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 每年秋季之后,学成归来的学子,有的已经开始工作,有的还在寻觅合适的岗位;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放慢脚步,以“间隔”的形式去接触社会,花一段时间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毕业了,反而感到几分迷茫。
- 迷茫之际
- 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
- “我选择间隔年的最大原因是迷茫。”
- 王希曾就读于美国明德学院。毕业后,他觉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而无法抉择,于是就决定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当时摆在我眼前的有很多条路,也有很多压力。父母希望我能继续深造,身边的同龄人也都开始找工作了。我也已经拿到不错的offer,而且大三的时候就在国内创办了一个留学咨询公司。升学、就业、创业,这么多条路,我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
- 不仅是王希,对许多在毕业后选择间隔年的海归来说,“迷茫”是促使他们选择间隔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的重要原因。
- 柳洋今年刚从法国雷登高等商学院毕业回国,她原本计划毕业后就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方面的工作。“人就像一只小小的昆虫,希望自己的触角可以伸展向各个方面,去更多地接触世界、了解社会。我希望通过短暂的停歇,想清自己要往哪方面发展,摸清自己的兴趣所在。”
- 在中国,许多海归并不是刻意选择间隔年。国外高校的毕业时间和国内不一致,海归在回国找工作时存在困难。没有及时找到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有的海归便顺水推舟,给自己安排了间隔年计划。
- 2017年7月,钟宁宁从新加坡管理大学毕业。“因为在国外留学,我错过了2016年的秋招。这样的话,满意的工作不太好找,我就选择了间隔年。而且前几年留学也很辛苦,可以借此机会调整一下。”
- 间隔年阶段
- 既是休整 也是提升自我的良机
- 停下疾行的步伐,海归们在间隔年都做些什么?
- 许多海归首先做的是自己想做而没实现的事情,另外便是继续提升自我、找寻方向。大部分海归在间隔年期间,还在积极找工作。
- “前两年实在太忙了,回来之后我先休息了一段时间,把之前落下的电视剧、动画片全给看了。另外,我还和朋友一起去了趟柬埔寨,也终于染了心心念念的粉色头发。”钟宁宁说。
- 回国前,柳洋在欧洲各地刚刚完成了一场一个人的旅行。“间隔年的前两个月,我一个人穷游了欧洲10多个国家、20几个城市。一路上我住的都是青年旅社,在途中认识了很多国外友人,交了很多朋友。”
- 回国后,柳洋参加了一个主要由留学生和海归组成的短期支教活动。“我朋友是‘E间学堂’支教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于是我也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支教活动持续了半个月。”
- 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许多海归在“休整”的同时,也不忘提升自我,继续找工作,为未来做准备。
- “鉴于父母希望我继续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我又想创业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在间隔年同时要做好几件事。”王希说,“一个是准备GRE考试;二是远程参与国内公司的工作,当时我还在美国,公司的事情只能远程遥控;三是读书,我在间隔年期间读了很多很感兴趣的书,各式各样的书。另外也去健身、钻研厨艺。”
- 作为刚毕业的海归,柳洋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支持自己的间隔年活动。除了父母的帮助外,柳洋通过兼职摄影师,帮朋友和客户拍摄写真来赚取间隔年的花费。在旅行和兼职的同时,她还在网上投递简历、找工作,并拿到携程管培生的offer。
- 钟宁宁也是如此,在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她便开始准备2017年的秋招。
- 同时,她还做了一段时间英语工作室的老师。“那是一个小区里的小型工作室,原本只是简单地教小学生英语。我和另外一个研究生去了之后,组织了许多活动,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来做宣传,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 但是,这份工作并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家里常常因此出现争吵。在秋招中拿到银行的offer后,钟宁宁便辞掉工作室的工作,选择了父母眼中相对稳定的单位。这时,距正式工作还有一段时间,钟宁宁开始准备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并在今年夏天去了趟北京参加考试。
- 能否达到原先的期许?
- 答案又各不相同
- 谈及间隔年是否满足原本的期待,海归的答案并不一样。
- 对于王希来说,间隔年是符合预期的。“间隔年让我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坚定了创业的想法。其实当时也被申请的学校录取了,但是我已经想清楚了,我要回国创业。”
- “并且,在间隔年期间我读了很多书。我读书的时候有做笔记的习惯,也常常翻看,这对我之后的创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创业维艰》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创业时常见的状况,以及一些解决方法。有时候遇到困难,我会参考这本书的教训和经验。间隔年期间看的很多书,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还有,我在间隔年常做的一件事是冥想。因为之前一直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走得很快,冥想和放空让我能够沉静下来。对于间隔年的经历,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即‘慢就是快’。”王希补充道。
- 柳洋也表示,间隔年基本符合预期,对自己有两方面的帮助。“一是对我英语口语和性格上的影响。比起一年留学经历,两个月的欧洲旅行对我的口语帮助更大。可能因为一路上和许多人交流互动,锻炼了口语,也让我更加自信和独立。二是让我找到了兴趣所在。在各个国家旅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旅行有一番心得和经验,也很有兴趣。于是我便选择去携程工作,间隔年经历成了我简历上比较出彩的部分。”
- 但也有人认为间隔年并不完全符合自己原本的计划。“我一直努力想要找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但是经历了这一年我发现还是找不到。我就想,这个问题可能花一辈子都搞不清楚,那就罢了吧,找一个大家普遍觉得不错、我也不讨厌的工作就好了。另外就是,预想中我会去很多地方旅游,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并没有实现。”钟宁宁说道。
- 对于间隔年和待业的区别,在钟宁宁看来二者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选择间隔年的人一般是主动、积极的,可能一毕业就有工作机会,只是觉得不合适,要去找自己更满意的工作。而待业则往往是没有工作,是在被动等待,也不去做积极的调整。”
- 王希对此提出了建议,“如果确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选择间隔年。不要浪费时间,想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另外,确定要工作的人,更不要选择间隔年。因为海归的特殊身份,不同公司对毕业时间要求不同,可能一年后就失去参加你所向往的公司的校招资格,得和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而且,如果身边的朋友都在找工作,只有自己一个人无所事事,易产生不安。再者,间隔年后,只能自己一个人找工作。我觉得找工作还是要一群人一起,紧张的环境和氛围,能促使你加快脚步、硬着头皮去努力。”
- 间隔年(Gap Year),原本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停顿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泛指在这段时间内,学子通过社会实践、游历,体验社会生活,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