到楚相孙叔敖在固始、寿县修建期思雩娄灌区、芍陂,再到巢肥、邗沟等运河,淮河流域的先民利用河网密布、水流众多的优势,变水害为水利,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
作者:于文善
“在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畅通。然而,在宋元以后黄河夺淮的700年间,淮河流域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灾区。”阜阳师范大学教授于文善十多年前就关注淮河流域灾害史,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
在淮河历史文化丛书——《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一书中,于文善结合研究成果,重点探讨淮河流域成灾原因、历代应对措施和成效弊端,以及新中国的治淮成就,系统阐释了数千年治淮史。
“希望通过这种类型的历史研究,让读者对淮河流域灾害环境变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于文善说。
淮河王家坝闸
名城古镇与世家大族
由于地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淮河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融汇了中原、齐鲁、荆楚、吴越等文化类型,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
可以说,淮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轴心。
《淮河流域名家大族》
作者:梁家贵 吕壮
作者选取了曲阜孔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龙亢桓氏家族等10个名家大族,每一篇都用2万余字的篇幅,概述家族发展史和族训家风。
“我在从事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时,涉及淮河流域不少名门望族及其变迁,这本书可说是上一个研究的延续。”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梁家贵说,姓氏是一个家族区别于其他家族的重要标志,要了解一个家族的发展演变史,离不开族谱和家训。
以曲阜孔氏家族为例,历经2500余年而不衰,不仅与历代统治者尊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关,也与其族训家风密不可分,孔子家族堪称“中华第一家”。
《淮河流域名城古镇》
作者:李强 马曼曼
从古至今,淮河流域由原始聚落到繁华城镇,人们不断将先进的技术、文化及思想观念融入城镇建设中,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空间。从内容上看,《淮河流域名城古镇》一书介绍了18个古镇,其中安徽就占了12个。
“这样谋篇布局一方面是因为安徽是淮河流域的核心区,文化特征更为明显。”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李强说,另一方面也与他工作在皖北,对安徽名城古镇在研究基础、资料收集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积累有关。
淮河王家坝段
此外,淮河流域的重要历史人物、著名战役、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在丛书中作了系统整理。
“本套丛书由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分工编写,力求融知识性、学术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帮助更多读者加深对淮河历史文化的了解。”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李良玉说。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记者 尚原野
图片|郭海洋 穆可亮 马若振 李占淮
编辑|吕艳萍
统筹|张凯培 唐中国
监制|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