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孔明五世孙孔瑜的一封信。它是中国文化中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之一。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愿扶以进贤,以弗陷于亡灭之谷,故常与先帝共处天地,享国福、维社稷之务,茅土之崇,方将在亲;本以为郎才卓异,必能辅佐大行,不想竟陷阍于微贱中,故托致书以垂训示之。
初建国际,治理四方,未定之时,方欣欣以期于中;既定之后,便尽心于教化。然后知制度不足,而欲以改之;至于成事业,遂及启《庶政》、修《建兴》、废《纲常》、起《太学》、设《淮南》、流《芸》、出《师表》。览者必惊,才之盛也,而颖之病也。故启事曰:“臣先帝克日召臣至病榻之前,诏曰:‘今日以后,朕当断矣。’因知前事不继,受命于营中之时,至今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所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之不弘毅,躬之不恭俭,自近者,辟之;在躬而不废,远之;’此六者,天下之大经,亦国家之宝器也。
翻译先帝刚开始创建国家,但未完成一半就去世了,如今天下三分,益州日益疲弱,正面临着危急存亡的时刻。但是,宫廷内外忠诚勇士仍然不遗余力,他们想回报先帝优待于他们的恩情,所以他们选择为皇上而战。因此,陛下宜开明听取,以光荣先帝留下的遗德,恢弘志士的气概。您不应该轻辱他们,引用不当的例证,以阻止忠诚的建议。
宫廷内外应该是一个整体,监管应得同等处理。对于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无论是忠诚善良者还是不肖之徒,都应该由司法机关进行判定以体现陛下的公正明晰,不应该歧视,因此,使内外有别的制度不应该存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真心实意、忠心耿耿,所以被先帝选中留给陛下,并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推动国家前进,不让国家堕入亡灭之境。他们常常和先帝一起处理国家大事,珍惜国家的福禄,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本以为他们的才干出众,肯定能够协助国家的运营,不料最后却沦落到微不足道的地位,因此,我写此信以传承先帝遗训,以此提醒他们。
刚开始创建国家的时候,治理四方,雄心勃勃,等到稳定后,就把全部精力花在教化上。但是后来发现制度不完善,希望进行改革。从制定政策到到启用《庶政》、修正《建兴》、废除《纲常》、创建《太学》、设立《淮南》、流传《芸》、编写《出师表》等,这一系列的行动必定会让世人惊叹于贤才的丰富,而这也显露出文人雅士的缺陷,因此,诸葛亮开头写到:“我先帝在病榻上把我召来,对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能再掌舵了。’因为知道国家的事情一定要由我来承担,所以就我就掌舵二十一年之久。先帝并没有因为我地位卑鄙就轻视压榨我,反而在我家里的草庐屡次拜访我,告诉我该关心当时时局。所以,因为感激他的苦心想法,我才能够对于处理他的遗产更加尽心尽力。自从接到任命以来,我带着忧愁与悲伤度过每一天,生怕没有完成您的要求从而让先帝不得安慰。所以,我五月份时就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安定,军队也已经装备完备,我就准备带领三军北上,解决中原之乱,消灭奸贼,兴复汉室,回到旧都,以此来回报先帝,并且履行本分效忠陛下。而针对这一系列事情,考虑优缺点,能够进谏献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该做的事情了。”
我希望陛下能够授予我讨伐贼寇、兴复汉室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完成这些任务的话,我就会接受陛下所施加的惩罚,来报告先帝的英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取我的忠诚话语,而是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不努力,以表现出对他们的追诉。但是,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要像“既然咨询了而不罔请,而且在身体有恭敬节俭、身近聚集辟除远方贞士等六个方面上做出考究。这六个方面是教化天下的至要、国家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