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体史书是指按照国家为主体,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为线索进行探讨、叙述的一类历史著作。这类史书一般采取“扫描式”叙述,以年代顺序为主线,按时间或事件先后顺序叙述。而在这一范畴中,《中国史》无疑是我国历史学领域里的一座丰碑。本文将以《中国史》为例,探讨国别体史书的特点、优劣势及其写作技巧。
一、《中国史》的特点《中国史》是一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持编写,历时6年完成的大型国别体史书。该史书共12卷,分别涵盖远古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别体史书的五个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历史讲述和主题立意。
首先,多角度。《中国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宗教等多个领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深度地探讨,并有一定的交叉。这种多角度的探究,使得读者得以因地制宜地掌握历史演变的全局与细节,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其次,多层次。《中国史》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时间轴或者事件线,而是根据政治、文化、经济等层面的变化进行划分和阐述。这种多层次的叙述,既可以更好地展现历史变迁的逻辑脉络,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取相关领域的历史知识。
再次,多元化。除了对国内各地历史事物的扫描,该书也针对海外的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较为充分的讲述。如《中国史》第十卷就深入叙述了中国的海外贸易与与国外的关系,展现出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最后,历史讲述和主题立意。《中国史》整个著作的编排几乎是按照历史过程的级别,将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分别梳理。这种讲述方式,避免了因为繁琐的细节而造成读者阅读的疲劳,重点突出且更易于理解。另外,该书在历史讲述的基础上,对某些重大事件或问题有着强烈的价值导向性。在具体叙述时,会在某些主题中增强其意涵,以重大事件、人物、思想等为尺度,突出历史大处景。
二、国别体史书的优劣势国别体史书的编排方式为按时间先后顺序,自上而下、从整体到细节地展示历史脉络。同时,该体裁也有其不足之处。对于历史上的修辞、寓言、神话甚至是传说等内容,过于敏感地对其加以解读,会因为缺乏正当性和严谨性而导致局限性。同时,过多在历史叙述中加入文化内涵,也会让历史学的发展变得不够客观、知识化和科学化。
不过,总体而言,国别体史书优势明显。国别体史书所关注的不仅是某个事件的营养成分,同时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灵魂。国家民族的情感也会因此获得饱腹感,而继续蔚然成风。
三、国别体史书的写作技巧写作国别体史书,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技巧。
第一是“纵横交错,多方并举”。以年代为主线,但也可在统一体的范畴内,通过题材、地域、人物、文化等不同的切入,来把握全面的历史线索。
第二是“扩展具体、提炼概括”。在详细描写某个事件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抽象的方式,阐明其历史意义及特定时期下面临的问题。
第三则是“概谈与分析相结合”。需要需要在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中扼要概括连续性和变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以探究如今的现实问题并为之开拓解决之道。
结语《中国史》以严谨的史料、简洁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向读者呈现了中国悠久历史的脉络。正如其所具备的特点一般,国家体史书张扬的是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纵深与宏观视角。当然,这也意味着,应在不同领域的多元性上,尽量避免局限。总地来说,国别体史书是一种遵循历史发展逻辑、通过多面艺术阐述历史文化、梳理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体裁。相信,像《中国史》这样的文化巨著,必将在人们的历史文化认知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