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村古称窦家寨,清光绪年间改名沿用至今。古朴天成的村落,融合文化的气韵和自然的钟秀,使得道家村独具特色,魅力无穷——
道家村,一个让人寻梦的地方。
丹山、碧水、金滩、翠竹……将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点缀成了一条如诗如梦的立体画廊。在思罗河与北流河交汇处的这块宝地上,一个古村落延续了1000多年的历史。它叫道家村,坐落藤县象棋镇。
沿着昔日繁华的古码头拾级而上,穿行在道家的人文历史与山水情韵里,让人品“道”而“乐”道,“四知”的清廉让人知晓为人与为官之道,民俗的丰富让人领会取舍与乐活之道。
历史上,道家村又称“窦家寨”,一度辉煌无比,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明清时期,粤东客商在此经商者多达二三十家,店铺林立;司衙、学堂、酒楼、会馆、作坊应有尽有,一派繁荣。唐代高僧鉴真大师、苏东坡、秦观、解缙、徐霞客等名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就算解缙最多情,写下了“窦家寨前朝雨晴,思罗江内水初生;杨梅果熟春欲暮,豆蔻花开鸠乱鸣”的诗句,而这首以《窦家寨》命名的诗句也一直传诵至今。如今村里还留存有司署衙门、观音阁、敕封大王庙、粤东会馆、护城河、古码头、福隆庄等多处古建筑遗址。漫步其间,仿若步入历史长廊,清晰的年代刻痕让人不能不发怀古之情。
最能印证道家村历史的福隆庄,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建筑,古朴典雅,至今还保存有浮雕壁画数十幅。福隆庄为三进院落,第三进为“四知堂”,是族人拜祭祖先的祠堂。说起四知堂的故事,道家村里无人不知。道家村村支书杨伟东道出其来由:杨姓村民的先祖杨震,曾任东莱郡太守,赴任时路过昌邑县,该县令提着贿金厚礼求见,要求关照,被杨震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县令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道家村杨氏后人为缅怀其清正德操,在清乾隆年间建立了福隆庄,并设堂取名为“四知堂”,以昭示后人。

今年82岁的杨岳良是杨氏后人,家中排行第五,村里人都亲切地唤他“五叔”。说起福隆庄,五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杨氏屡代出武将,杨炽坚正出身清代福隆庄杨武馆,精通拳术、骑射、大刀,嘉庆五年赴桂林参加科举乡试,获武举第八名。”而今,村里的老师不时会领着学生到福隆庄走一走,说一说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摸一摸当年杨炽坚乡试所用的重120斤的演武大刀,及练功的重达310斤的“过膛石”,兴起之时,孩子们还会在福隆庄的庭院里,跟着老师学上一招半式。
如今,“四知堂”成为梧州市和藤县有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根据杨震暮夜却金典故改编创作而成的大型廉政话剧《四知廉》早年也搬上了舞台,清廉的为官之道成为道家村人最引以为豪的品质,“四知”也成为道家村人教育后代处世的为人之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人,这就是告诫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把家安在福隆庄旁的五叔把这一祖传的为人之道铭记于心,并用行动默默守护传递着这一精神。每天早晚,他会在庄里细细地走上一遍又一遍,把里里外外的垃圾、蜘蛛网收拾干净,“我虽然老了,但手脚还能动,做点打扫卫生的活儿还是可以的,心里也觉得充实、快乐。”
本文转自“今日藤县”