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解放军兵分两路,从湖北巴东、贵州天柱的千里战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南腹地发起攻势。
解放军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共8万余兵力投入战斗。1941年11月中旬,解放军突破乌江防线。宋希濂将剩余的3万兵力集中在白马山,设下五道防线。
1949年11月30日下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共5个营的兵力,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沿着白马山进入重庆市区。
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迅速坐上专机逃之夭夭,西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重庆,终于迎来解放。
1949年12月初,党中央派专人来到重庆歌乐山脚下的松林坡,以人力挖掘的方式,寻得大批革命志士的遗骸。
其中就有中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宋振中(小萝卜头的原名)。当宋振中遗骸被发现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手里握着的是一小半截铅笔。这半截铅笔,也是他一生中收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
宋振中牺牲时还不满9岁,距离新中国成立仅24天。那宋振中为何会惨死于歌乐山脚下?小小年纪的他,又是如何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的?
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乳名森森,1941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县(现属江苏省邳州市)。宋振中的父亲是杨虎城将军的副官,亦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宋绮云,母亲徐林侠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若谈到宋振中为何会被逮捕入狱,那还得简单介绍下他的父亲宋绮云。
1926年11月,刚满22岁的宋绮云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1927年,宋绮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二一”大革命失败后,宋绮云被上级领导派往南京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春,宋绮云从南京返回江苏邳县,结识革命伴侣徐林侠。
1929年初,宋绮云刚与徐林侠完婚不久,被组织安排到杨虎城军部。历任《皖南日报》主编、《东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党内任西北特支委员。
这些只是宋绮云明面上的职务,暗地里,他还肩负着策反拉拢,诸如杨虎城这些怀有爱国之心的高级将领。
革命伴侣 徐林侠、宋绮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绮云又先后担任西北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部长。1936年12月11日,杨虎城秘密召集宋绮云参加一场紧急会议。
翌日,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从而达成国共合作,枪口一致对外。
1937年初,宋绮云被党中央派往国民党第四集团军任参议,帮助杨虎城部进行统战工作。
“西安事变”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报》为窗口媒介,全面介绍事变经过,积极评价杨虎城张学良这二位将领,大肆宣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精神。
回过神来的蒋介石突然才发现,杨虎城、宋绮云这些身边心腹,居然是共党间谍。老蒋对这些人怀恨在心,他耐心等着机会,想将这些共党密探一网打尽。
1941年9月底,时任国民党第四军少将参议宋绮云,被特务们用一封假电报骗回西安。(当时徐林侠和孩子们暂住西安长安区蒲阳村)
这封假电报大致是这么说的:“我(徐林侠口吻)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宋振中),遭遇敌人追捕,全家人的性命危在旦夕,希望你(宋绮云)赶紧回来,保护一家老小安危。”
宋绮云接到这封电报后急得团团转,他不清楚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就临时请假,风尘仆仆地从抗日前线回到西安临时住所。
宋绮云一家合照
岂料,刚进家门的宋绮云,就被蹲守特务秘密逮捕,随即关押至贵州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设立的一所秘密监狱,这所监狱专门关押像宋绮云这种“特殊罪犯”。宋绮云被捕后,徐林侠每天步行30多里,从蒲阳村到西安城内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
特务们发现,原来徐林侠也是中共地下党员。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施,以宋绮云为诱饵,让徐林侠送来换洗衣服。
1941年11月,徐林侠打听两个月未获得任何消息后,终于下定决心。她明知有诈,却不得不向虎山行。
徐林侠抱着还没断奶的“宋振中”,前去西安找寻丈夫宋绮云。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家里只剩下其他6个孩子相依为命,饿了就上街乞讨,啃点树皮。
果不其然,宋振中和妈妈徐林侠一到西安就被关押进“白公馆”的女牢。牢房环境闭塞,面积还不足5平方,狭窄、矮小、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
牢房门口放着一个大便桶,味道令人作呕,牢房内还关押着数十名战友,狭小的牢房里,无数苍蝇、毒虫飞来飞去。
除了刺鼻的臭味之外,特务还经常提审犯人。每当夜深人静时,距离牢房不远处的审讯室,总是会传来让人头皮发麻的惨叫声以及特务们毫无人性的狂吠。
息烽集中营
环境差也就算了,牢房里的伙食,更是连狗食都不如。每天,宋振中和母亲只能分到一碗用发霉的米糠,和烂白菜帮煮熟的泔水汤。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宋振中,变成了细胳膊细腿,皮包着骨头,脑袋却憋得特别大的模样。
狱友们一看,宋振中简直像动画片里的滑稽人物,怜爱的为他取了个绰号,唤作“小萝卜头”。
就这样,宋振中顽强地活了下来。等到宋振中会说话时,一个国民党女看守对他说:“你只要叫我一声阿姨,我就给你块糖吃。”
说着,这名女特务从口袋里拿出好几颗包装精美的糖果。
当时宋振中才不过2?3岁,糖果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应该是最有诱惑力的食物了。宋振中看见那块糖,也不由得流下了口水,他非常想知道,这些包装精美的糖果是什么味道?
但“阿姨”这两个字刚到嘴边,就被宋振中咽了回去。只听他奶声奶气,却异常坚定地对那个女特务说道:“妈妈告诉我,你叫看守,你是特务。”
自然,那个国民党女特务气急败坏,给了宋振中两耳光,便颐指气使地走了。回到牢房后,挨了打的 宋振中对妈妈说:“糖是什么?有什么滋味?”
徐林侠没有办法回答,她用手指沾了一点窗台上放的盐,放在宋振中的嘴里说:“孩子,这个就是糖果的味道。”
1946年,宋绮云一家三口,与黄显声、罗世文、谭沈明等72人,一同转押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此时,宋振中年满6岁,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宋绮云与其他革命战友商量,他们希望为宋振中争取读书的机会。国民党特务却说:“渣滓洞是秘密监狱,任何人不得私自出入。”
同牢房的狱友们集体绝食,以此来抗议国民党特务霸凌行为。看守特务不得已,想了个折中办法,他们让同监狱的狱友分别教导宋振中念书识字。
《红岩》中,英雄许云峰的原型,就是著名的革命家罗世文,他负责教导宋振中语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车耀先,教他算数。北京大学高材生,亦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黄显声,教导宋振中算数、武术、俄语等科目。
宋绮云又捡回一根树枝,在地上反复磨尖,将其制作成一支笔。母亲撕下棉衣里的棉花,用火烧焦,蘸上清水当作墨汁,这便是宋振中使用的铅笔。
其他狱友们又节省出一些草纸,给宋振中缝补了几本练习册。到了1948年初,宋振中在这几位老师的教导下,能背诵和默写30多首古诗词,与一些红色诗作。
宋振中跟黄显声将军在学习俄文期间,他还得到了一个特殊奖励。黄将军精通俄语,当时宋振中能用俄语,与黄先生说几个单词进行交流。黄将军非常高兴,把珍藏多年的半截红蓝铅笔头,送给了宋振中。
宋振中得到这半截铅笔后,将其当作珍宝收藏,平日里绝不拿来书写,而是贴身收藏。这半截铅笔头,是宋振中一生中收到最珍贵的一份礼物,也后来成为他唯一的陪葬品。
1948年2月,宋振中坚持每天上课,国民党特务看守也开始对他放松警惕。就这样,宋振中成为监狱里的“自由人”,每天早晨和傍晚等固定时间段,他可以在监狱里自由走动,不会有特务对其进行干扰。
黄显声将军
正因为宋振中有如此便利的条件,不满8岁的他,居然成为了中共地下党一位特殊的交通员。
黄显声被捕前,身上藏有一份报纸,他将这份报纸刊登的一些文章,摘录在香烟盒子上,然后交给宋振中。宋振中将这些宝贵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位狱友陈然。
陈然以这份报纸为初始模板,在监狱里秘密办起了一份《挺进报》的革命报刊。负责人陈然将每一期的《挺进报》制作完成后,再由宋振中送达各牢房传阅。
黄显声还把一个叠得很小的纸块,塞进宋振中的袖子内,交给狱中的党支部书记许晓轩。这张小纸块,是韩子栋根据白公馆监狱周边地形岗哨布防,绘制的秘密地图。
狱友们准备以这份地图,当作今后越狱的筹码。时间一直到了1949年,宋振中却突然没有上学了。原来,两位老师罗世文、车耀先先后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刑场,壮烈牺牲。
黄显声将军则是被国民党列为“重点关押对象”,禁止外人探访。加上蒋介石在1949年8月,下达了一份“分批处决政治犯的命令”,地下交通员宋振中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1949年9月6日,国民党军统三剑客之一的“书生杀手”周养浩,以释放宋绮云、徐林侠夫妇为由头,将这一家三口以及杨虎城将军一家三口(杨虎城与他的一双儿女),诱惑骗至重庆松林坡戴笠警卫室。
杨虎城一家首先遇难,宋振中的父母也相继被害。
杨虎城和孩子合照
另两名凶手杨进兴、杨钦典,负责杀害宋振中。杨钦典想用麻袋闷死宋振中,一时未能成功,被杨进兴大骂是“废物”。随后,杨进兴持匕首将宋振中刺死。
宋绮云、杨虎城一家三口被杀害之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特务们还往地面上浇灌了水泥,冲洗血迹,以掩盖罪行。
宋振中牺牲时年仅8岁,距离新中国成立仅24天。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宋振中的遗体被挖出来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着黄显声送给他的那半支铅笔。
据渣滓洞幸存者回忆,宋振中时常对大人们说:“他迫切希望在学校上学,盼望着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使用这支铅笔。”
可惜,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却再也没有办法实现了。宋振中年纪虽小,他却是一位掌握了革命真谛与马列主义的革命战士。
尚在襁褓时,宋振中随父母锒铛入狱,先后辗转被关押至渣滓洞、白公馆,又被特务杀害于松林坡。宋振中的一生,基本都在高墙之中,没见过外面的世界,甚至不清楚糖果是什么味道?
八年半的时间里,宋振中每天吃的是连猪食都不如的泔水汤,24小时还要遭到特务监视,动辄便遭到敌人打骂。人们常说,冲破黑暗,黎明便会随之而来。
宋振中和其他革命先烈,却还是未能等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但即使身处黑暗,宋振中的内心却没有沾上污秽,他可以清楚地分辨善恶美丑,力所能及地帮助大人们传递情报。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犹如流星般闪耀夺目。他的壮烈事迹,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横向比较之下,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的丧心病狂,连八岁的小孩都不放过,这是何等的残暴?
“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正因为有宋振中这些不畏生死的烈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
宋振中虽然早已壮烈牺牲,但后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新中国所做出的一切贡献。那半截铅笔,便是宋振中坚守革命的重要佐证。祖国和人民也会永远铭记宋振中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